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激情 浓墨重彩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a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15日,《河南日报》刊出长篇人物通讯《和你在一起——记当代孝子张尚昀》,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竞相在首页予以转载。网友们阅读此文激动、落泪,纷纷表示“生子当如张尚昀”,“当代孝子张尚昀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净化着社会的空气”,“河南人,好样的!”……
  到9月初,在百度引擎上键入“张尚昀”,可搜到相关网页约15600个,而其中绝大多数转载的是我们撰写的《和你在一起》一文。
  据反馈,很多单位订阅的当天报纸被职工争相“抢夺”;很多人都把报纸带回家,用张尚昀的事迹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树立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
  看到本篇通讯后,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分别联系,要做张尚昀的报道。央视十二频道“道德观察”栏目于8月31日晚,播出了张尚昀事迹《送母千里》;《知音》、《文摘报》等纷纷摘编或转载。不少新闻界同行和读者还致电作者,予以嘉许。
  7月16日,共青团河南省委、省青联、省学联、省少工委决定,在全省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向张尚昀学习的活动。
  7月21日,中宣部《新闻阅评》高度评价河南日报精心组织的这次报道“饱蘸激情,浓墨重彩”;读这篇报道,“有种‘久违了’的感觉,也有一种不胜欣喜的感觉”。
  7月26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也作出批示,赞扬河南日报的这篇报道。
  
  追寻张尚昀母子的足迹
  
  今年5月底,《许昌晨报》、《大河报》分别报道了张尚昀背母打工求学的事迹。
  6月30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要求大力宣传这位“当代孝子”,让文明之风在中原大地荡漾。河南日报迅速成立了报道组。朱夏炎总编辑等编委会领导告诫我们,要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高度去开展和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抓“第二落点”,在报道的广度、深度上下足工夫,尤其要抓感人故事,抓生动细节,抓独家材料。
  7月1日,记者即开始对在郑州国医堂医院的张尚昀母子进行采访。一开始,尚昀母子说什么也不接受采访,尚昀说:“我只是做了很平凡的事情。自己是一棵小草,不要把我看成大树。”我们耐心地做通了他们的工作。在采访中我们采取“倾听”的方法,和母子俩拉家常,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本来很多往事,娘儿俩不愿和外人诉说,但话匣子打开后,他们不停地倾诉,任感情的潮水支配自己的语言。访谈中娘儿俩包括记者都多次落泪。由此,我们不仅获得了许多独家材料,而且对尚昀母子的情感脉络有了准确把握。
  既要力求深入,又须快速行动。4日下午,我们就赶到了张尚昀背母打工和求学地长春。对张尚昀老师、同学、工友的采访都比较顺利。尚昀的班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谷连辉也是个不事张扬的人,但由于我们态度谦虚真诚,他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当谷老师谈到张尚昀拒绝接受系里的爱心基金时,只泛泛地讲到“拒绝了两次”,我们敏锐地追问当时的详细情况。生动的“三拒爱心基金”的情节就是这样获悉的。
  张尚昀在同学中人缘不错。他的同学无不爽快地接受采访。其中长春贸促会的谢军还陪我们到一汽区域寻访张尚昀住的时间最长、最“豪华”的租赁房间。这次采访我们收获很大,有意外之喜——尚昀母子提供的住址信息不很精确。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傍晚我们才找到地方,对尚昀母子当时的居住情况有了感性了解。我们又采访了一汽退休职工于悦芳,她还告诉我们:尚昀母子念念不忘的“东北好人”时大爷还没搬走!
  回到住处已经很晚。因担心时大爷、时大娘早上外出晨练找不到人,第二天我们五点即起,再次赶往锦城大街。时大爷愉快地接受了采访,又不辞辛苦地带着我们穿过半个城市到他女儿家找时大娘。时大娘说:“你们真该宣传宣传。那对儿河南母子太好了,太值得宣传了。”她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细节。
  我们还特意到尚昀讲到的学习的地方——联合书城、人民大街学人书店、红旗商场书城等处,实地感受尚昀自学的环境。
  7日下午回郑州,当晚即达许昌。次日一大早,我们赶到襄城县文明街,张尚昀母亲很长时间都住在这条街道上。我们见到了赵留义老人,见到了潘梅英、陈德民、王玉兰等十几个对张母多年帮助的邻居,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例如邻居们对张桂梅的不断帮助,陈德民2000年对产生辍学念头的张尚昀的劝告,小幸幸在街上卖牛奶冰棍等。真是草根阶层多良善啊!很多细节虽然限于篇幅没写在报道里,但非常有助于我们对邻居们的认识、理解和刻画。
  当日,我们又到尚昀老家湛北乡山北姜庄村查看采访,这让我们对乡村基层组织给予尚昀母子的关怀有了一定了解。
  社会的爱心是支撑尚昀在逆境中拼搏奋斗的巨大力量,也是报道的主题之一。我们不仅被尚昀的精神震撼激励,也为这全社会的爱心真情所感动。
  
  明确基调,精益求精,保证稿件质量
  
  在历时一周紧张高效的采访后,我们立即投入写作。材料非常丰富,我们写稿前确定了稿子的写作方向和整体基调:不拔高,不渲染,不为文造情,不“让人仰视”,力求用客观质朴生动的文字、鲜活典型的故事和情节细节、“平视”的视角,来再现尚昀母子的事迹。
  7月11日,我们拿出了第一稿,共1.8万字。朱夏炎总编辑和王亚明副总编辑看稿后,首先肯定稿件的基础很好,但同时又指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们共同的意见是,删繁就简,突出“镜头感”,强力升华感人细节。领导们还特意交代:不要着急,一定要后发制人,以质取胜,精益求精,磨出精品!
  修改中,我们对一些较繁琐的情节,“忍痛割爱”,而对主要事件则补充材料,着力刻画。例如张尚昀从长春用三轮车拉母亲返乡,初稿作了精心描述,但仍感到力度不够。我们就以简洁的对话,着力刻画母子情深。如:
  妈这时清醒了,发现儿子是用胳膊把包子搂在胸前。
  “孩子你手咋了?”“妈,没事……”
  “快让妈看看。”
  妈坚决要看,扒下儿子的手套一看,顿时泪如雨下:手套下的皮肤,从小胳膊以下,全是黑紫色,肿得老高。(后来很长时间,尚昀吃饭时手都端不住碗。)
  “孩子,咱不骑车了!”妈大哭着说。
  如此,尚昀的苦难和坚强、妈妈的爱,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读者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妈妈忍心让儿子如此长途跋涉?前边的行文回答是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此处则点出了更深的原因:妈妈一路多是在昏迷状态的。
  修改中,我们还把一些具象叙述中包含的意蕴提炼出来,使其作为“文眼”,升华精神,拓展境界,感染读者。
  俗话说:“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尚昀母子身上所体现出的孝心、自立精神和善良的人性,强烈地感染着邻居们,使大家钦佩!这样的娘俩,咱们不帮谁帮!(《妈妈的孩子在天涯》一节)
  朴实直率的东北人,不看“虚”的,他们被至情至性、刚直自立的河南人感动了。(《长春,常春》一节)
  这样的理性点击,点出了人们帮助尚昀母子行为的实质:人们对尚昀母子的帮助,绝不是同情施舍,母子俩的事迹何尝不是对大家的教育,不是馈赠给大家的一道“德育”大菜!
  
  唯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永恒的
  
  这次重大报道,也让记者受益匪浅,在采写中学习,在采写中进步。有几点经验或者说启示值得一提。
  一是人物新闻报道要想真正打动读者,必须弘扬人性,描写塑造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典型。在《和你在一起》的写作中,我们力图用原汁原味、用生活的原生态细节和情景来再现人物。因真实,而可信;因真实,而可亲;因真实,而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使读者感到,只要自己“跳一跳”,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张尚昀的境界。
  二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依然是新闻报道的金科玉律。这篇报道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在于采访的扎实深入和占有素材的全面。比如半瘫的张母在县城是怎么生活的,街道邻居是怎么帮助的,为什么到长春后张母的病情有了好转,在长春尚昀为什么需要背母亲去打工,等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采访是一门艺术,必须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如何引导被采访人充分坦陈往事和心迹,的确是门很大的学问。我们是以朋友的方式,在充分尊重和体贴的态度下与被采访者交流的。尚昀对记者说:“要不是你们这么真诚地询问,我和我妈永远都不会把那段苦难的往事讲出来。”
  三是记者要永远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由于采访时间紧,任务重,这次采访活动可以说马不停蹄。但我们宁愿自己起五更打黄昏地工作也尽量方便被采访人。记得7月8日襄城采访完返回郑州时,已是傍晚,我们坚持要做完基本采访的最后一项功课:就长春、襄城的采访素材到医院再找尚昀母子做一次全面核实和梳理。母子俩看到疲惫不堪的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又补充了很多细节。
  四是尽可能多改、多磨。新闻报道是“急就章”,但不是说可以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尤其是重大典型报道,必须反复研讨、提炼、打磨,才能趋于完美。
其他文献
典型报道是“就很有新闻价值和有典型意义的个人、单位所作的很重分量和很大力量的报道”。①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分解出,典型人物报道就是对具有新闻价值和富有典型意义的人所作的重点报道。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引导舆论、宣传先进、鼓舞人心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从以身殉职的任长霞,到德艺双馨的常香玉、百姓书记梁雨润等一批英模人物的产生,新闻媒体在报道上可谓浓墨重彩,
期刊
做电视新闻编辑不觉已有十余年了,现将以前恩师所授、结合自身实践所得,谈几点粗浅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政治素质是新闻的首要素质,自从新闻事业诞生以来就是如此。政治性是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属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说到底,它要解决的是基于什么政治立场办新闻,为什么人的政治利益服务的根本问题。  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性质决定我国的新闻队
期刊
刊登在《河南日报》2004年12月28日一版上的消息《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主题内容外的“新闻” 没有一位省领导出席会议》,在前不久的2004年度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获得文字消息类一等奖。  作品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笔者认为,主要是具备了新闻精品的重要特征,即主题重大,反映丁我省会风转变,乃至工作作风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从而也使消息本身成为省政府首次倡导并实践会风转变的新闻记录;新闻的时效
期刊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已经有超过600万人正在聆听一种刚刚崛起的传播方式——Podcasting。一些著名的广播电台,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波士顿公众电台(WGBH)、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等,已经开始将部分广播节目通过Podcasting的方式播出。  有鉴于此,Podcasting这股潮流是不容忽视并且值得持续观察的,它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一种主流传播媒介。   
期刊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频频发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和新闻界竞争的焦点。  6月22日,一艘停泊在乌拉圭蒙得维的亚港的乌克兰渔船发生失火事故,船上15名河南籍船员6人生还,9人遇难。一条新华社播发的简短新闻引起《河南日报》的高度关注。  6月23日晚,《河南日报》夜班值班领导肖建中得悉此事,迅速向总编辑朱夏炎汇报,朱总立即指示:事关多名河南籍船员生命安全,党报要给予高度重视。要迅速派记者了解
期刊
这是一次新闻策划——  2005年6月29日至7月22日,河南日报记者张鲜明、李建峰,香港文汇报记者徐志敏等,受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委派,为了宣传河南人而进行一次新闻的“万里长征”。  他们从郑州出发,经陕西、甘肃,到青海、西藏,往返行程一万多公里,接触和采访了数百个不同阶层的河南人,发回图文稿件20组。这组系列报道,用图文的形式讲述了青藏高原上的河南人创业和奉献的故事。这些稿件在河南日报和河南报业网
期刊
《民生大参考》是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频道开播三年后,通过对频道资产存量的盘活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结合媒体市场运行环境,全力打造的新型新闻资讯栏目。栏目以“民生新闻”为主打,提出“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节目核心理念。  《民生大参考》2004年1月1日与公众见面。一个星期以后,通过收视率和社会反响即反映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迅即形成社会流行语,民生话题很快成为郑州街头巷尾
期刊
版面是读者透视报纸的第一扇窗户,凭借对新闻内容的布局安排,传达出报纸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因此,版面是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  版面分类繁多,以综合性报纸为例,大体上有要闻版、经济版、科技版、政教版、法制版、时政版、文化生活版等。若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报纸细分起来,版面的类别更多,少则4个版,多则数十个版。但不论版面多少,目前多数报纸大都采取的是编稿、组版“一条龙”的编辑组版法。实践证明,由于
期刊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企业新闻工作者如何把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就要求企业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素养,能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作品。一个优秀的企业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    一、带头做到“七要”,提高自身素养    一是要明确工作定位,充分认识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在意识形
期刊
讣闻报道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品种。在西方,讣闻是几乎所有报纸的家常菜。除了时政新闻之外,讣闻报道深受西方报纸读者的喜爱。例如英国的《每日电讯报》讣闻版(Obituaries)刊登的讣闻报道每年都会结集出版,非常畅销。中国自古对讣闻就很重视,其文体形式主要是哀辞、祭文、碑志等。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以及袁枚的《祭妹文》都是传世佳作。20世纪初的中国报章(例如《申报》和《大公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