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解读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对作品内容的挖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认真揣摩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以致使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渐提升。
  关键词:学生主体;个性发展;价值取向
  一、值得深思的个性阅读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倡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激发创造性,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评价文章的人物,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言一出,学生把焦点一致对准了“愚公”,并且总结出愚公的确实“愚”:面对太行、王屋两座高山建房,是一愚;率“孀妻弱子”挖山,使用“童工”,属违法,是二愚;挖山破坏生态平衡,急功近利,是三愚;靠区区人力,企图改变大自然,自不量力,是四愚……不一而足。
  教师:“如果你是愚公,你怎么办?”
  学生:“把家搬走,省时省力。”“将此地开辟为风景区,吸引游客赚钱。”“靠山吃山,把它开发为林场。”……
  教学在这样的“高潮”中结束了。
  不错,学生的观点是“独特”了,教师发展求异思维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这堂课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沉淀在学生心底的又是什么?如此“创新”的价值是什么?
  我为“愚公”悲哀: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底蕴要后继无人了;他所表现的为后人开路的伟大人格仅仅一个“愚”字就概括了。
  我为“教师”悲哀: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你要为我华夏的未来树什么样的人啊!
  我为“学生”悲哀:功利性已经渗透到我们下一代的骨髓里了。
  我更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悲哀:难怪面对同样的选题,美国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选择“智慧”和“美”,而我们的学生却选择“金钱”和“权力”。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二、尊重绝不等于迁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这无疑是对传统阅读教学观的一大发展,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但是,教师在鼓励个性阅读,尊重个性体验,过多地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时候,切不可忘记自己“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众多的声音,教师要能分辨出哪些是对学生健康发展有利的,哪些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甚至是有害的。一方面要尊重“多元解读”,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
  “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价值观”。
  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上文的“个性解读”。比如:成语“滥竽充数”中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成了“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如此的“多元”,如此的“求异”,如果教师不加以适时地正确的引导,势必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标准”。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让学生任意见仁见智,只能使阅读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难免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教师要用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对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作出正确的解读,切不可用学生个体的误解、曲解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
  三、关于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为”与“不为”之间起统率作用的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人人皆有,只不过有的高贵,有的低俗,有的平庸。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价值观,使古今多少英雄的美名有口皆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价值观让多少恶人骂名千古。
  阅读教学要交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要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人格的修炼,提升人格的魅力也同样重要。人的生存与发展要靠技能,也要靠人品。而决定人品优劣的就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什么?就是要选取语文教材中独有的人类文化中有益于学生人格养成的那些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愚公移山》的人文价值在哪里?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品读“愚公”形成一种情感对愚公的崇拜,进而形成一种意识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要勇敢地战胜它。这是《愚公移山》这篇小小的寓言历经万世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孔乙己》的人文价值是什么?那就是通过品味“孔乙己”的悲剧,思考我们自己该如何读书、如何做人。可惜,我们的教学却一直在“批判封建社会,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上徘徊不前。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思考自己、修正自己”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在数学教学尝试采用快乐教学法。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
期刊
【论文关键词】数学课 理念设计  【论文摘要】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也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完美的教学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还要认识到练习的重要性。  老师们天天都在上课,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课 ,大家看到的课
期刊
教学契机,也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现。抓住契机进行教学,可拓展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巧用教学契机,开发创新潜能   当学生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知识时,会情不自禁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会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求知,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
期刊
地理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地理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地理活动的机会……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
期刊
新课标下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直觉思维的主要
期刊
内容摘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较为深厚的思想底蕴,学会分析、学会想象、学会发散、学会创新,才能写出较高质量的作文。  关键词:思维激活、立意构思  “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由创意的表达”是《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近几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迅速、广泛地流行于各级各类考试之中,自然也就成了平时写作教学、特别是毕业
期刊
现实告诉笔者,高中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   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对身边的人、事、物,都应该留心观察,教会学生抓住特征和关键,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感悟生活,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   一、加强扩展语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师情感投入,使学生乐于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应该是
期刊
人们往往用“朗朗书声”来形容校园。学生背起书包,走进校园,每天的晨读,每日的课堂,都是离不了它的。可以说朗读一直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一、朗读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交流的介质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饱含感情地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的念出来,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的一项具有创造性语言艺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优美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