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昌益的环境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来源 :日本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m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藤昌益的环境思想主要包括: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大天地”与“小天地”的对应关系;自然和人的活动是一个和谐的循环系统;天灾是人灾;反对滥施开发矿产等内容。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包括天地、万物、人类在内的总体,它们遵循同一规律运动着。昌益环境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他的“活真”论;“进退”·“互性”矛盾运动;“五行·四行”说;“天地”(宇宙)论;“通·横·逆”论等具有独特内容的自然哲学。
  关键词:安藤昌益;环境思想;自然哲学
  中图分类号:B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1-0001-09
  安藤昌益(1703年—1762年,元禄十六年—宝历十二年)是日本封建社会末期的农民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由于他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思想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日本朱子学)的排斥和挤压,著作被视为“谋反”的书。所以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的思想和著作被埋没,名字也被人遗忘了。
  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历史学家狩野亨吉,偶尔在旧书店发现1部署名为“确龙堂藤原良中”,书名为《自然真营道》的书稿(共101卷,93册,缺失2册)。经过苦心的研究,弄清楚了作者姓名(安藤昌益)及生存时代。狩野深为书中的议论所惊叹,称其为“生于我们日本国土的最大的思想家,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人物”[1]4。然而,昌益及其著作被重新发现后的命运多舛。为了妥善保管稿本,1923年书稿转由东京大学图书馆收藏。但在半年后的“关东大震灾”中,书稿连同大学图书馆一起被火烧毁。所幸的是在书稿入藏前,被人借走了12册,侥幸躲过浩劫被保存下来。1924年,狩野又在旧书店发现了该书稿的另一种抄本的3册(人相卷)。所以,该书稿目前尚存15册(大序卷、1~9卷、24~25卷、35~37卷)。“大序卷”,是全书的中心思想,还附有全书的目录。从中尚可窥见被烧失部分之大概内容。1925年,狩野又发现了昌益的另一部书稿《统道真传》(5卷),加上昌益生前(1735年)曾出版过的刊本《自然真营道》(3册)。这些是现存昌益的全部著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虽有一些有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片断的评论,但在当时的日本政治体制下,不可能对昌益思想作深入的研究。战后,诺曼出版了《被遗忘的思想家安藤昌益》①。诺曼认为,“在明治以前的日本思想家中,昌益是唯一对封建统治进行体无完肤地攻击的人”。他把昌益思想称为“农本民主主义”,给以极高的评价。在哲学上,他认为,“昌益的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客观的、具体的、一元的。……昌益的方法常常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移行,……关于事物不是出自先验的图式。”他还把昌益的“互性活真”概念解释为相对性或交互作用,是“物质自己运动的意思”①。诺曼的介绍,使得更多的人认识了昌益的思想及其时代。对于处在战后日本社会改革时期的思想界(特别是史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也成为战后日本社会民主化的信号。
  此后,日本对昌益及其思想的研究蓬勃展开。截止1980年代,出版了昌益的原著21种,光全集就有两种②;各种研究专著20多种;研究论文250余篇。昌益及其思想还越出国门,被编入世界哲学史,成为与西田几多郎一样,登上世界哲学史舞台的为数不多的日本哲学思想家之一。传统对昌益思想的评价以肯定为主。认为昌益思想是“一种社会主义”、“农本共产主义”(狩野亨吉);“倡导以农为本的共产主义”(渡边大涛);“站在受压迫最深的阶级一边”、“一贯否定封建制度”(奈良本辰也);“令人惊奇的激进的社会哲学”、“革命思想”(家永三郎);“伟大的空想共产主义者、唯物论、辩证法世界观的先驱思想家”(高田求);“以农民为中心的共产主义纲领”(樱田久常)。“在现代世界上也是日本民族可以自夸的伟大的独创的思想家”(井上清)。当然,也有持不同观点的。如认为昌益思想是“农本无政府主义”(市井三郎)、“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思想”(源了园),甚至完全抱否定态度的(如津田左右吉)。截至上个世纪末,我国对昌益思想的研究,大体上承袭了日本的传统观点。
  一、安藤昌益的环境思想
  联系现实社会问题来进行研究,一直是安藤昌益思想研究的主流。在战后现代化完成以后,日本高度发达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复杂化。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特别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感到茫然。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昌益的环境思想日益受到重视。昌益被称为“生态学的先驱、日本最早的环境保护论者”[2]1,15-18。
  安藤昌益的环境思想,大致包括如下的内容:
  (一)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大天地”与“小天地”的对应关系
  昌益把自然界和人把握为大天地(自然界)和小天地(人)的对应关系,称之为“大转定”、“小转定”或“大转定”、“小男女”③。他说:“人是小天地、天地是大人”,“夫人身小天地也。天地大人身也”④。还认为“大天地”产生“小天地”。“大天地是父母,小人是儿子,大小、亲子唯一气也。”“人为天地之嫡子。故为通气,为小天地也。”“天地之正身为活真之全体,乃人体也。⑤” 即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天地和人具有微妙的相似性,他们都按照同一的“进退、退进”的“互性”矛盾规律运动着。
  “大天地”和“小天地”的说法,决不是昌益的独创。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把天地(自然)和人的身体进行类比的思想,古来就有。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是最早使用“人是小宇宙”概念的人⑥。这种类比和对应的表述,在毕德歌拉斯学派、新柏拉图派、伊斯兰教苏菲派、犹太教等那里也可见到[3]15。文艺复兴以后,这种观点再度活跃。达·芬奇说“人是世界的模型”⑦。拉伯雷说“按照世界典型制作的是我们的小宇宙,即小世界,即人体。⑧”帕拉格儿斯说“心脏是太阳,……月如脑……脾脏如土星,胆囊是火星。肾脏如金星……木星是肝脏的行星⑨”。   在中国,类似的思考更为丰富。如:《淮南子·精神训》有“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耳目为日月,血气为风雨”的说法。董仲书《春秋繁露》有“人副天数”的说法。认为“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如天也。数相参之。”人身的366小节副一年的366日;人身的12大节,分副一年的月数;五脏副五行,四肢副四时,眼睛的开合副昼夜……。朱熹更清楚地表述为“人便是一个小天地耳”。(《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这种思想传到日本,也影响到日本的医学家、儒学家。曲直濑玄朔说:“头圆模仿天,足方模仿地。眼为日月,毛发骨肉为山林土石,呼吸为风,血液为河海,四肢为四时,五脏为五行,六腑为六律,这些皆模仿天地。①”熊泽蕃山说:“人可以说是小型之天,天可以说是大型的人。人之一身合于天地,丝毫也不违反”②。荻生徂徕明确地表述为“夫人小天地也。③”
  上述关于“大天地”、“小天地”的论述,还只是从形态上表述大、小天地的相似性和说天人相关、天人感应的相关性,尚未超越相关论的意义。即使是西方的论者,使用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字眼。但“宇宙”(cosmos)一词希腊文“κοσμζ”的原意,也只是“美丽排列的秩序”的意思。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宇宙”的意思,即仅是指大秩序和小秩序的对应性而已。而安藤昌益的“大天地”和“小天地”论,则超越了现象形态的类比,达到了自然哲学的理论高度。
  首先,昌益的大小天地论,已不是单纯的类比,而是把天地和人身都看作是有机的“活物”。他们不仅在排列及形态上相似,而且具有共同的运动法则及构成要素。如同前述,大天地(自然)与小天地(人)不但在形态上相似,而且大天地的诸要素和小天地的各个部分相应。他说:“天地以八星为脏腑……人身以脏腑为八星。”“天之五星为人之五脏。”“心肺者为人的太阳和太白星……肾肺者为人的月亮和岁星。”“天地之日月为人之神灵”,“天之五气、地之五形……为人之五性和五情”④。人身(小天地)是大天地精妙的浓缩。自然(大天地)是人身的放大。它们是遵循同一的“活真之进退退进·互性之妙行”的规律在活动着的“活物”。
  其次,昌益认为;大天地与小天地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它们的构成要素是互为反转、倒逆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天地里显现为“表”东西,隐藏于人体内部,表现为“里”;在人身上是“上”的东西,在天地里为“下”。“天之上者,为人之下者,天之下者,为人之上者。天之显者,为人之隐者,天之隐者,为人之显者”。[2]14,210“夫天地和人身表里一体,为自然·活真之进退退进·互性之妙行也。……因为表里,故天地之显者隐于人身,人身之显者隐于天地也。因天地之间乃天地之腹中,八星、日月之气行常为显现。故人身的腹中的脏腑、神灵之气行、血流常为隐者也。[2]15,229”所以,作为天地内脏的日月星辰常常是显现而看得见,而作为人身的星辰的内脏常常是看不见的。
  何谓互为反转呢?通常人们描述天地时,北天、北半球在上,南天、南半球在下。昌益认为,这是因为“南极是天之面部……北极是天之臀部”[2]10.88,所以天地是面部在下,臀部在上。正好与面部在上、臀部在下的“直立”的人相反。正因为这样的因果关系,人才能“直立”,才能“自由”行动。“这就是自然,岂不珍贵呼?”我们要对“天地和人身的进退之妙用”,“不胜感叹,深表感激”[2]10,106。
  第三,昌益认为,大天地(自然)与小天地(人)具有同一性。即它们都按照同一“互性活真”的规律在运动着。更具体地说,大天地和小天地都按照同一规律在“直耕”着⑤。
  “活真之气,伴随太阳和月亮的运行,驰骋于天空,磅礴于大地,浪涛于大海。八气具备互性,进气活动于四隅,退气活动于四方,产生四时、八节,升于天(或降于地),与央土和合。并且以“通、横、逆” 的运动方式,不断生成谷物、男女(人类)、四类、草木等。这就是活真的永远无限的“直耕”(生成)活动[2]1,65。”“天地、人、物之生生无尽,为一活真、直耕也[2]1,247。”总之,在昌益看来,产生万物的直耕,是自然、天地之大道。人继承天地之道,进行五谷之直耕。这就是“天人一和”之直耕,为“自然真之大道”。天的直耕和人的直耕之总和即是“自然”。
  这样的大天地(自然)和小天地(人)的对应关系、“表里一体”的相互联系关系、以及它们的同一性关系,和“进退、退进·互性妙行”活生生的矛盾关系,是贯穿于“自然”的有机连联,构成了昌益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寺尾五郎把昌益的大小天地论称为“大小宇宙论”,称“昌益的自然哲学的大小宇宙论为壮大的‘直耕’交响曲”[4]149。
  (二)自然和人的活动是一个和谐的循环系统
  昌益认为,天地间的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东西都是密切相关的。天地是一气之“进退”(运动),“天气降,地气升”,天气和地气的交流产生生物和人类。生物和人类也和天地同呼吸,“天地呼出之气被人吸入,人呼出之气被天地吸入”,“故天地和人身一气尔”①。天地之气为人、物所呼吸,人、物之气为天地所呼吸。表示了天地和人、物的相互规定性关系。
  具体地说,这种相关性、规定性关系,是通过“通横逆”的运动实现的。“自然之气,是通极而横,横极而逆,逆极而通的运动,自然也”②。这种通→横→逆→通→……的循环运动,在生物界的人、动物、植物中最为典型。“人食米谷产粪,谷食人粪而加倍结实,谷与人互食,常也。[2]10,219”
  昌益将这样的自然界与人互相关联的有机循环,叫做“自然气行之妙序”、“自然自守之妙行”[2]13,284,282。这种“自然自守之妙行”是无限的运动,永远的循环,顺利圆满,“无一点邪污之气”[2]1,118,即自然本身是没有灾害的,是一个“无灾”、“无害”、拥有丰富生命力的和谐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又是灾害不断呢?   (三)天灾是人灾
  昌益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自然灾害频发,人为灾害不断,完全是人们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人“呼出的邪心之气,通于天地之气运,污染了自然之天神。故正直的天神,被人类的妄欲、邪气行为所害而失去常度,变得激怒而狂暴。招致大风、大雨、洪水、干旱、冷害、歉收、瘟疫、兵乱等意想不到的灾害频发,成为妄迷不绝之国。[2]12,83-84”
  “天灾本出于人而归于人,……一切怪事出于人而归于人。故非天灾,人灾也。[2]11,146”昌益认定天灾实际上是人的行为造成的,天灾即人灾。
  在6~17世纪中期的一百多年间,由于德川封建社会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社会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了3倍。但是,新农田的开垦,也带来了林草植被的破坏,使得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人口增加。日本人喜好酱汤,导致制造黄酱原料的大豆的需求量猛增。于是将许多山林开发为种植大豆的农田。又因新农田和山地的开发,使得原来依靠野生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为生的野生动物的食物链产生了断裂,大批的野猪窜入农田啃食庄稼,致使连年歉收。在昌益生活的东北地区,就发生了被称为“猪饥馑”的大饥荒。昌益敏锐地感到,正是某些人的“迷于利己”、“邪心之气”,使得天地间的和谐循环失常,导致灾害频发。
  (四)反对滥施开发矿产
  矿产、稻米、森林历来是秋田藩的三大支柱产业。江户时代,东北地区(特别是秋田藩)的金银铜矿被大规模地开发。在昌益家乡(大馆)附近,就有赤泽金山、早口金山、大葛金山、阿仁金山、桧木内金山、水泽银山、八森银山、汤口银山、藤琴铅山、土仓铅山等被进行大规模地开发[5]181。矿山开发、尾矿堆放破坏了森林植被,污染了水源,直接影响到水稻生产和生活用水。疯狂的采矿热,大量人口集中到城镇和矿区,使得秋田(城下町)的人口急剧增加。一时采矿者、投机冒险者、商人、工人、游手好闲者、赌徒、妓女等聚集,伴生了一切坏事、恶事。大大破坏了原有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
  目睹此一切的昌益,根据五行学说,认为金银属金气,埋藏于土中,发挥金气的的作用,是不能随便开采的。他说:“金潜伏于土石之中而不见其形,其气及天外,坚人、物之外皮,使天气清光,地水清澄。在土石中坚土体,坚物之骨,清人之心。此乃金之妙德、妙用也。”“然而,圣人出,采掘山中之金,铸金银钱币流通。……采掘使土中之金气变脆弱,天气易浊,不正之气行而使人易病,地气难澄,水难涌,山易崩,河流易被埋,地震易发,人气变脆而易发内病,山上草木难生。……此乃圣人之罪。”“且自从将金、银制成钱币流通天下,使得欲心生,喜奢侈,好荣华,从而争乱纷起。①”所以昌益反对开采矿山。
  可以看出,昌益反对开采矿产的理由有三。一是开矿破坏自然环境。开矿扰乱了自然界正常的五行秩序,污染环境,是“对自然大大的犯罪”[2]8,139。二是开矿破坏社会。开采金、银、铜等矿产,并铸成钱币流通,破坏了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共同体社会。开始了以金钱和财富将人分为上下、贵贱、贫富的阶级社会。三是开矿破坏人心。金钱大大地刺激了人的欲望,扰乱了人心,并使善良的人性颠倒,“只追求利欲而不知人性”[2]8,144。
  在昌益看来,造成此破坏环境、破坏社会、破坏人心三种罪恶的根本原因是“圣人出”②,即产生了统治阶级。即将环境问题与阶级问题统一起来加以思考。显然,昌益的环境思想完全是站在农民即直接生产者的立场上的思考。
  环境问题是一个超阶级的、全人类所面临的课题。其实,在江户时代,不光有昌益这样站在直接生产者立场上的环境思想,也有统治者的环境思想。17世纪初至18世纪初的100多年间,出现了日本历史上空前的“垦荒”热,使得耕地面积扩大了三倍。但是,开垦热也毁掉了大批森林、草地,破坏了植被。一旦降雨,沙土流入河沟,逐渐淤塞河流,继而造成泛滥。最终危及到农业生产及百姓生计。针对这个问题,统治者提出了针对性的环境对策。1666年(宽文6年)幕府发布了一个叫做《诸国山川掟》的法令。指出,近年因开荒时挖去了草木的根,风雨时沙土流入河川,使得河床抬高,影响泄洪,造成洪水泛滥。规定“今后禁止挖掘草木的根”;“河流源头没有树木的地方,从今春开始赶快植树,保持水土不流失”;“从前在河滩里开垦的农田、种植的竹木芦草等、以及今后进行的新的建设,都不能侵占河床。禁止今后山里的一切烧荒活动”[6]60。此事发生在安藤昌益之前100年,大概是日本最早的“环境保护对策”。同时也是日本农业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的开始。在制止“乱开发”保护环境这一点上,农民和统治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这一点上,则是要靠直接生产者的农民的勤劳精神和聪明智慧的发挥。
  日本的一些学者将安藤昌益的上述思想和观点,称之为“昌益的生态学思想”,称昌益为“生态学的先驱者,日本最早的自然保护论者”③。恐有拔高的嫌疑。因为,日本人第一个理解和使用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ecology)概念的是南方熊楠(1867年—1941年)。南方是生物学家,因反对“神社合祀运动”,主张保护环境而闻名。在反对神社合祀运动的过程中,南方曾两次将“ecology”译成“エコロジ—”(生态学)及汉字“栖态学”④。也许这是现代“生态学”(ecology)概念,首次在日本以及东亚的使用。
  纵观昌益的环境思想,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所认为的“自然”不是日本人通常的作为欣赏对象的“山水盆景式”的自然[4]12。而是包括天地、万物、人类在内的总体。即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尊循同一规律在运动。这种认识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自然哲学。
  二、安藤昌益环境思想的哲学基础
  安藤昌益的自然哲学是他的环境思想的理论基础。昌益的自然哲学,包括“活真”论、“进退”·“互性”矛盾运动、五行·四行说、天地(宇宙)论、“通横逆”论等独特的内容。   (一)“活真”是昌益自然哲学的基本范畴
  昌益认为,包括宇宙、生命、人类社会在内的全部存在是物质能量的表露,他把它的根本性物质称为“活真”。他的著作名为《自然真营道》。“自然真营道”在日语里,有4种训读法:“自然ノ真ノ営道”(自然之真之营道)、“ 自然ノ真営ノ道”(自然之真营之道)、“自然真ノ営道”(自然真之营道)、“自リ然ル真ノ営道”(自然的真之营道)。这4种读法都正确,其意思实际上也相同。不过,前两者有强调“自然原本的运动法则”的意思;第三者有强调“活真运动法则”的意思;第四者有强调“自己运动的‘活真’的运动法则”的意思。在后两者中,即有“真”、“自然真”的写法。所以,有时他也把“活真”写为“真”、“自然真”,在后期还写成“土活真”。
  昌益认为,“自然”是其根本物质“活真”的运动,“活真”自己运动的总体就是“自然”。“活真”是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全部存在的运动的源泉,它处于不停地自己运动中。“活真”的不停的自己运动,形成了天地、宇宙,也形成了万物和人类。他说的“活真自行而为天地”[2]1,65,“天地、人、万物,由此真营接连生成”[2]13,112,“人、物、形形色色,悉为活真之分体”[2]1,65就是这个意思。
  昌益用“感行”来规定活真的性质,即活真在不停地自己运动,运动的泉源在于活真的内部。他说:“真,常自感,气也”,“真与气,自然·自感之一真也”①。意思是说,活真在不断的运动中发气,或是说,活真不断地发气而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所以,活真(真、一真)与气是合一的,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就是“进退”·“退进”的矛盾运动。
  (二)“进退”·“互性”的矛盾运动
  矛盾运动的观点始终贯彻于昌益哲学的全过程。在他看来,自然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活活然而无始无终,常感行而不知止死……其感行没有微止”[2]1,64。意思是说自然活活然而无始无终地、有规律地自己运动着,永不停止、死灭。……一刻不停地自己运动着,充满洋溢着无限的生命力。这种运动,不仅仅是场所的位移和量的变化,也不只是简单的流转和轮回,而是不断地“转转运回而万物生”,即不断地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他用“自感”、“自行”的独创概念,来概括包括一切无机体运动和有机体生命增殖在内的整个自然的“自己运动”。
  “夫自然,无始无终,自感。非候他,非自推至。常自感。[2]8,89”意思是说:自然的本质,在于其无始无终的自己运动(夫自然,无始无终,自感)。不向外探求运动的原因,也不是自身硬出风头(非候他,非自推至)。始终是依靠自己内在的内因自然而然地运动着(常自感)。运动的本质是自己运动——这就是昌益对自然运动的认识。
  为什么说运动的本质是自己运动?其原动力何在?昌益认为一切存在内部都孕育着矛盾,存在就是矛盾。他用“进退”·“互性”来表述这种矛盾运动。
  所谓“进退”是“进”和“退”方向相反的对立运动。他说:“在其进中自退,在其退中自进,进退·退进……此即自然真营之所”[2]13,103。在昌益看来,“进”不是单方面的进,而是包含着“退”。“退”也不是单方面的退,而是包含着“进”。“进”为内包着“退力”的进。“退”是内包着“进力”的退。分别将对立物内包于自己之内。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进退·退进互根,美妙一气之进退也”[2]13,152。
  所谓“互性”是“相互性”,即事物性质的相关性、依存关系。“进退者,非进退二别。而是进中有退,退中有进,所行互性也”[2]15,228。即是相互内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在许多场合,他常用“不住一,不出二”、“无二活、不住一”[2]1,186,207,70等形式来表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互根”也是“互性”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研究者高度评价昌益的这一思想,认为“昌益用‘进退’概念第一次达到了辩证法的逻辑。这是日本第一次表现出的正式的矛盾逻辑。[4]55”
  (三)五行·四行说
  安藤昌益早期在(刊本)《自然真营道》里主张五行说,晚期在(稿本)《自然真营道》里主张四行说。他用五行说(或四行说)来说明从天体运行、季节变化到动物的生存状态、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及精神作用、世界各国的地形地貌、气候、物产及民族性和文化等世界形形色色现象。他用大小、进退与五行(四行)配列的“活真”“进退”论,颇具特色。当然,也有不同的评价①。
  早期,他主张“五行说”,“真自然无私者也。……其自真感,自小进则见木行之德用,大进则见火行之德用。小退则见金行之德用。大退则见水行之德用,不进不退则见平一真·中央之土行·革就之德用。故五行为此一真之大小进退自然
  也。[2]13,124”意思是说:活真的自己运动是有规律性的。……它的自己运动是,小进表现为木气运动,大进表现为火气运动。小退表现为金气运动,大退表现为水气运动,不进不退的平衡状态时表现为中央土气的统一运动。所以,五行为活真的大小进退的自己运动。简而言之,他认为一个活真的自己运动,表现为五种运动,小进为木,大进为火,小退为金,大退为水,统一时为土。
  晚期,他主张“四行说”,“自然互性妙道之号也。何谓互性?曰:无始无终土活真之自行、大小进退也。小进木,大进火、小进金、大退水四行也。自进退八气互性也。……是土活真之自行,不教·不习,不增·不减,自然也。故此谓自然。[2]1,63”意思是说:自然是“互性”、“妙道”的称呼。“互性”是“土活真”(根本性物质)无始无终永远的自己运动,或是小、大进退运动。土活真是小进为木、大进为火、小退为金、大退为水的“四行”。此四行各自进退为“八气”,它们是互为依存、对立的关系。……这种土活真的自己运动,完全是自发地、自然地进行的。这样运动之整体称之为“自然”。
  从早期的“五行说”到晚期的“四行说”的移行,不是简单的数量的变化,而是反映了昌益自然哲学质的飞跃。他将五行中的“土”独立出来,赋予与“活真”(真)同等的地位。形成“土活真”概念。如果说,五行说将五种元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尚是一种朴素的观点。那么,四行说将“土”独立出来,纯化为比“四行”更为根本、更为普遍的“土活真”概念,是意义非凡的。它有点象现代哲学中最为普遍、最为根本的“物质”、“精神”那样级别的范畴。同时,四行说将“活真”运动与“大小”(量)、“进退”(质)配列,来说明事物运动的展开。强调“自然”·“活真”·“进退”的逻辑,强调“自己运动”“矛盾运动”的逻辑。说明了昌益自然哲学内部的逻辑整合的完成,思考方式更加严密。所以说它象征着昌益自然哲学的质的飞跃。   (四)天地宇宙论
  诚如前所述,昌益把“天地”写成“转定”。在昌益看来,天的本质在于在不断的运动中产生万物(“运回而万物生生”),即在于天的运动性和创造性。他说:“转则生、转则生,无穷之转也”[2]13,149。这里的第一、第二个“转”是“运动”的意思,第三个“转”是“天”的意思。故“天者转也” [2]13,149,把“天”写作“转”。凡在昌益著作中,见到用汉字写“転”的地方,都要读作“てい”(天)。
  与作为运动的概念“转”(天)相对应的,是定着(静止)的概念“定”(地)。他说:“止止·定定·静静……定者无转·无动之名也。[2]13,149-150”意思是:始终静止、定着的……。因为它安定、不运动,所以叫做“定”。凡在昌益著作中,见到用汉字写“定”地方,都要读作“ち”(地)。但是,在现实的自然中,我们看到的与不停旋转、运动着的天相对应的往往是“海”。与天(转)相比,海是相对静止的、一望无际地与天相对。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天地”之“地”是指“土地”(陆地),是“土”的意思,它只是位于“转定(天海)的中央”,所以“地(土地)非转定之定,定是静止的海。土(土地)是转定(天海)之肉”②。
  在昌益看来,他把“天地”改写为“转定”的意义,在于强调“自然之转,转转运回而万物生生,永无停止[2]13,149”即强调天的运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昌益将他的天地(宇宙)观,也纳入到他的“进退”矛盾运动的体系之中。“转定者,自然·一气之进退也”。[2]13,151昌益认为,天以北斗七星为中心,不定地旋转运动着。虽然认为海水也有干满潮,也有波动,但相对于天是不动的。这和当时太阳中心说尚未在日本流行的时代局限性有关。同时,也和日本列岛地处大海之中的“岛国”观有关吧!
  (五)“通横逆”论
  “通横逆”论是昌益自然哲学的基本方法论。什么是“通横逆”呢?他说:“何谓自然?进退之运回也。何谓运回?不外通·横·逆。以次,运回者自然之真营也。故转定·人·万物由此真营连生”[2]13,112。意思是说:自然是进退之气的自己运动。进退之气的自己运动,无非是通、横、逆三种形式。这种自己运动就是自然之真营,天地、人类、万物依靠这个真营不断地生成。在许多场合,他指出,所谓“真营即进退、通横逆也”[2]13,115,“进退”“互性”和“通横逆”“运动”两者,就是“活真”运动。简而言之,“通横逆”是“一气”运动的3种方式,也是生物的3种产生方式、生态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谓“通”是“一气”自上而下地顺利通达的运动。通气产生人类,所以人类上面有口可摄取食物,下面有肛门可排泄废物。养分也是自上而下地通达,可以直立行动,进行生产劳动而获得衣食。并且人类的个体体形也没有极端的差异,大家都进行同质的、平等的生产劳动(“一般·直耕”),这是人类的本质、本来姿态。
  所谓“横”是“一气”的横向运动。横气产生鸟兽虫鱼(“四类”)等动物。所以它们的营养也是横向输送,鸟的飞翔、兽的行走、虫的爬行、鱼的游弋也都是横向行动。他们不会通过生产劳动获得食物,只会寻找现成的食物。并且动物的个体差异(如,鹫与小鸟、鲨鱼于小鱼)极大,于是就有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同类互食”和“弱肉强食”。这是动物的产生、生态及生存方式,是动物界的“直耕”。
  所谓“逆”是“一气”自下而上(与“通气”相反)的运动。逆气产生谷物、草木等植物。所以植物吸收养分的“口”(根)长在土中,枝叶向天而倒立,营养也是自下而上地输送。与人类的生态方式正好相反(“大逆立也”)。这就是植物界的产生、生态、生存方式①。
  同样的道理,“通横逆”运动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在天地论上,“通转,定横,逆土为自然的通横逆运动”[2]2,558,即通气运动形成天,横气运动形成海,逆气运动形成大地;在人的心理情感方面,“性真为通气,情着为横气,恶欲为逆气”[2]13,220,即真心(人的本性)为通气,溺于情感为横气,被恶欲支配为逆气;在本草学领域,“通气……无邪毒之气。在横气所生之物中有微毒,……逆气者有小毒”[2]11,142;在物理领域(如在炉灶里),“薪木、燔火、锅金、煮水相匀,静锅至暖为通气。锅内煮沸为横气。煮熟食味成为逆气。”[2]1,73意思是:在炉灶上以薪柴煮锅内的食物为例。把锅缓慢地烧热起来,是通气运动;将锅内的水煮沸,是横气运动;把锅内的食物炖煮成最好吃的滋味,是逆气运动;甚至,连“十二支”也可三分纳入“通横逆”②。
  昌益认为,通横逆3种运动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循环无穷的。“通气极而横气行,横气极而逆气行,逆气极而通气又行。此为自然之气行,人·物生生之道也。[2]13,285”换而言之,“逆气为通气之初,通气为横气之初,横气为逆气之初”[2]13,219。这就是通气→横气→逆气→通气→……无穷的循环运动。昌益称此为“自然之秒序也”[2]10,78。与现代所说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良性循环的道理正好相合。
  关于“通横逆”,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解释。如,安永寿延认为,“由(活真)进行上升的‘通’的运动而成为‘通气’的运动体,活真通气的向上运动产生直立的人类,横气产生横向运动和鸟兽虫鱼即四类,逆气产生向下运动和倒立的植物。[7]136”安永认为通气是“上升”、“向上”运动。与寺尾认为通气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有明显差异。评价也有差异。评价最高的也是寺尾,认为昌益的通横逆论“是天体物理运动(天、海、地)、有机生命活动(人、物、谷)、人类的生产劳动的相互联系和循环方式,全自然的生态系统循环的理论。……通横逆论是自然史的天体、生命、人类三个发展阶段的发展、联系、循环的自然辩证法的理论”[4]129。
  安藤昌益在《从私法盗乱之世契自然活真之世论》中,认为人类社会必将从当时的“法世”(阶级社会)过渡到“自然活真之世”,并提出了具体方策[2]1,267-302。他所说的“自然活真之世”的含义,有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含义。而自然和人类和谐、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与人类生产平衡发展,即自然和人类一体化的“天人一和”的和谐社会是“自然活真之世”的重要的含义之一。今天,我们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时,安藤昌益“天人一和”的自然哲学,和自然与人类和谐的环境思想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渡边大涛.安藤昌益与自然真营道·序[M].东京:劲草书房,1970.
  [2] 安藤昌益.安藤昌益全集[M].东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82—1988.
  [3] 坂本贤三.コスモロジ—再興[M].东京:岩波新书,1976.
  [4] 寺尾五郎.续·论考安藤昌益·上[A].安藤昌益的自然哲学与医学[C].东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96.
  [5] 山口启二.幕藩成立史之研究[M].东京:校仓书房,1974.
  [6] 大石慎三郎.江户时代[M].东京:中央公论社,1977.
  [7] 安永寿延.安藤昌益——研究国际化时代的新检证[M].东京: 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92.
  [ 责任编辑 敦 鹏 ]
其他文献
【正】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方面广州市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探索。以下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地质样品经王水溶解后,在一定浓度的王水和盐酸介质下,用三苯基膦醋酸纤维富集银,用20g/L硫脲解脱,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实验表明,银的吸附率在98%以上。该方法对地质样
针对旧店金矿29^#脉坑口的实际情况,研究应用了采空区作为辅助排风口的通风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将采空区作为辅助排风口的通风系统对于具有透气性良好的采空区的中小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将实现黄金矿山生产业务管理计算机化,同时,为辅助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文中在对黄金矿山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需求
由于人为活动和高等植物、真菌、细菌等一系列生物体的合成,无机氰化物和腈化合物广泛的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其中,土壤和水中的氰化物主要是由于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各种无机氰化物
【正】 有关人士透露,“八五”期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体制改革将在强化决策功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行政指挥的权威性、调整职能配置和进行地方机构改革、
【正】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是对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研究,以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能和效率为目的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第二条 本会的宗旨是,坚持四项
通过对白牛厂矿区的工程地质调查、矿岩力学性质试验,选取了表征矿山岩体工程质量的各种指标,获得了岩体工程分类结果——RMR值和Q值,并根据评分结果分别对井下采场安全跨度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全国黄金行业管理座谈会。会议强凋为实现黄金产量持续增长等目标,中国黄金行业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持续加强勘查投入
现代矿山大多采用电力电子技术,推动了电气传动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使矿山电源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故障。文中主要总结了几种矿山电源质量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