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游戏精神——体育教学的内在品格

来源 :科学大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an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由精神、体验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游戏精神的本质。游戏精神是教学的基本精神,更是体育教学回归学生生命、还原其本来面目的内在要求。体育教学中张扬游戏精神,必须坚持体育教学活动的“运动目的”观,树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观,从而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活动主体分享运动的生命体验过程。
  关键词:游戏精神; 体育教学; 自由精神; 体验精神; 创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41-002
  一、游戏精神的本质
  游戏是指能让人们自由地参加并能从中获得满足的活动。实体的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对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在游戏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品格,即游戏精神。自由精神、体验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游戏精神最重要的方面。
  1.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
  游戏是游戏者发自内心的渴望和需要,任何一种外界因素都无法产生这种生命内在的要求。“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对游戏的强制性模仿。”[1]因此,游戏的自由精神首先表现在游戏者的动机是自愿的。对游戏者来说,游戏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游戏本身,而不是某种直接的物质利益。游戏者为游戏而游戏,从纷繁喧闹的是非功利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自由、心灵纯净的状态。“人们在游戏中趋向一种最悠闲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甚至连身体都摆脱了世俗的负担,而和着天堂之舞的节拍轻松摇动。”可见,游戏的自由精神还体现在游戏目的的非功利性。不仅如此,在游戏中,游戏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协商游戏规则,把握游戏进程,自觉接受活动的规则和责任,不会将其作为沉重的外在负担,从思维到行动都与游戏结构自然合拍,因而实现了事实上的意识自由。总之,在游戏中,游戏者摆脱一切外在的目的和压力,完全投入和沉浸在游戏之中,被游戏所吸引,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游戏必然是自由的。显而易见,没有自由也就没有游戏,自由的限定和止步,便意味着游戏的终结。
  2.游戏精神是一种“体验”精神
  游戏体验是一种情不自禁地沉迷、专注、忘我的心理状态。游戏中的个体完全沉醉于游戏中,摆脱了一切压抑、紧张、怀疑和怯懦,生动地体验到生命精神的展示与生命活力的释放。“只有当游戏者全神贯注于游戏时,游戏活动才会实现它所具有的目的……谁不严肃地对待游戏,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游戏的存在方式不允许游戏者像对待一个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
  3.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精神
  在游戏中,游戏主体从日常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能够自主安排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游戏的创造精神在儿童世界里表现特别明显:因为是游戏,儿童可以不受目的和手段、思维方式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重新加工组合对象。作为游戏活动世界的主宰者,游戏的儿童可以主动积极、随机应变地驾驭一切客观环境。游戏成为儿童“无底的棋盘上永远下不完的棋”。儿童作为一个自由人投入游戏,每一次都充满想象和热情,充分表达,真切体验。他们平等地约定、创造规则,或是推倒旧有的秩序。游戏的儿童可以超越事物的常规功能,甚至赋予它生命性。这种开放的、无目的的、创造的状态正是游戏的灵魂所在。
  二、游戏精神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
  1.游戏是教学的外在手段
  在希腊语中,游戏和教育的词根都是指称儿童的活动,这意味着教育与游戏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游戏在教育中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游戏是七岁以前儿童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福禄贝尔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认为游戏是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皮亚杰深刻地指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杜威更是认为“没有一些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在我国,随着教育的开放和先进教育理论的引入,游戏的教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游戏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背景、技术和策略,促成了愉快教育、乐学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新举措。把游戏作为教学手段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教学获得了游戏的外在形式。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乐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体现了教学对儿童人格、自由、需要的尊重。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2.游戏精神是教学的内在追求
  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或许现实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采取实体化的游戏活动形式,但教学的本质和游戏精神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精神是教学的内在追求。进而,我们把教学看作游戏也不为过,因为教学的面目原本就是如此。一方面,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体现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人性状态,他提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另一方面,追问教学的本真意义可以进一步论证“教学如游戏”的可能性。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它本应具有教育的全部内涵,它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它是“成人”而不是“成物”的活动,它是指向人的整体生成,而并非只是培养有用之才。既然本真的教学是“成人”的活动,它就必须像人本来那样去教育,而人本来就是“游戏的人”。这样,教学便与游戏的精神便有了内在的相通。
  3.游戏体验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近代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发展走过了曲折和艰难的历程。体育教育思想长时间在“手段”和“目的”、“工具”和“玩具”之间徘徊。20世纪初,顾拜旦及其跟随者用激情和勇气重建了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当今世界最宏大的“游戏”盛会。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和后继者企图用奥林匹克理想使现代体育理想化。尽管他们竭尽全力,但体育运动至今仍没有脱离“功利主义”和“工具价值”的束缚。体育的游戏精神长期处于沉睡之中,生命本真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和感性被或多或少地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的表现之外。   三、体育教学张扬游戏精神的教学论构想
  1.体育教学目的:体验运动作为游戏的全部乐趣
  游戏是“自成目的”的。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中,活动者摆脱一切外在的目的和压力,完全投入和沉浸于体育活动之中。体育游戏的这种自成目的性和自由的精神,与教育的理想不谋而合,也是教学的目的与追求。杜威曾指出,“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在杜威看来,教学就是学生生活的具体展开,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体现,生活之外没有目的。因此,教学不仅仅要为儿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履行职责,更要为学生当下的生活负责。获得知识、技能只能是生活的手段,而生活本身才是目的。如果体育教学真能做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如果能把体育教学上升到作为学生生活本身来看待,那么体育教学就能自成目的性,体育教学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真正体验过、经验过的生活。体育教学就不会背负着“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强化体能”“技能掌握”等等沉重包袱。因为当运动、体育回归到人性,真正融入个体的生活成为一种享受,还有什么功能和价值不可以达到!
  2.体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对话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作为游戏者参与到教学游戏中去,共享体育教学活动丰富的生命体验。体育教学活动师生对话不是狭隘的言语往来,而是彼此精神的敞开与接纳。为此,体育教师需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上认识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把自己看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与学生平等真诚的对话者和平等交流者。不仅如此,体育教师还应作为一个完整真实的自我显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敞开自己,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与学生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和人生价值。而不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训导者、学生体育活动的旁观者,更不是所谓“体育后进生”的嘲讽者和伤害者。唯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工作才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职业,而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展现。体育教师才能够牢固建立起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神圣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3.体育教学过程:分享运动、体验生命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求新的知识技能、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新的知识技能不是外在于学生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也不是与学生没有任何关联的僵死的知识技能。它是学生遭遇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游戏经验。经验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体育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与外在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相互分享运动和游戏经验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把外在的运动和体育游戏知识体系操作化、体验化、形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操作活动中,抛却一切眼前和功利的目的,充分体验运动学习过程和体育游戏本身的快乐和魅力,从而使生命获得真实、真正的发展。唯其如此,体育教学过程才能达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与境界。
  参考文献:
  [1]胡伊青加,成穷译.人:游戏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7,3,210
  [2][美]托马斯·古德尔,[美]杰弗瑞·戈比,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79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37,131
  [4]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92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2,58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4
  [7]周宁、童昭岗等.论体育游戏.体育文化导刊2009(1):69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中职常用的计算机网络仿真软件,探讨了这类软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此类软件易学易用,仿真程度高,既可用于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也可用于需要反复训练以掌握技能的实
信用卡,是指由银行或者公司签发的证明持有人信誉良好、可以在指定的商店或者场所进行记帐消费的一种信用凭证.根据我国<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信用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
摘 要: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构成的现代信息载体迅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文化精神提出了挑战,也给高校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契机。探索高校图书馆文化精神及服务创新对其建设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校; 图书馆; 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48-0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摘 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的积极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当代大学生; 吸引力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
通过探讨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当前包裹处理中对RFID技术的需求,本文说明了RFID技术在快递公司包裹处理中的应用,并且设计了基于RFID技术的快递公司包裹处理系统。
构建竞赛平台,以赛促教,基于“机械CAX”创新设计能力,推动大学生参与到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摘 要:网络“客文化”日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融合的网络“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机遇和挑战,提供了新的工作途径、育人环境和教育模式。  关键词:网络“客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42-001  2010年
在刑事诉讼领域,有关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问题,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已经构筑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第87条关于行使立案监督对象、范围、程序的规定,填补了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的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电子电气物联网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综合性极强.为了能够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能够体现项目式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
休闲农业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广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旨在发现和探索一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