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与刘霓君:给了诗意,却失了安稳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4年,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天才诗人朱湘出生在湖南沅陵。他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磨难,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后来父亲带着他举家迁往安徽居住,可惜十岁那年,父亲也撒手人寰。
  年幼的朱湘失去了双亲,这无疑给他心里留下了孤独的烙印。此后,朱湘跟着大哥生活。由于大哥脾气暴躁,又比朱湘年长很多,朱湘一直过着寄人篱下、无人关爱的生活。这个家庭只能保证不让他饿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了。再加上朱湘年少时缺乏玩伴,他只能自己跟自己玩耍,渐渐变得孤僻。
  都说优秀的人背后往往是孤独的,朱湘正是这样的人。1919年,他考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仅仅一年,便进入清华学堂留美预科班,成为清华小有名气的“清华四子”之
  。
  在清华,朱湘接触到了更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但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他,那就是他的婚事。早在朱湘出生之前,父亲便给他订了一门娃娃亲,对方是父亲的好友,两家曾经约定:如果生的都是男孩,就结为兄弟,如果都是女孩,就结为姐妹,如果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朱湘父亲的好友恰巧生下的是女孩,按照约定,朱湘从小便有了指腹为婚的未婚妻刘霓君。但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他根本不愿接受这样的婚姻。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湘曾经多次写信给大哥,表明自己反对这门亲事,希望能退婚。朱湘的大哥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段婚姻是父亲订下的,自己自然不能违背,只希望朱湘早日成家,也算对父亲的一种慰藉。
  为避免节外生枝,朱湘的大哥竞私自带着刘霓君去清华找朱湘。刘霓君第一次见到朱湘便对他一见钟情,她很早就从报纸上读过朱湘的诗,十分佩服朱湘的才华,此刻见面,更确定了朱湘是她这辈子要爱的人。
  面对刘霓君的热情,朱湘显得十分冷淡,甚至有些厌烦,因为他向往的是自由平等的恋爱。初次见面,朱湘便愤然离去,刘霓君却陶醉其中,心想:他不爱我,没关系,我不放弃,总有一天,他会爱上我。似乎在爱情里,人就会迷失方向,只会认准眼中所认可的人,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感动朱湘。
  奈何孤僻执拗、自带诗人特有气质的朱湘无感于眼前的这位女子,一心追求自己诗意的世界,追求文学的创作。
  不幸的是,他虽有才情,难免撞南墙。1923年,朱湘终因孤僻和倔强被清华开除,消息传出,一时轰动校内外。究其缘由,只因他多次抵制清华订下的管理制度,最终因点名迟到高达27次被开除。面对这个结果,朱湘并没有伤心难过,反而不以为然。同学想为他求情,他果断拒绝了。思索良久,上海成了他退学后的谋生之处。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冲击,很快让他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即使一身才华,也只能过着食不果腹的清贫生活。
  幸运的是,命运之手开始推着朱湘走向一道墙,墙的另一边有一个女人在等着他。那个人就是刘霓君。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自上次相见之后,朱湘便忘记了刘霓君这个名字,他本以为自己不会再与她有任何交集。但巧的是,刘霓君也来到了上海,彼时她的父亲刚刚去世,家中的兄长独占了家产,刘霓君只好独自来到上海工作养活自己。朱湘得知刘霓君的境遇后,心中忐忑不安,他虽然不愿接受和她的包办婚姻,但看到她孤身一人,不免生出怜悯之心。
  通过打听,朱湘得知了刘霓君工作的地方,看着刘霓君因辛苦劳作而布满茧子的双手,他竟不免心疼起来。往事如烟,再次见面的两人没有了第一次的尴尬,反而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四目相对,一切尽在不言中。朱湘对刘霓君的态度已然有所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冷淡。
  后来,随着在创作上的努力,朱湘逐渐有了些名气,日子走上正轨,包括他对刘霓君的感情。当他看到发高烧、躺在床上虚弱无力的刘霓君,他的心终于动容了。眼前的女子对自己痴心相待,再回想自己曾经对她的言语伤害,朱湘的心里有了一丝愧疚。
  两人命运同样孤苦,又身在他乡,彼此难免需要依偎照顾。此后,朱湘与刘霓君有了更多生活上的交集,他们走进了彼此的生活,于是,有了爱情,这份父母之命也焕发出了自由恋爱的光彩。最终,他向刘霓君表露心声:“以前我反对包办婚姻,如今才觉出你的好,我们在一起吧!”面对朱湘的表白,刘霓君百感交集。就这样,两个在他乡相互依偎的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朱湘和刘霓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1925年,他们的生活更多了一抹彩虹,朱湘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继续返回清华就读,1927年又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在异国他乡,朱湘给妻子写了许多书信:“我又想到你的温柔,你对我的千情万意,分开了,不能见面,不能立刻见面,说一句知心话,彼此温存一下,像从前在京城旅馆内初见面时那样温存一下。”字里行间无不表露着朱湘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1929年,朱湘提前回國。由于才华出众,他收到了安徽大学的邀请,在安徽大学担任英文系主任,每月工资300元,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若能一直如此,朱湘和刘霓君可能会走完美满的一生,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恃才傲物的朱湘依旧无法学会和社会相处,仅仅因为学校把他所在的英文文学系改成英文学系,朱湘便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侵犯,愤然辞职。朱湘这一任性行为,将原本完美的家庭推向了窘迫的困境,刘霓君不得不为生计而去一家缝纫公司打工贴补家用。更受打击的是,由于生活压力巨大,刘霓君刚出生的孩子因营养不良而被活活饿死。丧子之痛,让刘霓君无比悲愤,她埋怨朱湘的孤傲,埋怨他不懂得为家庭着想,夫妻关系随之恶化。
  丧子之痛依旧没有压低朱湘的孤傲,为了生活,他在上海、北京等地多番奔波,可是依旧学不会向生活妥协,四处碰壁。
  生活的窘迫和美好理想的矛盾渐渐压垮了朱湘的心理防线,他选择了逃避。1933年12月,朱湘拿着亲戚接济的钱买了一张船票,用妻子打工所得的钱买了一瓶酒,坐上了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手持海涅的诗与自己的诗,做了最后一次朗诵,随后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亡,年仅29岁。
  他就这样告别了这个世界,像他自己的诗歌《葬我》一样:“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声……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朱湘自杀后,刘霓君万念俱灰,削发为尼,遁入空门。1974年,刘霓君去世,为这段短暂的诗意,带来一生不安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赵四小姐出生时,天上有一道霞光,所以她有个名字叫“赵绮霞”;又因她的英文名字叫Edith,谐音“一荻”,所以又叫“赵一荻”;她还有名:赵多加和赵妮。至于她为何叫赵四,原因很简单,她在姐妹中排行第四。  赵四小姐出身显赫。她的父亲赵庆华是北洋政府时期多处铁路局的局长,后来官至交通次长,她家的姻亲也都很显赫。不过,不知为何,这样一个显赫家庭竟没让赵四小姐接受高深的教育。她有个美国神学院的函授文凭,仅这
《雪山飞狐》中有个人叫刘元鹤,是御前一等侍卫,奉命争夺闯王李自成留下的宝藏,与天龙门、饮马川、平通镖局一干人及江洋大盗宝树和尚,一起来到玉笔山庄。闯王宝藏的秘密随之被揭开,打开宝藏的军刀和地图就在眼前,众人无不眼红,一场混战在所难免。如果这样,武功不高的刘元鹤无法占得便宜。殊不知,他却成功掌控了这个近乎失控的局面。  书中说“刘元鹤为人精细”,饮马川山寨的陶百岁把解开宝藏秘密的关键物件——装有军刀
唐朝人喝酒,往往酒到杯干,十分豪爽。那么,唐朝人喝的到底是什么酒?据记载,唐朝时,蒸馏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当时的酒主要由粮食和水果发酵而成,酒的度数一般较低,当然不容易喝醉,就算真的喝上千杯,只怕也是想比比谁是大胃王。不过,唐朝酒的度数虽然不高,讲究却不少。  唐朝人根据酒的品质不同,对酒进行区别定价,导致酒一度成为区别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志。  比如用粮食谷物来造酒,造好后的酒含有杂质,这样的酒被称
三国是一个吹牛者横行的时代,他们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相互切磋吹牛技巧,共同编织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吹牛大会,让一部严肃的战争题材作品,变成了喜剧色彩颇重的无厘头大戏。不过事实也证明,吹牛有风险,耍酷需谨慎。  三国时期,第一个吹牛吹出高境界的人叫韩馥。不过,作为割据一方的诸侯,韩馥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他并没有过度吹嘘自己的水平,反而不遗余力地给下属打call。  当时,十八路诸侯齐聚汜水关讨伐董卓,而董
清朝末年,随着欧洲列强入侵,一大波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受凡尔纳等科幻大佬作品的影响,各路文人也搞起了科幻的“西学东渐”,从平淡科普到无脑爽文,各种类型应有尽有。  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打着科幻旗号的科普小说,比如《黑暗世界》。文章伊始,作者便勾勒出魔幻的一幕:1925年某日下午5点,华乐夫妇在室内关窗点灯闲聊。大白天为啥要关窗点灯呢?因为开窗也没用,全世界都被黑暗势力所笼罩,各类生物纷纷开启“癫狂丧尸
翻开书帝王将相,合上书煎炸煮烫——这就是淘编们的跳跃日常,若无美食撑肚,早被上下五千年的爱恨情仇虐到虚脱了。既然无法戒吃,那就做个理直气壮的吃货吧!  小荷:如果我明日午时将被斬首,狱卒说:“这是你最后一顿饭了。”我肯定来不及难过,而是愤怒地吼:“你们明天不管早饭了吗?”  决微:还要顺便问下这顿晚饭有没有加麻加辣,哦,对了,不要香菜。  子玉:作为资深吃货,我多年下来积攒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徒手
一直以来,人们被蓝色的神秘和美丽所吸引,尤其那被誉为理想之蓝、绝对之蓝的“国际克莱因蓝”更是几乎主宰了整个艺术世界,成了一道孤绝而闪亮的风景。人们沉浸在蓝色的明净和空旷之中,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缔造“蓝色狂想曲”的男神——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  1928年4月,克莱因出生在法国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亲喜欢具象艺术,母亲喜欢抽象艺术,但他偏偏不喜欢艺术,也不喜欢上学读书。由于经常无故旷课,再加上战争的
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有个名帖叫《远涉帖》,是诸葛亮亲笔所写,王羲之看后爱不释手,又亲笔临摹,这也使《远涉帖》的神采得以延续千年,苏轼、宋徽宗都见过它,墨写的原迹一直流传到清代。这件名帖是诸葛亮唯一传世手迹,奠定了诸葛亮作为书法家的地位,但也正是这件书法作品,揭示了诸葛亮的一个秘密:假公济私,即利用国家快递写私信。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远涉帖》是一件章草作品,文字只有3行,共27个字,内容如下:“师
元和年间出了两篇惊天动地的奇文,一是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二是柳宗元的《河间传》。二者都是涉及隐晦话题的“大黄文”,之所以能在宪宗朝集中出现,是有特殊原因的。  白行简创作“肉文”的原因比较简单。他在开篇里说“情所知,莫甚交接。其余官爵功名,实人情之衰也”,将权欲之乐和男欢女乐作比,不难看出他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弃。他性格耿直,不肯屈从,所以终生不过官至五品。既然升迁无望,他干脆用文字彰显
提起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欧洲人,人们首先想到马可波罗。其实,在明朝末期,有一位从波兰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远比马可波罗广泛、深入,甚至为中国献出了生命,他的名字叫卜弥格。  1612年,卜弥格出生在波兰勒阿波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在帕多瓦大学读书,获得哲学和医学博士学位。自幼耳濡目染的卜弥格精通数学与生物学,又对远东地区的传奇式描述心存向往,便于1642年出发,历经三年航行,到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