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对英语语法的教学目标规定如下:“理解附录‘语法项目表’中所列语法项目并能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理解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人和物;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时间、地点及方位;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等。”上述目标要求,决定了语法教学必须要体现形式、意义和运用三个维度,使学生通过对语法的学习,能既掌握语言形式,又可以明确表意功能,也懂得实际运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呢?
一、创设有意义的语境
语法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单纯的语法教学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必须化抽象为具体,把某一知识点具体化为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素材,广泛利用图片、实物、动作、简笔画、歌曲、游戏等直观手段呈现语法知识。教师要利用语境,通过大量直观、形象、富有交际性的语言活动对语法的关键之处进行指导和训练。例如,利用班会时间筹备欢迎Suzanne Watsonde的party,以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首先我将三杯不同口味的饮料发放到每个小组中让学生品尝,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品尝这一动作感受语言结构(taste+adj.)所承载的语言意义(尝出来的味道)。而且,通过品尝,感知到了sweet,sour,salty等生词的含义。而当学生对“taste+adj.”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look+adj.”和“smell+adj.”等形式的意义。这种教学方法避免了纯粹的讲解和机械套用句子结构的弊端,做到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结合。
二、在语境中学习理解语法的特定意义
语言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中,语法形式的意义往往由语境决定。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已获得的感性知识,归纳和概括语法特点和意义,完成交际任务,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起学生愉快的情绪,而语言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被正确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要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语法教学,使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例如,在上一段教学实例中,在学生对“taste/smell/look+adj.”的结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之后,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关于这一结构的体验机会,并引导其完成有现实意义的语言练习。学生通过观察,成功地说出了“The flowers near the door look very nice./The fruits on the table look big and red.I think they taste sweet.But I don’t like the computer beside them./I like the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They look interesting and funny. And I want to hang some balloons on the wall. It seems happy and energetic./It feels warm.”等多个“感官动词+adj.”的表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取让学生先接触语言对象的方法,接触得足够多、足够广之后,由学生慢慢替换并拓展结构中的感官动词,力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加以辅助,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如上板书,其目的,一是将初中阶段所学感官动词归纳出来,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感官动词需要搭配不同的形容词。
三、语法教学不能死记硬背或套用条条框框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采用死记硬背或套用条条框框的办法来教授语法知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普遍较差。例如,在形容词的比较级的教学中,我尝试用两把尺子的对比引出比较级的含义,紧接着就运用了概念法将形容词的比较级及比较级结构交代给学生,学生在没有感知和体验的状态下,生硬地接受这一语法规则,这无疑给其语言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节课的语法教学就是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入手,然后套用基本句式进行缺乏真实性的机械训练,给学生灌输语法规则,最终的检测结果自然是不好的。所以,语法教学不能靠让学生死记硬背或套用条条框框。教师要设计一系列活动,使语法点与交际情境结合起来。
四、语法教学应从“例子”到“规则”
从“例子”到“规则”这样的教学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语法的难度,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般过去时”这一语法知识时,我把握教材,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老师一周做的事,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一般过去时”表示的意义。学生对这个新的语法现象是陌生的,在教师呈现的视频中,学生可以感知这些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初步得出结论: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动作。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中呈现语法现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在交际活动中练习语法。农场里的工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学生也不够熟悉,教师不容易据此设计情境,可是教师用自己参加活动的视频解决了这个难题。由学生先学习短语,再练习“一般过去时”的语法,在活动中充分练习并巩固。再次,创设交际情境,归纳总结。教师设计chant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过去式”中动词读音的变化,教师再及时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或设计“猜谜”的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新学的语法知识来完成游戏,先是教师示范,再开展小组活动,教师不断点拨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一、创设有意义的语境
语法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单纯的语法教学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必须化抽象为具体,把某一知识点具体化为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素材,广泛利用图片、实物、动作、简笔画、歌曲、游戏等直观手段呈现语法知识。教师要利用语境,通过大量直观、形象、富有交际性的语言活动对语法的关键之处进行指导和训练。例如,利用班会时间筹备欢迎Suzanne Watsonde的party,以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首先我将三杯不同口味的饮料发放到每个小组中让学生品尝,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品尝这一动作感受语言结构(taste+adj.)所承载的语言意义(尝出来的味道)。而且,通过品尝,感知到了sweet,sour,salty等生词的含义。而当学生对“taste+adj.”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look+adj.”和“smell+adj.”等形式的意义。这种教学方法避免了纯粹的讲解和机械套用句子结构的弊端,做到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结合。
二、在语境中学习理解语法的特定意义
语言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中,语法形式的意义往往由语境决定。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已获得的感性知识,归纳和概括语法特点和意义,完成交际任务,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起学生愉快的情绪,而语言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被正确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要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语法教学,使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例如,在上一段教学实例中,在学生对“taste/smell/look+adj.”的结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之后,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关于这一结构的体验机会,并引导其完成有现实意义的语言练习。学生通过观察,成功地说出了“The flowers near the door look very nice./The fruits on the table look big and red.I think they taste sweet.But I don’t like the computer beside them./I like the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They look interesting and funny. And I want to hang some balloons on the wall. It seems happy and energetic./It feels warm.”等多个“感官动词+adj.”的表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取让学生先接触语言对象的方法,接触得足够多、足够广之后,由学生慢慢替换并拓展结构中的感官动词,力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加以辅助,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如上板书,其目的,一是将初中阶段所学感官动词归纳出来,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感官动词需要搭配不同的形容词。
三、语法教学不能死记硬背或套用条条框框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采用死记硬背或套用条条框框的办法来教授语法知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普遍较差。例如,在形容词的比较级的教学中,我尝试用两把尺子的对比引出比较级的含义,紧接着就运用了概念法将形容词的比较级及比较级结构交代给学生,学生在没有感知和体验的状态下,生硬地接受这一语法规则,这无疑给其语言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节课的语法教学就是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入手,然后套用基本句式进行缺乏真实性的机械训练,给学生灌输语法规则,最终的检测结果自然是不好的。所以,语法教学不能靠让学生死记硬背或套用条条框框。教师要设计一系列活动,使语法点与交际情境结合起来。
四、语法教学应从“例子”到“规则”
从“例子”到“规则”这样的教学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语法的难度,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般过去时”这一语法知识时,我把握教材,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老师一周做的事,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一般过去时”表示的意义。学生对这个新的语法现象是陌生的,在教师呈现的视频中,学生可以感知这些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初步得出结论: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动作。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中呈现语法现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在交际活动中练习语法。农场里的工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学生也不够熟悉,教师不容易据此设计情境,可是教师用自己参加活动的视频解决了这个难题。由学生先学习短语,再练习“一般过去时”的语法,在活动中充分练习并巩固。再次,创设交际情境,归纳总结。教师设计chant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过去式”中动词读音的变化,教师再及时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或设计“猜谜”的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新学的语法知识来完成游戏,先是教师示范,再开展小组活动,教师不断点拨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