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体会历史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学习历史的价值,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活化情境”走进历史新课程,可以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主动去亲近历史。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情境预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75-1
如何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那就必需在历史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情境。下面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
课前准备:利用学生放假时间,布置学生完成一项调查,要求采访自己的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邻居),年龄越大越好,让他们回忆吃、住、穿、风俗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然后根据调查到的内容,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回校时尽可能多地带回收集到的有关调查内容的实物。教师上网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
在课堂上,首先,我把准备好的油条、面包、牛奶、馒头、茶叶蛋等食品放在讲台上,让部分同学上讲台品尝,并结合红军长征途中吃草皮、啃皮带、挖野菜等历史事实谈一点感受。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完成一张表格。围绕表格内容教师逐个讲解,同时展示学生带来的部分实物:有的同学带来他爷爷结婚时(1943年)的长袍;有的同学还主动当起模特儿,穿上旧社会时的长袍;有的同学带来她妈妈的旗袍,并穿上展示;还有的同学带来她爷爷奶奶的结婚照和她爸爸妈妈的结婚照,进行了对比,还有全国各地的粮票、布票等的展示。
最后教师宣读筛选出来的两篇调查报告,并进行小结:近代中国社会的移风易俗,改变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历史的进步。你们的爷爷奶奶从旧社会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他们自由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们富了。你们是幸运儿,不该忘记过去的历史,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让我们每人喝一杯苦咖啡,不加糖的、不加咖啡伴侣的苦咖啡,记住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同学们的参与性很强,都非常主动,老师上起来一点不吃力,并且穿插了大量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同学们都觉得意犹未尽,不肯下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践,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味道日益浓厚。生活化教学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一改过去课堂枯燥乏味的窘境。可以说进行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常态。但是,要让生活化教学不至于流于形式,产生实效,需要教师在授课前有精心的预设,在预设上下一番功夫。而材料的预设,尤须在“三点”上下功夫。
1.把生活化情境预设成课堂教学的导入点。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入妙不妙,事关整堂课的成败。为此,我预设了情境,课前我让学生从生活〖HJ4.3p〗入手,做了一系列的准备,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生活化的情境预设成教学环节的串联点。
心理学表明,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如果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就会导致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他们也就不能很好地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了。〖JP3〗所以,当我以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情境作为课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之时,我又把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品贯穿于整个课堂,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刺激着学生的思维。所以,生活化的预设材料把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能够让整堂课始终充满生活的气息,也就能够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思维的兴奋之中。
3.生活化情境的预设应瞄准学生认知的冲突点。
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加上不断的反思,我们对有效课堂的认识不断趋于理性。静观一堂课是否有效果,并非在于课堂表面的热闹程度,一个主要的隐性因素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看看有没有引起学生的“心动”。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心动”,唯一的办法是教师预设的材料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本节课为例,课前、课堂和课后都以生活化情境为主,然后围绕此情境师生合作逐一深入,层层推进,不断调动学生内心认知上的矛盾,为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提供了有效的抓手。情境不断呈现,问题不断推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的冲突之中,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原委的积极性。
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繁重,所以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尽量不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课堂和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守望的根本,但我们不能仅仅守住根本,更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拓展学习的时空,又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等.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4).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情境预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75-1
如何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那就必需在历史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情境。下面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
课前准备:利用学生放假时间,布置学生完成一项调查,要求采访自己的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邻居),年龄越大越好,让他们回忆吃、住、穿、风俗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然后根据调查到的内容,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回校时尽可能多地带回收集到的有关调查内容的实物。教师上网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
在课堂上,首先,我把准备好的油条、面包、牛奶、馒头、茶叶蛋等食品放在讲台上,让部分同学上讲台品尝,并结合红军长征途中吃草皮、啃皮带、挖野菜等历史事实谈一点感受。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完成一张表格。围绕表格内容教师逐个讲解,同时展示学生带来的部分实物:有的同学带来他爷爷结婚时(1943年)的长袍;有的同学还主动当起模特儿,穿上旧社会时的长袍;有的同学带来她妈妈的旗袍,并穿上展示;还有的同学带来她爷爷奶奶的结婚照和她爸爸妈妈的结婚照,进行了对比,还有全国各地的粮票、布票等的展示。
最后教师宣读筛选出来的两篇调查报告,并进行小结:近代中国社会的移风易俗,改变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历史的进步。你们的爷爷奶奶从旧社会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他们自由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们富了。你们是幸运儿,不该忘记过去的历史,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让我们每人喝一杯苦咖啡,不加糖的、不加咖啡伴侣的苦咖啡,记住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同学们的参与性很强,都非常主动,老师上起来一点不吃力,并且穿插了大量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同学们都觉得意犹未尽,不肯下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践,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味道日益浓厚。生活化教学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一改过去课堂枯燥乏味的窘境。可以说进行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常态。但是,要让生活化教学不至于流于形式,产生实效,需要教师在授课前有精心的预设,在预设上下一番功夫。而材料的预设,尤须在“三点”上下功夫。
1.把生活化情境预设成课堂教学的导入点。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入妙不妙,事关整堂课的成败。为此,我预设了情境,课前我让学生从生活〖HJ4.3p〗入手,做了一系列的准备,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生活化的情境预设成教学环节的串联点。
心理学表明,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如果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就会导致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他们也就不能很好地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了。〖JP3〗所以,当我以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情境作为课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之时,我又把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品贯穿于整个课堂,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刺激着学生的思维。所以,生活化的预设材料把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能够让整堂课始终充满生活的气息,也就能够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思维的兴奋之中。
3.生活化情境的预设应瞄准学生认知的冲突点。
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加上不断的反思,我们对有效课堂的认识不断趋于理性。静观一堂课是否有效果,并非在于课堂表面的热闹程度,一个主要的隐性因素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看看有没有引起学生的“心动”。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心动”,唯一的办法是教师预设的材料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本节课为例,课前、课堂和课后都以生活化情境为主,然后围绕此情境师生合作逐一深入,层层推进,不断调动学生内心认知上的矛盾,为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提供了有效的抓手。情境不断呈现,问题不断推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的冲突之中,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原委的积极性。
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繁重,所以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尽量不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课堂和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守望的根本,但我们不能仅仅守住根本,更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拓展学习的时空,又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等.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