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此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对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国人在这方面却开通很多。作为家长或教师,他们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做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他们或许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们提出许多相关的具体问题,如:难道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吗?我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死行吗?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吗?不过孩子一般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复活)这样深奥、抽象的道理。而在此之前,他们往往不会如成人那样,为亲人的死亡带来的哀伤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们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而已。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还会增加孩子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
  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甚至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责任编辑:蔡葵芳
其他文献
场景一:  闻闻1岁生日时,不知道生日蛋糕和蜡烛为何物,面对我摆好的蛋糕和点燃的蜡烛一片惘然,继而被闪亮的烛光吸引,笑眯眯地用双手去拨弄快燃尽的蜡烛。我的第一反应是制止,但转念一想,何不让她小尝一下火烫的滋味。果然,不一会儿,闻闻被烫了一下,“哇”的哭了起来。经过这次教训,闻闻再也不会随便动“火”了。  分 析:  当前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溺爱有加,缺乏勇气,唯恐孩子伤了这痛了那,不敢放手让
期刊
团结同学  ●文/青 青  刚上幼儿园大班的侄女逗号最近当上了班长,哥哥在高兴的同时不忘教育她:“逗号,以后在班上可要多团结同学,听见没?”   可逗号却一本正经答道:“女生我会好好团结的,但是和男生还是算了。万一和男生的关系太好了传出绯闻,会影响班长我的形象。”    有水托着  ●文/梅 笛  女儿:妈,我提问您一个问题。  妈妈:行。  女儿:船为什么不会沉下水呢?  妈妈:因为是木头做的。
期刊
开讲专家:吴凤岗,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曾任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民俗育儿研究》、《谈谈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智慧教育》、《怎样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从幼儿到小学生》、《怎样做爸爸》、《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等。    每位
期刊
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他的健康成长就成了家长心中的头等大事,这次,我们将视点放在左右脑的均衡发育上,从益智训练和全面营养的角度,为家长提供专业意见—如何从孩子婴幼儿时期开始,就有意训练并促进孩子左右大脑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升。  婴幼儿时期是脑部高速发育的重要时期,使孩子左右脑协调并用,充分整合,是孩子智能全面发展的根本。全脑开发提倡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尤其是在孩子无意识的状态下,通过符合其天性的
期刊
3岁就发育的“恐怖事件”  艾 子:  女儿刚满3岁,活泼好动,最喜欢翻抽屉和玩沙子,昨天我帮她洗澡,偶尔发现她的左侧乳房中有包块,且有微微膨大的迹象,这一惊不小,难道我女儿3岁就发育?我们家在饮食上一直很当心的,听说多吃洋快餐可能导致发育,我们都不敢带她去吃,怎么还会遭遇这样的怪事?  上海李菲然    李菲然读者:  饮食之外,导致假性性早熟的诱因还有很多(你女儿这个年龄不大可能是真性性早熟)
期刊
和朋友一起吃饭,莹莹妈问我:“我女儿回家总说小朋友欺负她,怎么办?”  “经常说吗?”我问。  “是啊。她昨天告诉我,玩跷跷板的时候,小朋友非要叫她下来,她不下来,结果那个小朋友就捣乱,不让她玩好。”莹莹妈说。  “欺负她的孩子总是一个吗?”我又问。  “好像不是,不只一两个。上次抢她玩具的是朋朋,推她的是强强。”  我继续问:“她有好朋友吗?”  “没有吧,没听她说过。”  “幼儿园的老师反映过
期刊
已上大学的孪生女儿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妈妈,我们最感谢您的是,让我们拥有了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看着女儿们一天天渐渐长大,变得懂事孝顺、活泼开朗,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女儿们的童年是在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度过的。那时她们的爸爸正在上海攻读博士研究生,我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幼小的孩子,既当慈母又做严父,另外,还肩负着单位繁忙的工作。每天从早忙到晚,日子过得实在辛苦。然而,无论再忙再累,我都会
期刊
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已经凸现出来。家长们毫不吝惜地成把地花着钞票,生活费用、娱乐费用、教育费用等等,却没有想到,有些钱用在孩子身上,却不一定能起积极作用。    物质需求的过度满足使孩子思维凝固  镜像一:妞妞就是不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早晨都要和妈妈谈条件:“妈妈,今天给我买一个棒棒糖,我就去幼儿园。”为了减少麻烦,妈妈总是说:“好的。”第二天,妞妞又会说: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右侧肢体活动能力的培养:让孩子用右手抓握,用右手使用工具,平衡时用右脚作支撑……无形中强化着“右优势”。家长对左侧肢体开发的忽略,使右脑得不到相应的锻炼,与右脑相关的潜能也得不到更充分的开发,造成了“左右脑发展不均衡”。  实际上,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正处在一个自我均衡期,有时家长的教育和对孩子大脑开发的不均衡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大脑发育。  年轻的家长都会发
期刊
妈妈将晾干的衣服放在床上,打算等做好饭再来折叠。饭做好了,妈妈来卧室喊4岁的儿子猛猛吃饭,却发现儿子正穿着她的文胸在镜子前大摆蒲士。    1.“快给我脱下来!从小不学好,以后会心理变态的!”  “人家蜡笔小新也穿他妈妈的‘小衣服’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穿?!”    2.“猛猛长大了去当演员,打扮得蛮像的嘛!”  “我要当演员”    3. “妈妈,好看吗?”  “小朋友穿自己的衣服才是最好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