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活着》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篇力作。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命运的描述,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处境的荒诞,以及人在此颓败不堪的处境中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人生意义
余华,一直以先锋者的姿态叱咤于当代文坛,其作品以“冷漠”、“荒芜”著称。然而《活着》是作家对自己以往创作文本的清醒的颠覆和重建,是20世纪末先锋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开始转型的标志[1]。这部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所要表现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在强大压力和苦难的夹缝中竭尽所能地求得“活着”的权利。
活着,是人类最朴素的生存愿望和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余华曾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2]
《活着》可以说是福贵的苦难史,福贵曾是个阔少爷,“从小就是不可救药的人”,由于赌博、挥霍祖传家产,最终轻而易举地输光了所有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妻子被丈人领回,自己沦落为龙二的佃户,受尽折磨。当福贵浪子回头,进城为母亲求医时被抓为壮丁;侥幸从战争中逃脱回到家中面对母死女哑的现实,福贵决定好好活着爱这一家人。但是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新中国成立后,三年大饥荒,沉重的饥饿感压迫着他们。好不容易熬过了这段日子,儿子有庆因抽血过量而死。接着,女儿凤霞又因难产而死。连受丧子的打击,妻子家珍也在三个月后死去。四年后,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死去。三年后,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胀食豆子而死。最后只留下他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可以说,“福贵的一生是对精神家园的不断寻求与失落的一生”,尽管每一次的失落都仿佛留下了一丝希望的余光,但是无边的苦难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不断向他们靠拢,甚至摧毁他们脆弱的生命。
然而,福贵却对这常人难以忍受的悲惨命运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平静,他并没有因亲人的死去而感到恐惧,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也没有战胜老人生存的信念,他仍按照他一贯的生存方式“活着”。这不应当看做福贵对悲惨命运的妥协,而是因为他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应该鼓足勇气熬过去,直至最后一刻。任何人都知道生命最终的结局是死亡,但当面对死亡时大多数人表现出的是恐惧、悲伤,而福贵却认为死亡是一个难逃的劫数,是对苦难的终结。所以在谈到死去的亲人时,他的眼睛里流露出奇异的神色,这神色中更多的是欣慰。当所有的亲人一个个被死神以难以接受的方式夺走后,他依然乐观洒脱地活着,用一种独特的阿Q方式——将亲人的名字冠在老牛身上,支撑自己活下去。因为对福贵而言,忍耐已磨砺为一种柔性的品质,就是这种柔韧的品质让福贵能够经受起一次次命運的捉弄与打击,保护着他的内心不被生活的暴力破坏。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福贵只能在命运的风浪中颠来簸去,就是这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给了福贵活下去的勇气。
福贵最后是活着,他豁达、乐观、忍耐的品质使暮年中的他无忧无虑、无所牵挂,他在自己的枕头下压了十块钱,为的是在他死后有人为他收尸。此时的他除了“活着”没有任何想法,因为他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意志,精神上也没有任何依托和追求,“活着”成了他生命的全部内容,他只能默默地活着,无牵无挂地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就连余华也认为:福贵是属于承受了太多苦难之后,与苦难已经不可能分离了,所以他不需要有其他诸如反抗之类的想法,他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快乐但是有太多的艰难坎坷,死去自然却令人撕心裂肺,人永远在生与死这对永恒的矛盾中痛苦地徘徊和挣扎。福贵的一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活在苦难中的生命是如何让自己的灵魂靠向彼岸的,一个不断被蹂躏的生命最终为何还是选择活着。因为活着是一种张力,是一种希望,是人生在世的全部意义和终极追求。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人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不管出生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不管生活在什么地方,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人都是为自己争取活下去的权利。人生在世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体会人生的种种考验与做人的责任。
但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当他们遇到一丁点的困难时便挥手而去。事实上,活着比死去要求更多的东西,要求更大的承受,平凡而善良的底层人民在重重磨难下也只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去消解苦难,去换得活下去的权利,就像福贵活着要看着家人的不断离去。
从小说可以看出,活着,这个充满生气的词语带给我们的不是与命运的抗争,不是对坎坷生活的呐喊,也不是对不公的抱怨,而是对生活的忍受和体验。生命中的痛苦是不容逃避的,没有痛苦的生命毫无生气。因此对于命运,如果你不能战胜它,就去附和它。你无法超越它,那么就热爱它,为自己,更为一如既往真爱自己的人们和其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不论何时,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希望和热爱总是最重要的,所以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地活着。
参考文献:
[1]刘建彬.回归当下——余华《活着》重读[J].齐鲁学刊,2009,03.
[2]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人生意义
余华,一直以先锋者的姿态叱咤于当代文坛,其作品以“冷漠”、“荒芜”著称。然而《活着》是作家对自己以往创作文本的清醒的颠覆和重建,是20世纪末先锋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开始转型的标志[1]。这部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所要表现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在强大压力和苦难的夹缝中竭尽所能地求得“活着”的权利。
活着,是人类最朴素的生存愿望和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余华曾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2]
《活着》可以说是福贵的苦难史,福贵曾是个阔少爷,“从小就是不可救药的人”,由于赌博、挥霍祖传家产,最终轻而易举地输光了所有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妻子被丈人领回,自己沦落为龙二的佃户,受尽折磨。当福贵浪子回头,进城为母亲求医时被抓为壮丁;侥幸从战争中逃脱回到家中面对母死女哑的现实,福贵决定好好活着爱这一家人。但是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新中国成立后,三年大饥荒,沉重的饥饿感压迫着他们。好不容易熬过了这段日子,儿子有庆因抽血过量而死。接着,女儿凤霞又因难产而死。连受丧子的打击,妻子家珍也在三个月后死去。四年后,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死去。三年后,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胀食豆子而死。最后只留下他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可以说,“福贵的一生是对精神家园的不断寻求与失落的一生”,尽管每一次的失落都仿佛留下了一丝希望的余光,但是无边的苦难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不断向他们靠拢,甚至摧毁他们脆弱的生命。
然而,福贵却对这常人难以忍受的悲惨命运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平静,他并没有因亲人的死去而感到恐惧,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也没有战胜老人生存的信念,他仍按照他一贯的生存方式“活着”。这不应当看做福贵对悲惨命运的妥协,而是因为他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应该鼓足勇气熬过去,直至最后一刻。任何人都知道生命最终的结局是死亡,但当面对死亡时大多数人表现出的是恐惧、悲伤,而福贵却认为死亡是一个难逃的劫数,是对苦难的终结。所以在谈到死去的亲人时,他的眼睛里流露出奇异的神色,这神色中更多的是欣慰。当所有的亲人一个个被死神以难以接受的方式夺走后,他依然乐观洒脱地活着,用一种独特的阿Q方式——将亲人的名字冠在老牛身上,支撑自己活下去。因为对福贵而言,忍耐已磨砺为一种柔性的品质,就是这种柔韧的品质让福贵能够经受起一次次命運的捉弄与打击,保护着他的内心不被生活的暴力破坏。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福贵只能在命运的风浪中颠来簸去,就是这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给了福贵活下去的勇气。
福贵最后是活着,他豁达、乐观、忍耐的品质使暮年中的他无忧无虑、无所牵挂,他在自己的枕头下压了十块钱,为的是在他死后有人为他收尸。此时的他除了“活着”没有任何想法,因为他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意志,精神上也没有任何依托和追求,“活着”成了他生命的全部内容,他只能默默地活着,无牵无挂地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就连余华也认为:福贵是属于承受了太多苦难之后,与苦难已经不可能分离了,所以他不需要有其他诸如反抗之类的想法,他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快乐但是有太多的艰难坎坷,死去自然却令人撕心裂肺,人永远在生与死这对永恒的矛盾中痛苦地徘徊和挣扎。福贵的一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活在苦难中的生命是如何让自己的灵魂靠向彼岸的,一个不断被蹂躏的生命最终为何还是选择活着。因为活着是一种张力,是一种希望,是人生在世的全部意义和终极追求。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人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不管出生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不管生活在什么地方,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人都是为自己争取活下去的权利。人生在世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体会人生的种种考验与做人的责任。
但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当他们遇到一丁点的困难时便挥手而去。事实上,活着比死去要求更多的东西,要求更大的承受,平凡而善良的底层人民在重重磨难下也只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去消解苦难,去换得活下去的权利,就像福贵活着要看着家人的不断离去。
从小说可以看出,活着,这个充满生气的词语带给我们的不是与命运的抗争,不是对坎坷生活的呐喊,也不是对不公的抱怨,而是对生活的忍受和体验。生命中的痛苦是不容逃避的,没有痛苦的生命毫无生气。因此对于命运,如果你不能战胜它,就去附和它。你无法超越它,那么就热爱它,为自己,更为一如既往真爱自己的人们和其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不论何时,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希望和热爱总是最重要的,所以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地活着。
参考文献:
[1]刘建彬.回归当下——余华《活着》重读[J].齐鲁学刊,2009,03.
[2]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