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合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来源 :心血管病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合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为临床PCI后HD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行PCI的HD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检测并分析HD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根据二磷酸腺苷诱导后血小板聚集率是否>55%,分为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组(HPR)与血小板低反应组(LPR),分析导致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两组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经花生四烯酸诱导的HD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7%±6.9%和13.2%±8.6%,经二磷酸腺苷诱导的HD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32.0%±17.2%和40.6%±19.0%,HD后两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透析前有6例(26.1%)患者表现为HPR,而透析后有9例(39.1%)患者表现为HPR.高脂血症、肾小球滤过率升高与HPR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表现出很高的HPR发生率,导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疗效降低,其中高脂血症和肾小球滤过率升高与HPR发生相关.在HD患者中,HPR患者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LPR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文献
赖氨酸乙酰化是一种保守、可逆的翻译后蛋白修饰,受赖氨酸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疾病的发生.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揭示了可逆赖氨酸乙酰化在高血压、血管疾病、心肌梗死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中的调节作用.这些研究的证据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治疗作用.现主要描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不同作用,这些观察结果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左束支起搏(LBBP)经室间隔对左侧心内膜下左束支区域进行起搏,以实现生理性起搏,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初步证实.与希氏束起搏相比,LBBP手术难度小,学习周期短,阈值低且稳定.与右室起搏相比,LBBP术后患者可获得更好的心脏同步性及心功能.但LBBP仍处于探索阶段,适宜人群、标准术式、成功标准、长期安全性及疗效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现就适宜人群、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和术中影像学监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组织重塑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目前尚无有效的手段逆转甚至延缓组织重塑,对患者而言是个潜在慢性的生命威胁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肌腱蛋白X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主动脉瓣钙化、主动脉瘤、纤维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肌腱蛋白X作为肌腱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发挥重要结构功能的亚型.肌腱蛋白X可直接或间接连接细胞外基质,为结缔组织提供生物力学支撑,也可调节细胞通讯参与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肌腱蛋白X可能通过影响TGF-β/Smad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外基质分子的表达,参与组织重塑与纤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已进入普及阶段,但是院外、院内流程优化主要使用纸质版表格收集关键数据,工作量大且繁琐,而且面临二次录入.因此,设计基于院前急救的胸痛中心一体化信息系统,在胸痛救治过程实现院前、院中,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联动,从而有效缩减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减轻工作量,对提高救治效率至关重要.
目的 研究腺苷2B受体激动剂BAY60-6583对高原肺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 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Control组)、高原肺水肿模型组(HAPE组)和BAY60-6583干预组(BAY组),每组8只.除Control组外,HAPE组及BAY组均以10 m/s的速度上升至模拟海拔6000 m高度并维持48 h.出舱后BAY组腹腔注射BAY60-6583[2 mg/(kg·d)],Control组及HAPE组腹腔注射等体积溶媒,持续3 d.大鼠麻醉后收集血液和组织标本,取肺叶HE染色观察肺组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公共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呈高发病率、年轻化的趋势,血脂代谢异常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残余胆固醇(RC)是空腹状态下极低密度脂蛋白残粒和中间密度脂蛋白残粒的胆固醇,餐后状态还包括乳糜微粒残粒的胆固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C的水平与ASCVD的发生有关,特别是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合适水平时,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谱的又一特征.现总结RC的定义、定量评价,并通过流行病学、遗传学证据及治疗等方面探讨RC与ASCVD之间的关系.
血小板是炎症反应的关键介质,活化的血小板可表达P选择素、CD40及CD40L,激活内皮细胞且促进白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现就近年来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40/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促炎作用及其相关防治靶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目的 应用校正TIMI帧数(CTFC)、斑点追踪分层应变技术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剂循环时间(CCTT)对冠心病(CHD)患者整体心肌组织灌注及心肌功能的评估价值,并分析影响CCTT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明确诊断CHD的患者100例为研究组,另选CAG正常者50例为对照组.术前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患者左室各层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术后依据CAG结果计算CCTT、CTFC和Gensini积分,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CTT与CTFC、分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环状RNA circTCF25在肺源性心脏病(CP)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CP患者52例(CP组),另选取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PBMCs中circTCF25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对CP组circTCF25水平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脑钠肽(BNP)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可为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准确定位罪犯血管,不仅可减少再灌注时间,还可更好地进行危险分层.心电图是目前诊断心肌梗死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技术,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初步预测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和相关动脉等.临床上可从下壁导联以及相关导联组合ST段变化的情况来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现就体表心电图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方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