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宗宪“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既然电影和写作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_______________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前》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内涵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补写出文中画线处的句子,语言要形象生动,有一定的文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幸运,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席代岳:退役将军还是巨著译者?
席代岳,1939年生于湖南,后移居台湾,因家境困难在台湾入伍。1959年进入台湾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在三军大学及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进修,退役后投入文字工作,出版了多部译作。
问:很多历史专家都不敢翻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大部头的书,他们可能是怕被别人抓了把柄,您说您是不怕的,我对这种心态比较好奇,我想知道这心态是不是和您的军人出身有关?
答:一个军人要养成无我无畏和勇往直前的习性,那样才能面对残酷而又激烈的战争。然而我对于翻译本书,始终抱着戒慎恐惧和小心翼翼的态度,不敢稍有松弛或疏忽,一定得让自己的译文要对得起原作者和读者。面对任何批评和建议,因为我不是专家学者,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总是会虚心检讨自己。
问:能具体谈一下您的翻译风格吗?
答:翻译不比创作,要追随原作者的理念,自己不能任意发挥,要受到相当的约束和规范。所以译者的风格在于文字的处理和掌握。第一就是要求真,我所翻译的西方古代经典,从来没有遗漏或省略一句,更不会无有生有任意增添,一定要绝对忠实原作。第二,原文表达的意义虽然有很多方式,译文一定要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就是洋化的语句尽量减少,达成精练、简洁和优雅的要求。另外,我非常重视诗的翻译,诗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字面的意念和文句的规范,架构和体裁要能合乎古文的格局,讲究对称的美感和音韵的调和。
问: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阅读历程以及这些书对您翻译的影响?
答:我从小就喜欢阅读,正确的说法是看小说,中学以古代章回小说和武侠小说为主,也看了大量西洋的文学著作。当时家中很穷,没有钱买书,学校的图书馆只是摆摆样子,要看书只有到书店站着看,经常一站就是五六个钟头,高中的时候还背了大量的诗词,很多首到现在还背得出来。进入军校以后,四年当中看了很多战史,同时有一阵子对宗教很有兴趣,读了不少佛教经典。所以我认为自己可以翻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在于对西洋的战史和宗教有相当的认识。翻译的工作不仅要求译者有专业的素养,而且要求译者有丰富的知识。翻译的知识要靠阅读很多书籍才能累积起来,所以养成读书的习惯非常重要。读书有约有博,翻译的工作与做学问大相径庭,情愿博不必约,所以我读书的历程和兴趣,对于从事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问:媒体曾提到老师翻译是每天凌晨两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每天翻译十二小时。您为什么会一直保持这样的作息来翻译?
答:我翻译本书大约三年半。大致的作息时间是早晨两点起床,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七时早餐,接着译书到十二点,午睡约一个小时,开始修订译稿或查证数据至五时,六时晚餐,八点就寝。可以说每天只做四件事,就是睡觉、烧饭、散步和译书。我曾经撰写一副对联,“摆脱三朋四友,蛮荒世界,难免见鬼;弃绝七情六欲,孤独岁月,总算成仙。”现在我虽然已有七十五岁,仍能保持年轻人的干劲,可以自得其乐的工作下去。最后我要表达一点意见,希望对读者能有所裨益,那就是任何工作只要开始就不嫌晚,任何工作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我是在六十岁以后才着手翻译,始终坚持下去没有松弛退缩,所谓“功不唐捐”就是这个道理。
4.根据第二处问答,概括席代岳先生在翻译风格上的追求。(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者发表这篇访谈时以“席代岳:退役将军还是巨著译者”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有志成为一名翻译工作者,从席代岳先生的谈话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解读毕加索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成涩。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7.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从雕花匠到画匠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到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0.文中提及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宗宪“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既然电影和写作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_______________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前》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内涵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补写出文中画线处的句子,语言要形象生动,有一定的文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幸运,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席代岳:退役将军还是巨著译者?
席代岳,1939年生于湖南,后移居台湾,因家境困难在台湾入伍。1959年进入台湾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在三军大学及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进修,退役后投入文字工作,出版了多部译作。
问:很多历史专家都不敢翻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大部头的书,他们可能是怕被别人抓了把柄,您说您是不怕的,我对这种心态比较好奇,我想知道这心态是不是和您的军人出身有关?
答:一个军人要养成无我无畏和勇往直前的习性,那样才能面对残酷而又激烈的战争。然而我对于翻译本书,始终抱着戒慎恐惧和小心翼翼的态度,不敢稍有松弛或疏忽,一定得让自己的译文要对得起原作者和读者。面对任何批评和建议,因为我不是专家学者,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总是会虚心检讨自己。
问:能具体谈一下您的翻译风格吗?
答:翻译不比创作,要追随原作者的理念,自己不能任意发挥,要受到相当的约束和规范。所以译者的风格在于文字的处理和掌握。第一就是要求真,我所翻译的西方古代经典,从来没有遗漏或省略一句,更不会无有生有任意增添,一定要绝对忠实原作。第二,原文表达的意义虽然有很多方式,译文一定要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就是洋化的语句尽量减少,达成精练、简洁和优雅的要求。另外,我非常重视诗的翻译,诗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字面的意念和文句的规范,架构和体裁要能合乎古文的格局,讲究对称的美感和音韵的调和。
问: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阅读历程以及这些书对您翻译的影响?
答:我从小就喜欢阅读,正确的说法是看小说,中学以古代章回小说和武侠小说为主,也看了大量西洋的文学著作。当时家中很穷,没有钱买书,学校的图书馆只是摆摆样子,要看书只有到书店站着看,经常一站就是五六个钟头,高中的时候还背了大量的诗词,很多首到现在还背得出来。进入军校以后,四年当中看了很多战史,同时有一阵子对宗教很有兴趣,读了不少佛教经典。所以我认为自己可以翻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在于对西洋的战史和宗教有相当的认识。翻译的工作不仅要求译者有专业的素养,而且要求译者有丰富的知识。翻译的知识要靠阅读很多书籍才能累积起来,所以养成读书的习惯非常重要。读书有约有博,翻译的工作与做学问大相径庭,情愿博不必约,所以我读书的历程和兴趣,对于从事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问:媒体曾提到老师翻译是每天凌晨两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每天翻译十二小时。您为什么会一直保持这样的作息来翻译?
答:我翻译本书大约三年半。大致的作息时间是早晨两点起床,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七时早餐,接着译书到十二点,午睡约一个小时,开始修订译稿或查证数据至五时,六时晚餐,八点就寝。可以说每天只做四件事,就是睡觉、烧饭、散步和译书。我曾经撰写一副对联,“摆脱三朋四友,蛮荒世界,难免见鬼;弃绝七情六欲,孤独岁月,总算成仙。”现在我虽然已有七十五岁,仍能保持年轻人的干劲,可以自得其乐的工作下去。最后我要表达一点意见,希望对读者能有所裨益,那就是任何工作只要开始就不嫌晚,任何工作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我是在六十岁以后才着手翻译,始终坚持下去没有松弛退缩,所谓“功不唐捐”就是这个道理。
4.根据第二处问答,概括席代岳先生在翻译风格上的追求。(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者发表这篇访谈时以“席代岳:退役将军还是巨著译者”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有志成为一名翻译工作者,从席代岳先生的谈话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解读毕加索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成涩。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7.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从雕花匠到画匠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到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0.文中提及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