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纠错奥数名题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0盏亮着的电灯,各由一个拉线开關控制,被顺序编号为1,2,3,4…,150。将编号为3的倍数的灯的拉线各拉一下,再将编号为5的倍数的拉线各拉一下,拉完后亮着的灯数为几盏?”这是一道考查公因数和公倍数问题的数学题,才上完小学三年级、只有 9 岁大的罗弋暑假在做四年级的数学竞赛题时遇到此题,算出答案“90”与标准答案“80”不符,妈妈陈群只当儿子错了。
  “妈妈,我没有错!”罗弋没有见过拉线电灯,但他猜想应该就像餐馆里的电风扇一样,拉一下转起来,再拉一下停下来。“所以3和5倍数重叠的十盏灯因为拉了两下又亮起来,最后的答案就应该在80的基础上再加10。”陈群上网一搜才发现,这道题竟是奥赛“名题”,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的奥数考试中出现,而网上的答案清一色是80,这才让陈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联系权威部门纠错。经过多次沟通,陈群终于收到出版题集的崇文书局编辑室主任许举信的邮件,他表示孩子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确实是正确的。编辑部承诺将在相关权威杂志发表声明,并在以后出版的题集中使用罗弋的答案。此事2016年11月1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热议。
  多维解读
  “9岁小孩纠错名题”让谁脸红?
  一个天真稚嫩的9岁小孩,推翻了被出版社沿用5年的标准答案,一方面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小孩的数学天赋表示钦佩,另一方面则让人替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感到脸红、害臊,甚至有些无地自容。一道被奉为经典的奥数名题,如果不是9岁男孩爱动脑筋,发现原答案是错误的,真不知还会沿用多少年。因此值得追问的是,一个错误答案到底误了多少子弟?那些编书、出书者,责任感和良知到哪里去了?无疑,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究其原因,我以为,最关键的一条,便是长期以来,某些教材编写者顶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光环,却总是脱离实际,坐井观天,闭门造车。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对编书者的“粗心大意”,出版社也往往把关不严,任“问题教材”轻易进入孩子的书包。也难怪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常会出现连大教授们都被难倒的偏题、怪题。这种自作聪明编出来的教材,肯定会误人子弟,最终损害的是教育事业。
  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材。当下有些教材为什么会错误百出,却久久得不到纠错,是该到深究原因并坚决加以整治的时候了。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后代子孙?又遑论振兴教育、振兴中华?
  我们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新闻出来后,我们谈的不是“低龄奥数”的问题,而是“质疑精神”。在很多地方,对于奥数的问题说来说去,推崇的人在学,抵制的人私下里悄悄也在学,而对于所谓的“质疑精神”有关注过吗?回头想想,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曾提出过质疑,但却被自己用看到的“标准答案”驳回呢?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是否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在于通过质疑启动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这才是成功的秘诀。当然,质疑精神不是张口就问,而是有根据地问,培养孩子的最终落脚点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也就是说,遇事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查证后再发问。如果像有的学生连文章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批判,连生活常识都没有就乱提建议,这样的质疑就变成了无理取闹,毫无意义,但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孩子质疑,更需要帮助孩子明白,应该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时评佳作
  9岁男童纠错奥赛题当思解题背后的逻辑
  文/程彦暄
  一道数学题,自己的答案跟书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改正自己的答案,而四川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推翻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曾作为两届奥赛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无人察觉。
  纠错奥赛题,看似是一种对标准答案权威的挑战,实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模式在碰撞。对于出题者而言,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判断正误的参考,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学习掌握情况,从此逻辑出发,势必得出错误答案。而对于罗弋而言,他的解题逻辑为联想法,故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答案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培养解题背后的正确逻辑。
  一种错误的解题逻辑,学生掌握得越熟练,就会错得越离谱。古人言,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更应发挥引导作用,而非给予学生标准答案。在我国,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似乎总在强调思维的整齐划一,强调标准化,不敢撒手,不允许旁逸斜出,封闭的课堂使得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中!正因如此,学生们才慢慢出现了思维惰性,丧失了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家张炜认为:“中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学习的目的绝非获取某种答案,而是掌握一种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答案。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因照搬兵书而大败于秦军,西汉名将霍去病却因屡出奇兵而令匈奴闻风丧胆,两种不同的结果实非兵书之过,而是指挥者的逻辑思维不同所致。
  9岁学生之所以能够纠正奥数题答案,并非因他是“神童”,也非因其具备挑战权威的精神,而是由于他拥有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罗弋喜欢阅读,但所读之书并非老师框定的书单,而是一些“闲书”,诸如《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十天环游世界》等。这些书看似与学习、解题无关,实则开阔了罗弋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让他的思想与更多作家的思想进行了碰撞,并不断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正因有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让他走出了教条的泥沼,通过符合逻辑的探索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昔日,伽利略曾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和科学分析得出一套符合逻辑的答案,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而今,我们也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度钻研,来锻炼和培养独立而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摒弃标准答案带来的思维惰性,用自身的探索、研究、分析、判断来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摘自“荆楚网”
  点 评
  本文透过现象看本质,从“9岁男孩纠错奥数名题”这一新闻事件入手,反思了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以及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所产生的思维惰性。在作者看来,“学习的目的绝非获取某种答案,而是掌握一种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答案”,这正是我国教育最为缺乏的。文章由表及里,分析透彻,论述精当,颇具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许多同学在进行了大量作文训练之后依然对写好高考作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大家对在高考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题目心中没底。虽然要想提前预知高考作文题目无异于痴人说
2017年1月12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外语系教授、“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夫人李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李佩1917年出生,193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47年2月,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次年2月与郭永怀结婚。1951年,在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中文。1956年10月,李佩与郭永怀携幼女郭芹举家回国。  1961年2月,李佩先生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
全球2型糖尿病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致死率及致残率在全身性疾病中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占第3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01  我眼睁睁地看着它从我面前跌下去。  餐桌上绣着柔软蕾丝花边的食品防尘罩被猛地向上提起,却将它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尖叫声和陶瓷清脆的破裂声几乎同时响起。我没看到陶瓷碎屑的飞溅,甚至没看到它的尸骨落在了哪里。  但它的确是碎了。  眼泪来得很急,我蹲下来,捂住眼哭出了声。  我妈指责我:“这么大个人了,杯子碎了还哭,你以为你三岁小孩啊。”我爸倒是劝我:“这种杯子本来就容易碎,碎了就碎了。”  他
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40岁的才子孟浩然跑到长安城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失望而归,名落孙山的他心情极度郁闷。于是,好友王维邀请孟浩然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想安慰一下他。谁
2017年“两会”期间,国内影视圈的乱象,比如抗日神剧、伪历史剧丛生,年轻演员滥用替身、天价片酬、不敬业等问题,遭到了许多代表委员的批评。2017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陈道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批评部分年轻演员不敬业,该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热议。  面对那些一夜爆红且片酬比自己高很多的明星,陈道明表示,拿多少钱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是不是认真地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而所谓的职业操守,他认为
长湖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境中部。全镇现有人口16 969人,其中:农业人口16 424人,非农业人口545人;男性8 505人,女性8 464人;彝族15 907人,占总人口的93.74%,汉族1052人,
SHITI ZHANSHI试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
【摘要】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學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能摆脱师本限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革新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弹性教学模式恰恰能够就高职教学的诸多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使教育回归到学习者自身。  【关键词】人本视域弹性教学模式高职英语对策问题  关于人本视域下的弹性教学模式  1.人本视域下看弹性教学  教学本质应体现教育对生命的“弹性诉求”,即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的
我院自2003年2月~2010年6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板开窗治疗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3岁,平均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