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调节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状况看,还存在着与新课程相悖的许多问题。比如,教学目标是根据班上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无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或多样性。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背景及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用同一个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不少的学生因达不到目标或者因为目标没有挑战性而渐渐的远离教学目标,阻碍学生的发展。再如,教学目标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连教学目标本身的表述的主体都不是学生,如“培养学生……”。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中包括六个主要类别: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必然有不同的学业目标。在确定具体各节的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等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潜能发展状况。设立目标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获得“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感。教学目标是用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依据,而不是衡量教师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标尺。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其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必须走出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即习惯使用“让学生”、“使学生”、“培养学生”等词语)的误区,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描述教学目标;在行为动词的陈述上,要避免运用“培养”、“提高”等笼统而模糊的术语。总之生物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又要体现学生的差异。
1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梯度性
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要求他们都能掌握到相同程度是不可能的,梯度分明的多元目标是差异发展教学的必备要素。
在通常的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梯度式教学目标,分为三种: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分层中的低层次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概念和原理,并会初步运用;提高性目标是在基础目标的基础上,要求能力有所提高,更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深度和广度上上一个档次;发展性目标是在实现了前两个目标之后,学生已经能运用自如,对知识体系能融会贯通,向发展性目标迈进。这个目标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如在学习“细胞增殖”、“细胞呼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时,对班上不同的学生设置了如下三种学习目标:
2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多样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智能结构是不相同的,如果教学设计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优势智能,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不同智能的每一类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学生所具有的智能是多样性的,所以以此为依据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教师应允许学生用他们擅长的方式来表现学习的结果,比如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教学目标设计,对擅长数理逻辑智能的同学可以设计为:收集不同的资料,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环境污染的定义、种类、原因及防治措施。对擅长人际交往的同学可以为:调查身边环境污染的情况,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造纸厂厂长,附近的村民,村长等等来阐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观点,并通过讨论来获得自己的观点。
3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整齐划一,希望每个学生都达到。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面向全体”固然不错,但同时不能忽略“面向个体”。全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才是鲜活的,才是更需要关注和个别对待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目标应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目标设计有针对性,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不追求统一。
4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全面性包含三层含义:①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②教学目标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始终提倡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认知,而应该是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促进情绪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科学价值观的自然形成;③教学目标要涉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内容要全面,同时要处理好三个目标维度的相互关系。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在一些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而对学生的体验、感悟及创造性思维关注不够的习惯性倾向。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目标培养上的缺失,有悖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改总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家课程标准把高中生物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也应分为三个维度,而且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课堂教学应当同时兼顾的一个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受到足够重视,反映能力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性目标,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置则是实施上述两类目标的基础。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维度,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注重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把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混淆在一起。我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路标”,它表现为具体的、特殊的、部分的价值。而教学目的是课程教材或教参等规定的教学要求,具有方向性,表现为终极的、普遍的、整体的价值。教学目的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路标”才能有效实施,否则很有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路”是什么?“路”就是过程!一方面,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作为“路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结合教学过程,尤其是隐性目标的显性化更是如此。以上三方面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初步安排——教学目标——较完善的教学过程。
具体性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根据行为学的定义,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终了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结果,因此编写教学目标要考虑目标描述的行为化。例如,学生实验的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要求等。用非常具体的语言进行教学目标描述,是生物教学目标的特点之一。目标叙述得越明确,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就越准确,对目标实现状况的检验就越可靠。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不能用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代替教学目标,而应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6积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目标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而很少注意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也往往是以教案为依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教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稍有“出格”表现,就会被立刻拉回到既定的教案上来。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一个封闭的教学框架之中,活动受到制约,个性难以张扬,致使课堂上缺少了探索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和不断生成的,因而课堂教学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要求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去积极实现非预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上只要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他们就会在经历、体验与探究活动中,提出新颖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这些“问题”和“见解”,有可能成为生动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间深层次的互动,将会提炼和生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产生超越预设目标的“突破性”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任何课堂教学目标都要适合自己的学生,能够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学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教学进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技术和社会实际,使教学目标便于操作,又具有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中包括六个主要类别: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必然有不同的学业目标。在确定具体各节的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等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潜能发展状况。设立目标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获得“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感。教学目标是用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依据,而不是衡量教师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标尺。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其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必须走出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即习惯使用“让学生”、“使学生”、“培养学生”等词语)的误区,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描述教学目标;在行为动词的陈述上,要避免运用“培养”、“提高”等笼统而模糊的术语。总之生物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又要体现学生的差异。
1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梯度性
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要求他们都能掌握到相同程度是不可能的,梯度分明的多元目标是差异发展教学的必备要素。
在通常的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梯度式教学目标,分为三种: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分层中的低层次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概念和原理,并会初步运用;提高性目标是在基础目标的基础上,要求能力有所提高,更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深度和广度上上一个档次;发展性目标是在实现了前两个目标之后,学生已经能运用自如,对知识体系能融会贯通,向发展性目标迈进。这个目标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如在学习“细胞增殖”、“细胞呼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时,对班上不同的学生设置了如下三种学习目标:
2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多样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智能结构是不相同的,如果教学设计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优势智能,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不同智能的每一类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学生所具有的智能是多样性的,所以以此为依据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教师应允许学生用他们擅长的方式来表现学习的结果,比如高中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教学目标设计,对擅长数理逻辑智能的同学可以设计为:收集不同的资料,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环境污染的定义、种类、原因及防治措施。对擅长人际交往的同学可以为:调查身边环境污染的情况,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造纸厂厂长,附近的村民,村长等等来阐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观点,并通过讨论来获得自己的观点。
3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整齐划一,希望每个学生都达到。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面向全体”固然不错,但同时不能忽略“面向个体”。全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才是鲜活的,才是更需要关注和个别对待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目标应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目标设计有针对性,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不追求统一。
4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全面性包含三层含义:①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②教学目标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始终提倡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认知,而应该是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促进情绪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科学价值观的自然形成;③教学目标要涉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内容要全面,同时要处理好三个目标维度的相互关系。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在一些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而对学生的体验、感悟及创造性思维关注不够的习惯性倾向。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目标培养上的缺失,有悖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改总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家课程标准把高中生物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也应分为三个维度,而且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课堂教学应当同时兼顾的一个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受到足够重视,反映能力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性目标,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置则是实施上述两类目标的基础。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维度,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注重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把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混淆在一起。我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路标”,它表现为具体的、特殊的、部分的价值。而教学目的是课程教材或教参等规定的教学要求,具有方向性,表现为终极的、普遍的、整体的价值。教学目的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路标”才能有效实施,否则很有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路”是什么?“路”就是过程!一方面,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作为“路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结合教学过程,尤其是隐性目标的显性化更是如此。以上三方面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初步安排——教学目标——较完善的教学过程。
具体性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根据行为学的定义,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终了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结果,因此编写教学目标要考虑目标描述的行为化。例如,学生实验的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要求等。用非常具体的语言进行教学目标描述,是生物教学目标的特点之一。目标叙述得越明确,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就越准确,对目标实现状况的检验就越可靠。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不能用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代替教学目标,而应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6积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目标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而很少注意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也往往是以教案为依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教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稍有“出格”表现,就会被立刻拉回到既定的教案上来。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一个封闭的教学框架之中,活动受到制约,个性难以张扬,致使课堂上缺少了探索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和不断生成的,因而课堂教学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要求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去积极实现非预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上只要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他们就会在经历、体验与探究活动中,提出新颖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这些“问题”和“见解”,有可能成为生动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间深层次的互动,将会提炼和生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产生超越预设目标的“突破性”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任何课堂教学目标都要适合自己的学生,能够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学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教学进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技术和社会实际,使教学目标便于操作,又具有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