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设置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建议”等,这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创新教育的最佳素材,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如何有效利用这一素材这将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明确“探究”与“活动课”的定位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而教育自我创新则是我们能否进一步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关键。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历史教师要承担起教育创新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历史,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条条框框。充分利用“探究”与“活动课”的特点。
1、实践性。
“探究”与“活动课”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如“访谈”、“调查”、“搜集材料”等,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和巩固知识。如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参照汉代造纸工序,尝试制作一张纸,原材料不限。同学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实践中,他们懂得了最初的纸是怎样制造出来的。这样就把远离学生时空的书面知识放到眼前,在实践中理解和巩固了知识。
2、主体性。
“探究”和“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个人单独活动,也可通过“采访”、“讨论”等多种形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做体系。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各述己见,互相争论,形成敢想、敢说、敢争的精神,萌发创新的欲望和激情,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3、开放性。
“探究”与“活动课”要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探讨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学习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后,要求学生用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查阅历史资料,写一篇《我看秦始皇》的短文。学生们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并搜集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展开争论,有的说是千古一帝,有的则认为是暴君,并且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4、创造性。
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探究与活动课价值和目标最本质的体现,它为学生创造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谐的空间。
二、发挥“探究”与“活动课”的效能
1、充分利用探究与活动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与一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学习《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我让学生收集有关扬家将的故事,并展开讨论,为什么扬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接着又让学生看《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再进一步了解历史,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2、“探究”与“活动课”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新的历史教材,从内容上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强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学习《盛世经济的繁荣》时,我让学生用泥巴模仿唐三彩做一件动物佣,感受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文化的精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认识社会的发展,这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财富。
3、用“探究”与“活动课”培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有一次我办了一期“收集历史文物的展览”,甭提学生们有多高兴,刚一下课,就围着我问者问那,意犹未尽。这个问,老师你看我的这碗是不是景德镇的瓷器?那个说,老师你看我这个古钱币是何朝代的?他们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们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明白了历史规律。
此外,开展“探究”与“活动课”还必须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样才有利于教法和学法的转变。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说到底还是教师教法的转变,只有采用新活动、新探究、新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要明确“探究”与“活动课”的定位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而教育自我创新则是我们能否进一步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关键。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历史教师要承担起教育创新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历史,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条条框框。充分利用“探究”与“活动课”的特点。
1、实践性。
“探究”与“活动课”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如“访谈”、“调查”、“搜集材料”等,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和巩固知识。如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参照汉代造纸工序,尝试制作一张纸,原材料不限。同学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实践中,他们懂得了最初的纸是怎样制造出来的。这样就把远离学生时空的书面知识放到眼前,在实践中理解和巩固了知识。
2、主体性。
“探究”和“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个人单独活动,也可通过“采访”、“讨论”等多种形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做体系。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各述己见,互相争论,形成敢想、敢说、敢争的精神,萌发创新的欲望和激情,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3、开放性。
“探究”与“活动课”要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探讨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学习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后,要求学生用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查阅历史资料,写一篇《我看秦始皇》的短文。学生们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并搜集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展开争论,有的说是千古一帝,有的则认为是暴君,并且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4、创造性。
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探究与活动课价值和目标最本质的体现,它为学生创造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谐的空间。
二、发挥“探究”与“活动课”的效能
1、充分利用探究与活动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与一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学习《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我让学生收集有关扬家将的故事,并展开讨论,为什么扬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传不衰?接着又让学生看《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再进一步了解历史,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2、“探究”与“活动课”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新的历史教材,从内容上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强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学习《盛世经济的繁荣》时,我让学生用泥巴模仿唐三彩做一件动物佣,感受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文化的精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认识社会的发展,这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财富。
3、用“探究”与“活动课”培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有一次我办了一期“收集历史文物的展览”,甭提学生们有多高兴,刚一下课,就围着我问者问那,意犹未尽。这个问,老师你看我的这碗是不是景德镇的瓷器?那个说,老师你看我这个古钱币是何朝代的?他们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们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明白了历史规律。
此外,开展“探究”与“活动课”还必须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样才有利于教法和学法的转变。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说到底还是教师教法的转变,只有采用新活动、新探究、新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