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杂谈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 记得微信是什么时候开始风靡的。依 稀记得2002年,我上高一那会儿,班上一哥们送我一个腾讯QQ号作为礼物,我的网络社交才算是起了个步。接着另一火爆一时的网络平台校内网(后来貌似又更名为人人网)吸引了一批懵懂的学生党。再到后来新浪微博横空出世,接着就是赶超一切社交软件的微信独占鳌头了。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据说打开微信出现的偌大的地球前那个孤孤单单渺小的身影就是张小龙本人。现在,微信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人像皇帝批阅奏折似的,每天不定时地翻圈儿,一一点赞或评论,甚是敬业。如今微信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主打功能——通讯服务。
  微信朋友圈儿为啥那么吸引人?我觉得有一点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的生活剧,而且剧情很是丰富多彩,每天更新,不用充值VIP会员,免费观看,不限量。有让你捧腹大笑的喜剧片: 有意思的趣事,搞笑的段子,抖友们的小视频……有百感交集的情感剧:取得一些收获后的喜悦,对人对事对天的各种愤懑不平,被生活压迫的身心疲惫后的悲哀与无奈……还有让你一饱眼福的旅游大片儿:一到小长假,准时给您实时直播,我们躺在床上抱个手机,就可以舒舒服服玩遍全国各地,甚至逛遍全球。其实设身处地地仔细想想,有些人有时候晒心情,未必就是晒给所有人看的,或许只是希望那个特定的人能够留意到。当我们遇到烦心事时,在圈儿里吐槽一下,可以宣泄一下情绪,还能得到好友的心灵开导,从这个角度来看,微信似乎还扮演起了“解忧杂货铺”的角色。
  圈儿里不同的生活状态图,其实是在向我们展示着不同人群的生活态度。早晨,一束鲜花,一盘新鲜的水果,一碗色彩斑斓的酸奶拌谷物麦片开启一天的美好时光——这显然是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小资范儿;家里日常收拾打扫,每日关注孩子成长,激动砍价捡到便宜货——这是实实在在的朴素生活范儿;动不动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有哭有笑有酒有故事——这是个无拘无束洒脱的自由派……是啊,这就是生活,对于怎么去生活,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人们自己便走出了各自的道路,奔向了不同的方向。
  朋友圈儿晒的最多的估计就是自拍了。而如今这里的自拍照已经更名不叫照片,网友们形象地称之为“照骗”。为啥这么说?大伙儿心里自然明白,特别咱女性同胞,当然不排除爱美的男性同胞们,请默默打开您的手机瞅瞅,有多少个修图软件蹲守在那里待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多数人都想以相对完美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引来无数大拇指,心里美的呀!这照片假的又如何,自拍和文字描述毫无关联又如何,我美我开心,我还因此能找到一点自信,何乐而不为?看朋友圈儿的人不也同时得到了视觉享受嘛?人类本身就是视觉动物。
  微信又好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国家热点新闻,可以迅速知晓本地或是周边地区发生的奇葩新鲜事儿。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随意翻翻圈儿,定能找到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一饮而尽,灵魂立马被洗涤,心灵得到温暖慰藉。朋友圈儿里,你还可以经常看到大家分享的生活小常识: 如何擦洗不锈钢水龙头,不用的婴儿摇篮该如何巧妙利用,哪些食物是相克不可同时食用的……尤其是一些与健康养生有关的新闻,你懒得看的时候,你的父母大人有时还非得微信私信给你看,可见父母对子女的这份情意有多么细致入微!只可惜做子女的未必领这份情,烧烤致癌,喝酒伤肝,可依旧照吃照喝,年轻气盛的少年们非得在哪儿摔疼了,才能体会父母的用意。微信里有许多的学习公众号,这些公众号构成了一个大型的网络学习平台,而且知识覆盖面极广,用起来还很方便,随时随地打开微信就可以学起来。
  如今出门在外,你都用不着带上大把的现金或是银行卡,一个微信帮你解决一切:买卖支付款,交付水电费,甚至红包都可以微信发送。外地同学结婚了,过去若是路途遥远不便前往,这红包也就省了。现在不同以往,人不来,礼金你得主动发过来。难怪现在小偷想在大马路上捡到钱的机率几乎为零。步行街卖花的、学校门口卖鸡蛋饼的摊位旁也都贴上了收款二维码,方便顾客支付,所以台湾民众对我们大陆这样便捷的支付方式表示十分的惊叹和不可思议。估计马云一定没想到,居然微信里出现了和淘宝抗衡的微商产业群。微商就是在微信里做买卖的一个群体。淘宝里有售后服务,但微商靠的就是一份信誉。产品过硬的质量才能撑起一个微商长久的信誉度。如果只是花言巧语的广告,或者打着抨击“某宝”的旗号,而产品质量差强人意,最终依旧会慢慢丢失微信里的客户群。我们在购买微商产品的同时,也要擦亮双眼,辨别真伪,对人对事多留个心眼儿,有时你不设防的信任未必会换来对方的诚心诚意。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微信支付方便了百姓,防范了小偷,但同时也滋生了一批黑暗势力,比如通过拉票手段圈钱的,利用人们爱占小便宜的心理砍价的同时骗取钱财。所以微信江湖险恶,诸位还需谨慎。
  母亲节的那天,有一位朋友打趣说:“今天一一拜见了群里各位的母亲大人,好紧张,好紧张,下个月又要拜见各位的父亲了。”我明白,她是在嘲笑群里许多人都在晒母亲的照片。个人觉得,晒母亲,本身无错,有时候大大方方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只是一张照片放出来给别人看,或者将母亲当作合照的道具,拍完繼续独自一人窝沙发盘手机,等着别人点赞,那么你的爱就太假太表面了。微信只是一个为我们所用的软件,我们可以从中受益,但愿我们都不要深陷其中,成为它的奴隶。放下它,抬起头,看看周围,别让现实世界里的万事万物在你低头的瞬间悄悄溜走……
其他文献
一 块香木、一柄刻刀,木屑纷纷扬扬间,痕 迹作品永留于人世,精神传统永融于血骨。  陶二爷是镇上出了名的刻匠,我钟情于出自他手下的木雕,总忙中偷闲去学习雕刻,时常学到一半,便忍不住停下看陶二爷雕刻。  着实如行云流水。  他左手缠着胶布,右手捏着刻刀,指腹抵住香木,手腕微微发劲,香木上便留下一道深浅适中的痕迹,紧接着,发力,顿去,挥手,抬腕,木屑纷纷扬飞起,娴熟自如,片刻间,红鲤金凤,亭榭龙门,跃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我总觉得,在冬天,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都是幸福的。  我常常搬一张小凳,坐在暖阳里,微闭着眼,任阳光肆意地照射在我的身上,回忆过往里那些珍贵的瞬间,计划着将来想做或必须做的事情,或者是,偎依在家人身边,说些生活里的趣事、乐事、“囿”事。  坐在暖阳里,喝一杯热茶是极舒服的。不管是绿茶、红茶、花茶,还是枸杞红枣茶,一杯热茶在手,总是暖暖的。看茶叶在玻璃杯里舒展身体,慢慢地呈现最美的样子,看红红的枸杞从
期刊
蒙 贾平凹先生之邀,我和锦平率《西南作 家》杂志社一行四人,大年初七,驱车北上西安,去谒见曾经数十次通话和短信往返但未睹真容的贾平凹先生。  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正月初一创世,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正月初七才创造了人。历史上,唐代的高适、杜甫曾经在成都有著名的人日唱和。咸丰四年(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今四川南充)主考
期刊
时 隔多年,他依然记得那个夏日的早晨。 天是蓝的,树是绿的,小鸟儿是快乐的,而他,是笑着的。那天,是他第一次进幼儿园的日子。  幼儿园门口,当爸爸放手的那一刻,他一下子有了恐惧感:他要自己在幼儿园一天吗?想爸爸怎么办?放学的时候找不到爸爸怎么办?他一把抓住爸爸的手,惊恐地抬起头。爸爸蹲下来,双手使劲按了按他的肩膀,说:“你上学了,是个小男子汉了,以后,你的一切事情,爸爸都不再参与,你要自己拿主意,
期刊
那 年,我考到城里的高中,母亲不放心我 寄宿学校,把我托寄到远房亲戚家,虽说是亲戚,但平时又不大走动,关系其实很疏远。  是母亲送我去的,背着米,拎着菜籽油,母亲脸上挂着谦卑的笑容,让我叫那对中年夫妇“舅舅、舅妈”。舅舅是母亲的堂弟,在一家公司当经理,还是挺热心的,说都是自家人,以后城里就当自家一样。  我就这样在亲戚家住下了,早饭一般我都自己出去买着吃,中午和晚上我在学校吃,母亲每周都会来看我,
期刊
听雪。在静静的夜半时分,在老家的旧房子里。雪声细细。这是深冬的雪。雪声在寂静的夜色中,一点一点,有了无限的凉意。犹如是好久未曾来往的朋友,有一种安静的、淡淡的情愫。躺在黑暗中,听雪的声音,细细的清响,像是一句句的话语,不急不缓,不近不远,连绵不断,只是清晰而静静地持续着,向着前方,向着夜的深处,一声一声,从未走远,与人相伴,让人愉悦,让人安静。这样的雪夜,真的像极了我正在前行的时光,悠长而充满了酸
期刊
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重要的画科 ,它与人物画、山水画是并存发展的 ,其历史悠久 ,有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的风格。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 ,要重视
1975年,年轻的习近平就要赴清华大学读书,与朝夕相处7年的梁家河乡亲们离别时……  窗外,星河涟涟  炕上,他抱着乡亲们送的一本本笔记本  难以入眠  整整七個春夏秋冬啊,血脉相连  高原的风,唤醒了鸟和云彩  当他打开门的一刹那,涌进来的  是晨曦映红的一张张熟悉的脸  送一程,再送一程  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  房东大爷大娘依旧左拉右牵  两行热泪不知何时已如路旁的粟浪  绵连  这泪水,分明
期刊
穿 越时光的隧道,重拾搁置在记忆深处的 那份美好。  刚参加工作时,一个人住在城里,远离家乡和父母。  周末,排遣寂寥时光的最好去处,是在陌生城市的一隅。一个美丽温婉的小人书画摊前,靠墙支着的木架上摆满了各种小画书,琳琅满目。洁净温润的土地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些小木凳。小画书已有些陈旧,淡淡泛黄的纸页,有点残缺的封面,记忆着历经的沧海桑田。经营小画书摊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伯,戴一副眼镜。当有人来看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