韩国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起源、演进及政策路向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0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作为东亚现代化“雁阵”中的“居中者”,其乡村振兴实践具有示范和启示意义.通过对韩国乡村振兴政策的展开进行梳理和评价,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韩国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变迁包含着明显的乡村振兴社会政策形成过程.从时间维度上看,韩国乡村振兴社会政策演进逻辑大体经过了颁布《农业基本法》和“新村运动”(1952-1979年)、颁布《农业·农村基本法》和乡村工业化(1980-2003年)、制定《农业·农村综合对策》和归农归村(2004年至今)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展现出从社会政策依附于产业政策,到在产业政策中设计出相对独立的社会政策,再到社会政策成为乡村振兴的基本依托,最终完成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转向.把握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阐释韩国乡村振兴社会政策体系,其政策实践还可以为东亚其他国家提供经验和镜鉴.
其他文献
多丽丝· 莱辛在《好邻居日记》中书写了英国社会中边缘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消费社会的话语建构下,作品中的老年群体和女性对自我身份产生了怀疑,而身份焦虑背后指向的是他者的困境.通过不断追寻爱,老年群体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莱辛的小说展现了人在消费社会、父权制度等压迫下的多重困境,反映了莱辛对边缘群体追求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
高校社科联是一个具备学术性和群众性的社会团体,它是学校和全校社科工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校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文章阐述了高校社科联的概念,总结了高校社科联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从人才资源、经费来源、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四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社科联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高校社科联建设工作的建议.
新经济模式以及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孕育出了网络混剪短视频,这一新的视频类型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著作权侵权问题.在网络混剪短视频著作权侵权纠纷的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往往会以“合理使用”为抗辩理由.因此,必须厘清网络混剪短视频是否适用“合理使用”制度,分析其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为了达到网络混剪短视频创作者和原作品人之间权利的平衡,使网络混剪短视频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在司法层面,应当明确网络混剪短视频“合理使用”制度和侵权行为的标准,从而判断其是否属于著作权侵权范畴,同时要加强法院的说理,加强
《天下》月刊的译介出版活动,践行了该杂志“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西方之间更好的文化理解”的文化宗旨.它通过多元化的出版选材,跨专业、多元化与国际化的中外译者和撰稿人群体,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合理完善的编辑发行体系将中国文化成功地传播到西方.《天下》月刊译介中国文化的成功之道为我国当下期刊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也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党的光辉历史,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征程中,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是推进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强党员干部自我建设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学习党史的核心要义,并将其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做到在知史中深化党性认知,在悟史中强化党情认同,在信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用史中践行初心使命.
从网络化形式到新媒体形式,网络诗歌的创作、传播和阅读模式均发生了急剧变化.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写作多以社交媒体为据点,在社交平台上完成诗人的圈层划分,实现创作中人与人的互动、人与信息的互动,并借助新媒体的酷炫去“玩”诗以博取关注.大数据时代的精准推送和多种媒体共同发力,激活了诗歌的生命力、激发了诗人的创造力,网络诗歌传播的媒介化优势日益凸显.图像时代,听音赏图替代文字咀嚼,“网络读诗按摩”和“碎片化阅读”为读者带来阅读新体验.新媒体和诗歌不是天敌也不是盟友,关键在于诗人和受众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到最佳结合点.
清末民国壮族诗人韦绣孟认为诗歌内容要体现忧国之心和具有雄直之气,其次是认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有超越前朝旧代的锐气甚至傲气,再次是认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有客观评价当时社会不平现象的勇气;在诗歌艺术方面,一是强调言外之意和清新脱俗,二是主张要兼具韵险辞达和情深语纯,三是反对规仿前人,力求自我开新,四是提倡要做到熟练用典.韦绣孟这些诗学思想,是他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理论进行的令人称道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成都通览》是清末民初学者傅崇矩编写的一部反映清晚期成都社会全貌的书,按主题分为180余类,《成都之口前话》是其中一类.文章以《成都之口前话》为例,用《汉语大词典》与《汉语大词典订补》做参照,阐述《成都通览》在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是彰显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更是引领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文章分析了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因素,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打开思政教育的新思路,还可以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