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大搬快治”在讲求速度与百姓幸福的兼顾中平稳推进,让绿水青山真正带来安全感和获得感。
“通过建立高效顺畅的机制,落实惠民政策,让常年饱受地质灾害之苦的村民,不再像从前那样担惊受怕,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这是丽水赢得群众喝彩的理由。
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是浙江省2017年的民生实事。无论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打造全面小康标杆省份,浙江省发展的背后都需要平安作支撑。2017年3月,浙江部署开展“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把地灾隐患综合治理工作摆上更重要的位置。
放眼浙江,丽水的工作走在前列。被誉为“浙江绿谷”的丽水市,一方面拥有高达80.79%的森林覆盖率,一方面又是浙江省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绿水青山虽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发优势,但其中隐藏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丽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484起。
“决不将地质灾害重大隐患带入全面小康”,是丽水市委书记史济锡表明的态度:到2019年底,全市计划完成440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和治理排险工程,减少受威胁人口3.36万人,让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故土难离 穷家难舍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确保工作高效进行的同时,兼顾百姓的获得感,是此类民生工程的难点和痛点。丽水交出的这份答卷正好回答了如何让百姓搬得下来、住得安心、富得起来的问题。
时间倒回至2016年9月28日17时28分,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苏村的命运定格在了那一刻。受台风“鲇鱼”带来的暴雨影响,顷刻间,80多万立方米土石倾泻而下,49幢房屋、37幢附房被瞬间掩埋——26人被夺去生命,2人失联,718人受灾,各方面损失超1.61亿元。
“我是死里逃生的。”说起当天的情景,苏村村民苏国洪仍然心有余悸,“镇里干部中午来劝我们撤离,我们看没什么事情就又准备回去吃晚饭,突然听到有点响动,发现有泥沙从山顶掉落,随后是大块的石头砸下来,马路都开裂了”。等他跑到安全地段后才发现脚上只剩了一只鞋。
死里逃生的还有“80后”周瑞禄。“暴雨黄色预警之后我们就开始挨家挨户劝说居民转移,早上、中午、晚上,去了三次。”在第三次劝离群众后,他连人带车被甩到了山头上,从车窗空隙中爬出来后还救出了一名七旬老人。
悲痛过后,一个现实问题被抛出:已经多次预警,又多次劝离,为何依然没有逃脱厄运?
“以往每到下雨天就要去转移各个地质灾害点的居民,长此以往,当地百姓有了侥幸心理,大家听到预报和劝说都认为是‘狼来了’。”丽水市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邢志行向《小康》记者介绍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现在到了非搬不可的时候。
然而,要让百姓搬离故土,拆掉曾经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房子,谈何容易?
一把锄头就是“牵引棍”,一端在前面带路的妻子潘丽英手中,另一端在丈夫潘明道手中紧握,这是景宁县沙湾镇严坑村村民几十年来最常见的画面。今年65岁的潘明道在39岁时因为意外导致双目失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瞬间跌至低谷。生活的困境及长期营养不良也让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晕倒,如今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潘明道夫妇居住的严坑村,建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陡坡上。全村500多人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山体滑坡、裂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坑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军向记者介绍说,从2011年开始,严坑村分批搬迁至景宁县中心镇——沙盘镇的七里村,全村上下都很满意这个新址。
虽然对地址满意,搬迁工作的推进依然是困难重重。“谁都愿意住得安稳,但是像潘明道这样的村民,搬迁涉及的费用是个大难题。”潘小军说,最终把工作做通,一方面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反复讲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程度,另一方面是靠着“换位思考”,解决实际难题。
潘明道要搬去新家,需要十多万元。按照景宁县每人补贴2.3万元的额度测算,潘明道一家三口可以拿到补贴6.9万元,再加上土地复垦的补贴等,最终还有一万多元的缺口。“我自己借给他们一万块。”潘小军说,做老百姓工作没有捷径,就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他们想办法。
“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在丽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晨看来,“大搬快治”不是为“搬”而“搬”,而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
为了能让搬迁工作迅速推进,丽水市、县两级调整完善了以市委、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四套班子全面参与,同时,抽调了市、县两级110名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办公。针对群众不愿搬的大难题,丽水下辖9县(市、区)落实了“县领导联系督办、乡镇领导具体负责、工作人员联系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把任务逐项分解。
正因为基层工作做得扎实、搬迁及时,去年汛期期间,丽水成功避让多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34人。“幸亏我们都搬出来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云和县紧水滩镇桃子坑村村民涂新久看到老家塌方的消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因需制策 安置惠民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遵循规律,更要讲究方法。“想要百姓愿意搬,必須要惠民。”丽水市国土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搬下来就得安置好,安置方案不是拍脑袋瓜想出来的,而是根据百姓需求,再做精细化制定。就拿丽水市莲都区来说,一份避让搬迁安置实施方案就历经了28次修改,目的就是为了更接地气,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利益。
一直以来,丽水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补助标准和农村异地搬迁补助标准相同,虽然省级搬迁补助从最早的3000元/人调升到8400元/人,但由于丽水经济一直较为薄弱,群众搬迁能力有限,制约了进度。 提高搬迁补助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村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公寓安置、迁建安置、货币安置和公租房安置等多种安置形式。还可以享受异地转移补助奖励、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奖励、搬迁购建房贷款贴息等三方面补助,全市人均补助达到5万元以上,最高达到8.6万元/人。
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相应补助政策:景宁畲族自治县针对少数民族村民在原补助标准基础上,再增加6500元/人;庆元县新批自建房安置户可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申请贴息贷款,最高额度20万元。
在苏村滑坡中死里逃生的苏国洪,如今也已经搬进了新家。这座两层半的浙派民居有6个房间,还有阳光房和露台。“没想到能在新家过年。”苏国洪说,新房他只掏了10多万,政府补贴了近20万,关键是整个房子都是政府代建、拎包入住,不用操心。
“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市政基础配套设施、质量监管,都由政府全程代办服务。”遂昌县国土资源局地环站站长张军辉领着记者来到苏村的安置小区,只见19幢灰砖白墙的排屋错落有致,电线入地工程让整个小区显得格外清爽,“政府代建不仅让老百姓省时省心又省钱,而且房子设计、外立面、风格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有利于后期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优化流程 提升效能
除了遂昌的政府代建模式,各地都在“安居”环节上下足了功夫。2017年11月15日,浙江省首个为除险安居三年行动特设的安置房摇号中心在庆元行政审批中心七楼正式启用。
家住庆元县龙溪乡大毛坪村的叶庆杭在亲戚的陪同下来到摇号中心,坐在电脑前的他,手微微颤抖。“恭喜您,摇到的是同心新村B区102室。”30秒的时间,叶庆杭就拥有了自己的新家。等待他们一家的是一套110平米的三居室,还有一个十几平米的储藏间,总价只要37万元,相当于市场价的一半。放在过去,他“想都不敢想”。
“以前一下雨,就有石头从山上掉下来,时常砸到屋顶。没想到现在不仅搬下来了,还搬到县城这么好的位置。”签订完摇号确认单和《购房协议书》之后,叶庆杭激动地和一旁的工作人员分享道,“一会儿就去付钱拿钥匙,过年就能搬新家了。”
作为浙西南山区的典型县,庆元县搬迁任务之重为全市之最、全省之最:需要避让搬迁隐患点89个,搬迁人数8765人,占全省任务数的12%、全市任务数的37%。叶庆杭即将搬去的同心新村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地质灾害安置小区,能够容纳12000人。
“搬迁之路,我们走了十几年。一步步探索、一点点创新。”庆元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周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庆元以往的安置房集中摇号,采用的是摸乒乓球的“土办法”效率偏低,而且一年只摇两次,错过就要再等半年,“‘大搬快治’时间紧任务重,倒逼我们创新电脑摇号方式”。
如今,机器换人。庆元县国土局与杭州中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庆元安置房摇号系统。“工作人员提前录入房屋数据,由公证处公证。村民来了只要提供身份证、安置资格卡、房屋拆除证明就可以摇号。”庆元县“大搬快治”推进办副主任胡顺山说,以往摇号都靠他的大嗓门,现在每个工作日都能随到随摇。
“大搬快治”不仅简化了“搬”的流程,更在“治”上下功夫。在青田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中介服务机构的“候选人库”里,不仅有4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机构、3家工程监理单位,还有9家施工单位。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解决了过去乡镇需要自行寻找评估、监理、施工单位过程中面临的“没渠道、不专业”等问题。这样一来,采购流程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实现了加速度。
产业上山 就业进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过去五年的城镇化发展实践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不断加快,户籍城镇化率明显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善。
丽水1.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52万人口,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城镇化率为56.4%。“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十分分散,公共服务无法全覆盖。”丽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亮直言,这曾是丽水城镇化发展的短板,如今“大搬快治”在安置点的选址上与旅结合、与园结合、与集聚结合,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方向不谋而合。
庆元县的同心新村就选在工业园区对面,小区内配备了幼儿园、农贸市场、文化馆、活动中心等,办事中心、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也将在建成后入驻,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就业问题,更有利于公共服务的扩面和提升。
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城镇化率数值上的改变,还有农民观念的改善和提升。当农民与社区相遇,城镇的生活方式给世代住在山区的村民带来冲击,一定程度上也在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丽水多地安置小区引入专业房企和物业公司代建代管,改变以往安置小区低端无序、无人管理的状况,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
离开了原来的家园,山上的土地怎么办?“我是搬家不搬田。”原本住在庆元县张村乡金丝岱村的叶荣发一边翻看老家照片,一边介绍说,老家房子旁边的山体出现了很大的裂缝,加上曾经发生过山体滑坡,全村100多户村民都生活在危险中。2016年9月,金丝岱村享受地质灾害安置政策,实行整村搬迁。搬下山后的叶荣发终于能睡得舒坦了,原本通过土地流转经营的家庭农场也没有被耽误,“我们是住在城镇里,产业在山上”。
在苏村村口,一个占地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火龙果采摘园颇为吸引眼球。苏村村民邱志伟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从邻居们手中流转来20多亩山地,建起了钢架大棚,种起了红心火龙果,每亩能有近3万元的收益。“我们能享受‘灾后安置产业提升帮扶政策’,拿到70%的投资补贴。”邱志伟说,因为政策的红利,村里涌现了七八家类似的家庭农场,大家还联合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致富的路子一下就拓宽了。
除了家庭农场,更多的农村业态在推进“大搬快治”工作后涌现出来。苏村山体滑坡遗址如今变成了警示教育基地。基地对面,一家名叫“苏村红”的农家乐刚刚开业,原先在衢州开化做木材生意的张三妹见到家乡旧貌换新颜,选择回来叫上好朋友一起开起了农家乐。
产业上山,就业进城。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移民安置也面临更精准化、持续化的挑战。以安置点为单元,丽水精准分析搬迁村民的劳动力结构和就业需求,结合他们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及时组织开展订单式、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同时,对安置点附近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查,逐个企业对接落实就业岗位。龙泉市将避让搬迁与新兴工业化同步推进,在城区及中心镇工业园区周边建设一批安置小区,鼓励和动员当地企业优先录用避让搬迁群众;松阳县结合全域旅游,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电子商务和来料加工等农民致富“新三宝”;缙云县将安置小区选在了仙都风景区内,邀请中国美院设计团队进行整体设计,按照古名居风格进行建设,同时配套餐饮、商业、休闲等功能,村民搬下来就能发展乡村旅游。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大搬快治”在讲求速度与百姓幸福的兼顾中平稳推进,又成为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有力抓手,讓绿水青山真正带来安全感和获得感。
“通过建立高效顺畅的机制,落实惠民政策,让常年饱受地质灾害之苦的村民,不再像从前那样担惊受怕,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这是丽水赢得群众喝彩的理由。
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是浙江省2017年的民生实事。无论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打造全面小康标杆省份,浙江省发展的背后都需要平安作支撑。2017年3月,浙江部署开展“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把地灾隐患综合治理工作摆上更重要的位置。
放眼浙江,丽水的工作走在前列。被誉为“浙江绿谷”的丽水市,一方面拥有高达80.79%的森林覆盖率,一方面又是浙江省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绿水青山虽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发优势,但其中隐藏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丽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484起。
“决不将地质灾害重大隐患带入全面小康”,是丽水市委书记史济锡表明的态度:到2019年底,全市计划完成440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和治理排险工程,减少受威胁人口3.36万人,让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故土难离 穷家难舍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确保工作高效进行的同时,兼顾百姓的获得感,是此类民生工程的难点和痛点。丽水交出的这份答卷正好回答了如何让百姓搬得下来、住得安心、富得起来的问题。
时间倒回至2016年9月28日17时28分,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苏村的命运定格在了那一刻。受台风“鲇鱼”带来的暴雨影响,顷刻间,80多万立方米土石倾泻而下,49幢房屋、37幢附房被瞬间掩埋——26人被夺去生命,2人失联,718人受灾,各方面损失超1.61亿元。
“我是死里逃生的。”说起当天的情景,苏村村民苏国洪仍然心有余悸,“镇里干部中午来劝我们撤离,我们看没什么事情就又准备回去吃晚饭,突然听到有点响动,发现有泥沙从山顶掉落,随后是大块的石头砸下来,马路都开裂了”。等他跑到安全地段后才发现脚上只剩了一只鞋。
死里逃生的还有“80后”周瑞禄。“暴雨黄色预警之后我们就开始挨家挨户劝说居民转移,早上、中午、晚上,去了三次。”在第三次劝离群众后,他连人带车被甩到了山头上,从车窗空隙中爬出来后还救出了一名七旬老人。
悲痛过后,一个现实问题被抛出:已经多次预警,又多次劝离,为何依然没有逃脱厄运?
“以往每到下雨天就要去转移各个地质灾害点的居民,长此以往,当地百姓有了侥幸心理,大家听到预报和劝说都认为是‘狼来了’。”丽水市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邢志行向《小康》记者介绍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现在到了非搬不可的时候。
然而,要让百姓搬离故土,拆掉曾经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房子,谈何容易?
一把锄头就是“牵引棍”,一端在前面带路的妻子潘丽英手中,另一端在丈夫潘明道手中紧握,这是景宁县沙湾镇严坑村村民几十年来最常见的画面。今年65岁的潘明道在39岁时因为意外导致双目失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瞬间跌至低谷。生活的困境及长期营养不良也让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晕倒,如今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潘明道夫妇居住的严坑村,建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陡坡上。全村500多人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山体滑坡、裂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坑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军向记者介绍说,从2011年开始,严坑村分批搬迁至景宁县中心镇——沙盘镇的七里村,全村上下都很满意这个新址。
虽然对地址满意,搬迁工作的推进依然是困难重重。“谁都愿意住得安稳,但是像潘明道这样的村民,搬迁涉及的费用是个大难题。”潘小军说,最终把工作做通,一方面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反复讲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程度,另一方面是靠着“换位思考”,解决实际难题。
潘明道要搬去新家,需要十多万元。按照景宁县每人补贴2.3万元的额度测算,潘明道一家三口可以拿到补贴6.9万元,再加上土地复垦的补贴等,最终还有一万多元的缺口。“我自己借给他们一万块。”潘小军说,做老百姓工作没有捷径,就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他们想办法。
“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在丽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晨看来,“大搬快治”不是为“搬”而“搬”,而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
为了能让搬迁工作迅速推进,丽水市、县两级调整完善了以市委、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四套班子全面参与,同时,抽调了市、县两级110名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办公。针对群众不愿搬的大难题,丽水下辖9县(市、区)落实了“县领导联系督办、乡镇领导具体负责、工作人员联系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把任务逐项分解。
正因为基层工作做得扎实、搬迁及时,去年汛期期间,丽水成功避让多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34人。“幸亏我们都搬出来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云和县紧水滩镇桃子坑村村民涂新久看到老家塌方的消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因需制策 安置惠民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遵循规律,更要讲究方法。“想要百姓愿意搬,必須要惠民。”丽水市国土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搬下来就得安置好,安置方案不是拍脑袋瓜想出来的,而是根据百姓需求,再做精细化制定。就拿丽水市莲都区来说,一份避让搬迁安置实施方案就历经了28次修改,目的就是为了更接地气,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利益。
一直以来,丽水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补助标准和农村异地搬迁补助标准相同,虽然省级搬迁补助从最早的3000元/人调升到8400元/人,但由于丽水经济一直较为薄弱,群众搬迁能力有限,制约了进度。 提高搬迁补助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村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公寓安置、迁建安置、货币安置和公租房安置等多种安置形式。还可以享受异地转移补助奖励、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奖励、搬迁购建房贷款贴息等三方面补助,全市人均补助达到5万元以上,最高达到8.6万元/人。
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相应补助政策:景宁畲族自治县针对少数民族村民在原补助标准基础上,再增加6500元/人;庆元县新批自建房安置户可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申请贴息贷款,最高额度20万元。
在苏村滑坡中死里逃生的苏国洪,如今也已经搬进了新家。这座两层半的浙派民居有6个房间,还有阳光房和露台。“没想到能在新家过年。”苏国洪说,新房他只掏了10多万,政府补贴了近20万,关键是整个房子都是政府代建、拎包入住,不用操心。
“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市政基础配套设施、质量监管,都由政府全程代办服务。”遂昌县国土资源局地环站站长张军辉领着记者来到苏村的安置小区,只见19幢灰砖白墙的排屋错落有致,电线入地工程让整个小区显得格外清爽,“政府代建不仅让老百姓省时省心又省钱,而且房子设计、外立面、风格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有利于后期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优化流程 提升效能
除了遂昌的政府代建模式,各地都在“安居”环节上下足了功夫。2017年11月15日,浙江省首个为除险安居三年行动特设的安置房摇号中心在庆元行政审批中心七楼正式启用。
家住庆元县龙溪乡大毛坪村的叶庆杭在亲戚的陪同下来到摇号中心,坐在电脑前的他,手微微颤抖。“恭喜您,摇到的是同心新村B区102室。”30秒的时间,叶庆杭就拥有了自己的新家。等待他们一家的是一套110平米的三居室,还有一个十几平米的储藏间,总价只要37万元,相当于市场价的一半。放在过去,他“想都不敢想”。
“以前一下雨,就有石头从山上掉下来,时常砸到屋顶。没想到现在不仅搬下来了,还搬到县城这么好的位置。”签订完摇号确认单和《购房协议书》之后,叶庆杭激动地和一旁的工作人员分享道,“一会儿就去付钱拿钥匙,过年就能搬新家了。”
作为浙西南山区的典型县,庆元县搬迁任务之重为全市之最、全省之最:需要避让搬迁隐患点89个,搬迁人数8765人,占全省任务数的12%、全市任务数的37%。叶庆杭即将搬去的同心新村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地质灾害安置小区,能够容纳12000人。
“搬迁之路,我们走了十几年。一步步探索、一点点创新。”庆元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周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庆元以往的安置房集中摇号,采用的是摸乒乓球的“土办法”效率偏低,而且一年只摇两次,错过就要再等半年,“‘大搬快治’时间紧任务重,倒逼我们创新电脑摇号方式”。
如今,机器换人。庆元县国土局与杭州中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庆元安置房摇号系统。“工作人员提前录入房屋数据,由公证处公证。村民来了只要提供身份证、安置资格卡、房屋拆除证明就可以摇号。”庆元县“大搬快治”推进办副主任胡顺山说,以往摇号都靠他的大嗓门,现在每个工作日都能随到随摇。
“大搬快治”不仅简化了“搬”的流程,更在“治”上下功夫。在青田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中介服务机构的“候选人库”里,不仅有4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机构、3家工程监理单位,还有9家施工单位。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解决了过去乡镇需要自行寻找评估、监理、施工单位过程中面临的“没渠道、不专业”等问题。这样一来,采购流程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实现了加速度。
产业上山 就业进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过去五年的城镇化发展实践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不断加快,户籍城镇化率明显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善。
丽水1.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52万人口,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城镇化率为56.4%。“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十分分散,公共服务无法全覆盖。”丽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亮直言,这曾是丽水城镇化发展的短板,如今“大搬快治”在安置点的选址上与旅结合、与园结合、与集聚结合,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方向不谋而合。
庆元县的同心新村就选在工业园区对面,小区内配备了幼儿园、农贸市场、文化馆、活动中心等,办事中心、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也将在建成后入驻,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就业问题,更有利于公共服务的扩面和提升。
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城镇化率数值上的改变,还有农民观念的改善和提升。当农民与社区相遇,城镇的生活方式给世代住在山区的村民带来冲击,一定程度上也在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丽水多地安置小区引入专业房企和物业公司代建代管,改变以往安置小区低端无序、无人管理的状况,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
离开了原来的家园,山上的土地怎么办?“我是搬家不搬田。”原本住在庆元县张村乡金丝岱村的叶荣发一边翻看老家照片,一边介绍说,老家房子旁边的山体出现了很大的裂缝,加上曾经发生过山体滑坡,全村100多户村民都生活在危险中。2016年9月,金丝岱村享受地质灾害安置政策,实行整村搬迁。搬下山后的叶荣发终于能睡得舒坦了,原本通过土地流转经营的家庭农场也没有被耽误,“我们是住在城镇里,产业在山上”。
在苏村村口,一个占地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火龙果采摘园颇为吸引眼球。苏村村民邱志伟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从邻居们手中流转来20多亩山地,建起了钢架大棚,种起了红心火龙果,每亩能有近3万元的收益。“我们能享受‘灾后安置产业提升帮扶政策’,拿到70%的投资补贴。”邱志伟说,因为政策的红利,村里涌现了七八家类似的家庭农场,大家还联合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致富的路子一下就拓宽了。
除了家庭农场,更多的农村业态在推进“大搬快治”工作后涌现出来。苏村山体滑坡遗址如今变成了警示教育基地。基地对面,一家名叫“苏村红”的农家乐刚刚开业,原先在衢州开化做木材生意的张三妹见到家乡旧貌换新颜,选择回来叫上好朋友一起开起了农家乐。
产业上山,就业进城。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移民安置也面临更精准化、持续化的挑战。以安置点为单元,丽水精准分析搬迁村民的劳动力结构和就业需求,结合他们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及时组织开展订单式、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同时,对安置点附近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查,逐个企业对接落实就业岗位。龙泉市将避让搬迁与新兴工业化同步推进,在城区及中心镇工业园区周边建设一批安置小区,鼓励和动员当地企业优先录用避让搬迁群众;松阳县结合全域旅游,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电子商务和来料加工等农民致富“新三宝”;缙云县将安置小区选在了仙都风景区内,邀请中国美院设计团队进行整体设计,按照古名居风格进行建设,同时配套餐饮、商业、休闲等功能,村民搬下来就能发展乡村旅游。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大搬快治”在讲求速度与百姓幸福的兼顾中平稳推进,又成为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有力抓手,讓绿水青山真正带来安全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