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请吃茶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对“吃茶”二字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把它等同于通常的“喝茶”、“饮茶”以至“品茶”, “吃茶”只是—种民间通俗的叫法而己。这几年到名冠天下的北苑御茶园所在地建瓯市开发茶文化,才漫漫品味出“吃茶”的别样馨香。
  一盏幸福
  茶树,源于中国;种茶,始于中国;饮茶,发自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今天,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茶,己成为许多国家的民族之饮。然而,同是一杯茶,饮用方法却各有千秋。作为茶的故乡一中国,今天流行的是“工夫茶”,也就是散茶冲泡法。这种饮法相对“唐煎宋点”简单方便,但却潜藏着巨大的浪费。古人说“茶为百病之药”,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500多种
  对人体有益,有的元素含量是其它植物和水果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茶叶中的生物碱、多酚类、矿物质、维生素、芳香类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茶色素等对补充、调节新陈代谢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流行的泡汤弃渣的喝法,只能吸收其中少量的水溶性化合物,而大量的脂溶性化合物被当作“茶渣”倒掉,且在被弃的“茶渣”中,有人体更加需要的营养元素。泡汤弃渣,无疑是一笔巨额的健康财富的流失!回望中华茶文化发展史,我们的祖先是爱茶如命,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都在吃茶。尤其到文化、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宋代,吃点茶之风盛行天下,为此被世人称之为中华茶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吃点茶,就是将研细的茶粉置于建盏内,调膏、注汤、击拂,形成白色的“乳饽”。吃下这盏“乳饽”,就是把茶叶中的水溶性与脂溶性营养成分全部吃下,使茶叶的健康效能被100%均衡吸收与利用。日本今天盛行的抹茶道,就是源自宋代的点茶。它虽不及“宋点”精到,但传续了中国的吃茶法,助力了一个长寿的民族。然而,由于战乱连绵,民族危难,以点茶为“巅峰体验”的吃茶法却在它的故乡中国沉寂了七百多年,这是中华民族的锥心之痛!
  2016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被湮没了七百多年的宋代点茶艺,倡导全民吃茶,是时代的呼唤,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一大举措。
  健康是福,吃茶就是吃一盏幸福。
  一杯快乐
  吃茶,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的改变,更是心灵增氧的需求。
  宋代的点茶艺是宝贵的人生课堂。点一盏好的茶汤,不仅需要好茶叶、好盏具和好的操作技艺,还十分讲究“两境”:心境和环境。
  好的心境,就是在点茶时要气定神闲,淡然若水,心无旁骛,保持崇尚真诚、崇尚美好的正气。一份好的心境,加上好茶、好盏、好艺,就能产生一盏色白、形美、质优的茶汤。日本学者江本胜用十多年时间对波动理论的研究成果《水知道答案》,也很好地诠释了宋代点茶艺的这一人生哲理。我们耳熟能详的茶道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融合,在宋代的点茶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好的环境,就是在点茶时营造轻松、闲适的文化氛围。点茶、挂画、焚香、插花被称为宋人生活“四艺”。“四艺”相伴,再陪以吟诗、琴音或歌舞,给宋人的吃茶生活营造一派沉静、祥和与快乐,让吃茶达到物质与精神结合,高雅与通俗结合,功能与审美结合,使用与娱乐结合的修身养性的功效。
  “在所有的保健食品中,茶是最佳的选择。”这是科学给与的鉴定。这个“最佳”之说,更多的是体现在肌体效应上,而吃茶的精神效应是林林总总的保健品所难以企及的。
  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如何舒缓精神压力,调整躁动的情绪,让心跳与时代脉搏更加吻合?吃茶,无疑是一剂中华民族的祖传良方。
  在“北苑贡茶”之乡建瓯市,活跃着一群40后、50后、60后的“茶大姐”。她们爱茶、吃茶、说茶、唱茶,穿着汉服、旗袍,穿梭在武夷山下的街市和乡间,用爱心展演传统茶艺,颂扬中华茶文化。她们的举手投足散发着岁月的优雅,她们的青丝银发飘荡着浓浓的茗香,所过之处都留下了一片幸福的赞叹,成为八闽大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身心健康,吃茶就是吃一杯快乐。
  一份产业
  人类吃茶的历史悠久,方法很多,从神农氏开始的生叶咀嚼,到唐朝茶圣陆羽倡导的煎煮法,再到北宋茶学家蔡襄的三汤点茶,再到宋徽宗《大观茶论》推崇的七汤点茶,由粗及细,由细及精。吃茶方法的演進,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步伐。宋代的吃茶法所以达到“巅峰”,与宋朝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社会比较稳定是相对应的。
  在今天的中国,恢复宋人的吃茶法,已是国之策、民之声。在宋代,建盏因茶而生,茶因建盏更显其真味。盏魂茶韵,铸就了宋代点茶的历史地位,催生了中华茶文化的千古奇葩。用光艳照人、誉满全球的福州脱胎漆器托起这朵千古奇葩,这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担当。重塑点茶的历史辉煌,是中国吃茶文化的重生,是大健康战略的国家召唤。
  要吃茶,怎样吃茶?仿宋人,吃点茶,是大健康工程的优先选择。在高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吃点茶似乎有点“奢侈”,然而这个“奢侈”是健康的投入,它将让我们的民族跟时代的节奏更加贴近。当然,如果你被时间绑架,这份“奢侈”成了你吃茶的奢望,也可以选择吃末茶直泡汤,或者多吃茶点(末茶制品),常用茶膳。吃茶的方法很多,而且还有丰富的民族化、区域性的特点。贴近健康、适应时代是我们的选择。
  吃茶将催生和优化与其相辅相成的茶叶、茶粉、茶具、茶艺、茶馆、茶旅等等,覆盖一、二、三产的吃茶文化产业链,让中国的茶叶产业更快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当点茶这朵中华茶文化的奇葩缀满“一带一路”的时候,茶的故乡中国,将不负历史厚望!
  倡导吃茶,就是吃出一份产业。
  一股动力
  当下,人们备受“恐吃”心理的折磨,吃饭,怕“转基因”;吃肉,怕“激素”;吃菜,怕“农残”;喝水,怕“高氯”…
  吃茶,怕吗?见诸媒体的一篇文章有这样一段话:“近年来,常有茶叶农药残留问题见诸报端,引得消费者对此惶恐不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它的发生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无序粗放的茶园管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市场环境对从业者行为的影响,加上茶叶栽培尤其受限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喷洒农药成了部分茶农保障鲜叶数量的重要措施。问题虽是局部的,但它给整个茶行业留下深刻的阴影。
  吃茶,更怕农残。但吃茶却能抑制农残,治理农残。这不是笑谈,更不是怪话。因为吃茶对茶叶的质量要求更高,用于生产点茶粉的茶叶只能是名符其实原生态的,而且对品种、采摘、加工、存放都有严格的要求。而高品质的要求必然需要种茶、采茶、制茶环节付出绝对的真诚和更多更精的功夫。茶品的高质量,理所当然地提升了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消费者也愿意为健康付出应有的代价。这就形成了茶叶产业的不断优化和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倡导吃茶,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茶,钟情吃茶,无疑是一股倒逼茶叶产业迅速转型升级、提质增量的巨大动力。这种产销互动,以销促产,以产带销的良性循环,将让现代中国茶叶更快地走进民心,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华茶文化也必将铸造出新的历史辉煌。
  恭请吃茶,这是新时代的盛情、中华民族的厚礼。
其他文献
寻访惠明茶,不仅仅是因为一个“金奖惠明”的荣耀与故事,还因为惠明茶的故乡景宁,至今还存留着最古老的大灌木绿茶和一流的生态环境。  惠明茶,产于浙江丽水的景宁县,景宁产茶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志》中记载: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惠明长老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  景宁的茶一直到清代都有纪录,据《景宁县志》载
期刊
当卢明基拿出自己做的金骏眉送给张老品尝时,他却说:“以后不要做这么好的茶了,很浪费,要做百姓喝得起的茶。”  37年,只为一叶茶  “来泡一款前不久刚做的红茶吧,”卢明基从牛皮纸袋里抓了一把茶,扔进盖碗。  这一时节,绿、白、红茶早已结束,而乌龙茶季却还在进行时。制作乌龙茶,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尤其是做青,既费时费工,又耗体费神,通宵乃家常便饭。就在昨晚,他刚把一批新采的茶青付制,听说我们要来,便跟
期刊
先有泡茶行为,才有空间需求,遂产生制作一个泡茶空间的意念,泡茶空间是泡茶者创作茶汤作品时想要追求更完整的品茶品质与意境的所在,只有他最清楚这里将会发生什么事,甚至,他想要让它怎么发生,由此可知品茶空间不得假手他人做,该由泡茶者来主宰。  现在说到泡茶喝茶的空间,常常指的是表面的形象,比如哪位有名气的设计师来设计、购置什么稀罕宝物摆放能让来的人一看见眼珠子都要掉下来的、或相反的尽找些破烂陈旧之物来堆
期刊
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山茶科、茶属、茶种。茶树由根、茎、叶、花、果及种子等器官组成,各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根、茎、叶为营养器官,主要功能是担负营养和水分的吸收、运输、合成和贮藏,以及气体的交换和营养繁殖等;花、果实和种子是生殖器官,主要担负繁衍后代的任务。茶树的各个器官是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根系  茶树的根系由主根、侧根、吸收根和根毛组成,也称地下部。按发生部位不同
期刊
茶道艺术是要表现茶道的美,茶道的美分布在泡茶、奉茶、茶汤之间。这些的“美”是自然存在的,但是不一定都表现得很美,因为美有不同的层次,谈不上美的泡茶、奉茶、茶汤,我们是不会喜欢的,也不会把它视为茶道艺术。  谈得上美的事物经常存在于我们身边,如美丽的山光水色、美丽的花朵或落叶、美丽的人体,但是这种自然存在的美不会自动存在泡茶奉茶与茶汤之间。茶道艺术的美是泡茶者将泡茶、奉茶、茶汤的美呈现出来,而且呈现
期刊
最初对于东平镇的认识,仅停留在“茶乡酒镇”这四个字,知道这里是政和白茶的主产区,知道这里出品的东平老窖驰名海内外。5月“当我们跟随寻访福建最美茶乡采风团的脚步进入这片热土,眼前的一切着实让人到目相看,自然和历史在这里交相辉映,茶香与酒香让人沉醉无法自拔。新兴产业在这片土地上崛起,竹木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光伏产业等特色产业让东平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展现出勃勃生机。宜居、宜养、宜业,东平正散发着
期刊
17世纪早期,武夷山的下梅成了晋商主导的茶叶贸易的陆路起点,在这条应茶叶贸易而生的万里茶路上,产生了18世纪的汉口、福州、九江三大集散地,几经演变,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叶,三大集散地又被汉口、上海、福州所取代。历史风云沧桑恋幻,岁月更迭波诡云谲,作为近代中国主要茶叶集散中心之一的湖北汉口,一直没有改变它举足轻重的地位,横跨两个世纪之久的茶叶贸易,让有“茶港”之称的湖北汉口名誉天下,这也顺理
期刊
吴兴陆羽茶文化节暨第二节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期间,在湖州名茶展示厅展出了42件日本茶挂。据悉,这是中国首个较大规模的日本茶挂展,展品的提供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禅艺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纯道。  这些茶挂,内容以高僧大德的禅语为主,融入了茶道思想、茶道美学与书法艺术。它虽与中国宋人“生活四雅”之一的“挂画”有着深厚的渊源,却是一种独具日本文化特色的独立艺术形式。在茶室中,它被视为所有茶道具中最
期刊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长。经过漫长的发展与融合,大约在东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确定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各有特色又相互融合的社会基本格局。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讲究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道家主张“自然之道”,重在遵循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的规律;佛家通过修行,追求自身的顿悟淡泊。每一种文化都以不同方式教化世人,以求达到与自己、社会、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唐朝时期,陆羽创作《茶经》
期刊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唐代诗人卢仝的这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广为流传,珠琲瓃、黄金芽道出了茶叶吐露新芽的精贵。千年之后的春风依旧拂面,却吹出了更美的茶乡、更让人心潮浮动的惬意之旅。由本刊主办的寻访福建最美茶乡暨第二届茶乡采风摄影大赛4月下旬在永春县正式启动。青翠的茶园与闽南的特色民居仿佛油彩画一般铺陈在山峦之间,孩童的嬉闹追逐与茶农的微笑,让我们看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