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东的诗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conf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 下


  树下我遇到滋润先生
  梳分头先生,穿礼服先生
  我遇到正待操琴的先生
  何为悲痛?在遥远尽头
  我遇到灼烤龟背先生
  瞒过一妻一妾先生
  悲痛是大麦、稻米和苞谷之泪
  树下我听古歌一曲
  落发纷纷一曲
  岩石制造黄昏的一曲
  树下所有的龟背干裂
  我的气候海洋变红
  人们朝着粮仓围拢,粮仓饲养
  悲痛的鸟儿
  树下我遇到诗歌先生
  谈情说爱先生
  树下我听蛙鸣之歌
  礼服甩在草间
  赤膊先生砸向了池塘
  树下我遇到词语溅起星空的先生

访 客


  中午前后落下了雨
  沿着街道落下了雨
  木头房舍,石头水槽
  大半座庭院落下了雨
  细雨丝纠缠楼梯拐角
  往事的月影更加黯淡
  手指僵硬,触摸又擦拭
  黄铜屋牌的字迹模糊
  细雨丝密布陌生的探寻
  有人走进了陌生的往昔
  一把旧锁迟疑地转动
  一本书朝着一个梦闭合
  雨的记忆汇集着想象
  打湿每一爿瓦片的怀想
  细雨丝织造的灯笼挂起
  有人打火,一闪烁独眼


  从树的根部进入并生长。有如灯盏
  军舰鸟们成熟的喉囊倾斜着入海
  海,海峡,鱼和水草的天青色姓名
  我们周遭的冷风是光
  是秋光和众星敲打树冠的光
  树皮粗粝,我们在它覆盖下生长
  尔后我们将引导着它。这些树苍老
  白,阴影已喑哑,默对着
  翅膀狭长的军舰鸟之月。我们引导
  树进入海。海,海峡
  鱼和水草的天青色姓名
  树的周遭有寒冷的光,有秋光和
  众星敲打思想的光
  树皮粗粝,我们的灯盏在前面照亮

进 来


  冬天里写成的一首诗
  映在墙上的一个阴影
  要么是水,要么
  奔马,驰出林带
  偶然见到的一块圆石
  要么是远古寂静的山
  要么月照,溪涧苍白
  几种松枝几个黎明
  茅草屋顶被雪压垮
  同样时刻,你走進来
  你走进来,赤裸,僵硬

夏日之光


  光也是一种生长的植物,被雨浇淋
  入夜后开放成
  我们的梦境
  光也像每一棵芬芳的树,将风收敛
  让我们在它的余荫里
  成眠
  今晚我说的是夏日之光
  雨已经平静
  窗上有一盆新鲜的石竹
  有低声的话语,和几个看完球赛的姑娘
  屋宇之下
  她们把双手伸进了夏天
  她们去抚弄喧响的光,像抚弄枝叶
  或者把花朵
  安放在枕边
  她们的躯体也像是光,润滑而黝黑
  在盛夏的寂静里把我们
  吸引

秋雨夜过墓地


  一个下雨的夜晚
  一座蓝色的庭院
  一间荫翳的厅堂
  汽车的声音缓缓而去
  说话的声音
  刚刚熄灭的音乐
  我经过你们。我坐在
  秋天的大客车前座
  我的诗跟四周一样沉静
  那些脸似乎在黑暗里飘浮
  我见过的死者,我听说过的
  死者,他们在空旷的尽头会面
梁英娜 黑白调里的故事

  哑然失笑,谈论着各自奇异的生活
  有一天我也将被雨浇淋,穿过庭院
  摸索上楼梯。我推门进入厅堂的时候
  说话声戛然,音乐凝冻,弗朗茨
  卡夫卡伸手过来,想不起是否曾跟我相识

夜 曲


  深红的弦歌不像春风
  它不让听者回顾少年情怀的
  燕子,或如幻想
  用午后风景的轻薄火焰
  熔化往昔渐暗的白银
  它重于心事,它重于一副
  耳朵和头脑——夜曲比夜色
  更增添夜行人希望的负担
  那也是灵魂弯曲睡意的程度
  被失眠的群星照耀并刻画
  一支乐队飘浮于天际
  又同时沉沦进对称的梦中
  一柱喷泉,在菩提花一瓣瓣
  打开的寂静里攀上了高音
  ——华彩的金鱼在下面洄游
  有如音乐里寄身于奏鸣的
  拟喻霓虹,从水的虚无到
  光芒的虚无。夜行人抵达了
  旅程尽头,终止于极限的
  经验堤坝——这堤坝阻挡
  一片多么茫然的旧海
  ……更为茫然的是他的倾听
  心事为遗忘叠加心事
  涛声上紧了夜曲的发条
  而深红的弦歌浮出旧海
  它催人欲老,它完结一个人
  ——它休止的虚无
  重于充沛一生的大梦
  当夜行的倾听者穿越睡眠
  复活般提前从寂静里醒来
  新我要让他看见一柱
  新的喷泉,喷泉下金鱼
  又一次洄游。那也是希望
  是希望对灵魂的逆行上溯
  在不断反复的夜曲中弯曲
  相同的时间要再被经历
  仿佛昨日一颗星星
  会划开今夜一样的眼睑
  深红的弦歌把循环的命运
  注入了奔赴死亡的血液
  责任编辑 陆 萱
其他文献
高桑的《舞台上混乱将至》,是一部难得的兼具荒诞与现实品格的小说。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摹写了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并力图向读者传递一种荒诞叙事的新可能,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艺术哲思。  首先,从小说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塑造而言,作者通篇主要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展开叙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将故事的发展推演向前。在小说篇首,“我”是谁,陈汐是谁?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会带着这样一个疑问去阅读。果
期刊
一个周五晚上在书店,我想写点东西,不料旁边桌来了一对情侣。好好的周五晚上,好好的情侣,来什么书店。我本以为整个周五晚上的书店都是我的,他们坐到旁边,就像一屁股直接坐到了我的桌面上。  他们还点了咖啡,那个女孩担心起晚上喝咖啡会不会睡不着觉。一对稀里糊涂的情侣。男孩说睡不着可以来我家,可能他太年轻了让这话不带一点猥琐。女孩说“得了吧”的那种不当回事宣示着她在两人之间的主动权。男孩又说,那你可以给我打
期刊
在八月初的正中午醒来,太阳透过暖绿色的厚窗帘照得房间明亮,几条缝隙间钻进来的光束迎着屋内的冷气映出空气中悬浮的微尘。摆摆眯着眼睛从枕头下面摸出遥控按了好几下,头顶的机器毫无反应,她坐起来垂着头又眯了好一会儿,然后爬上床边的一体式书桌书柜拔掉了空调的插头。再下来的时候,她的脚踩到了什么软乎乎的东西,低头一看,熟悉的焦黄色面包,塑料包着——应该是老曲昨天就买好给她做早饭的。  她家就她们两人,母女相伴
期刊
瑞士精神病医师、微精神分析学创始人方迪,在他的《微精神分析学》1988年版序言中,回顾初写此书时(1955)他隐约感觉到虚空的存在,感觉到虚空是世间万物的载体,是那么令人难以相信和接受,他由此提出了两个问题:“怎样才能与这个历来被人诅咒的虚空沟通?如何表述一个完全产生于人的内心的认识?”这两个问题将方迪引向了微精神分析学。其实这两个问题不独属于方迪,它们将另一些人引向了哲学、文学或艺术。小说的叙事
期刊
主持人 韩 东 山 风  嘉 宾 宿 颖 陈 乐 李万峰 赵志明 谈 波  韩东:宿颖、陈乐、李万峰、赵志明在“青春新视界”是首次亮相。请向读者介绍一下你们的生活、学业或工作情况。你是谁?  宿颖:我叫宿颖,现在在自由写作,但通常的状态是写不出来。之前做過图书编辑、审稿编辑,做编辑是因为投稿总被拒,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陈乐:我是陈乐,目前正在牡丹江的家里准备考研,生活维持在图书馆和家两点一线间。
期刊
城市的出现一般被认为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作为群居的产物,城市从一开始就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然而发展到今天,城市文学已然脱离出传统的理想性书写,而被作为现实性革新,开辟了较为激进乃至先锋的审美表达。而互联网的介入更加强化了这种现实性的革新,对城市文学的书写也从一开始的对钢铁森林的城市景观写作,逐渐转化为了对虚拟异质空间困惑的书写。本文就将从梁豪的《世界》入手,试图谈论今天的城市文学
期刊
七岁之前我去过最遥远的地方,是沿着铁路往南走二十里,一望无际的大海。那时候,我每天四点起床和母亲去码头找渔民收购昨夜新打捞的海货,再沿著铁路往回走十几里,有一处农贸市场,在那里叫卖一整天。  在为数不多的记忆里,我记得母亲总说,没别人有脑子就要多付出力气,她总拿我们走的十几里当例子说离海越远咱们赚得就越多。  那时候我们住在街道的背面,一间主要用彩钢板拼接又混杂着各种材料的几平米小屋,它有一扇朝东
期刊
本期的稿件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郭薇薇同学,篇幅虽然不长,但令人眼前一亮。她的小说有一股蛮横而夸张的力量,却不显得矫饰做作,这在学生的习作中实在是非常难得的。小说的情节其实非常平淡,一个为儿女操劳一生的母亲瘫痪了,但受过母亲恩惠与偏爱的儿女却选择弃养,将母亲扔给了从小不被重视的小女儿,最终在小女儿家中死去。这样的题材在家庭文学中是主流,却又很容易被写得俗气,就像电视剧中那些拉拉扯扯的爆款片段一般。但这
期刊
献给流浪狗旺旺和小花  又失败了。尽管我挤到最前面,可那些人只是淡淡地瞟我一眼,走了过去。  吴姐姐来看我们。工作人员发放食物,伙伴们哄上去吃,我却退到墙角,长时间望着栅栏前方的天空。天是这么广阔,如果我再能奔跑在原野上,我必定会仰起脖子、使尽全身力气,对着无穷虚空长吠。  然而,我恐怕没这个机会了。跟雪莉在一起的这六天,她总是闷闷不乐。昨天,她被带走了,回头跟我告别时,流下了眼泪。我暗自数了下日
期刊
暴风雪还没有来  雪球就已经开始滚落  那些还未发生早就已经存在  我习惯了暴风雪眼中的烟火  在外流浪久了  过年时绽放的烟花在黑色的瞳孔里燃烧成  一把红色焰火  一点火点一支烟  窗外的风刮了几遍  雪还没有没过童年时长满草的屋檐  時间从春熬到冬  你眼中的暴风雪  开始融化了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