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力安全监督可靠性措施探讨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6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建设电力企业完善的安全制度,从加强培养安全文化及安全教育培训方面分析,最后提出了建设完善合理的应急保障体系及建设高效的安全监管队伍。
  【关键词】供电行业;电力安全;监督检;教育培训
  前言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电力工业是一项基础能源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电力安全的监督检查,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下文具体谈谈如何加强和提高安全监察的有效性。
  1.建设电力企业完善的安全制度
  首先,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职能部门所颁布实施的各种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电力法》等,在结合各个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只有通过制度来约束和管理人员、按照流程处理日常事务,才能使得安全监管有所依据。
  其次,在各个电力企业来工作的职工,都应该严格按照科学的工作态度去对待工作中的每件事情。应该经常进行各种规范化建设,从基层的班组和变电站开始,带动提高整个企业和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再次,严格执行制度规定,从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才能彻底夯实电力企业的安全基础管理。现在,通过对所有电力企业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整个电力行业的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机制不能够落实到实处;安全监督机构和安全网络建设不完善;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活动基础建设不够;各种制定的安全培训还不够到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就应该在电力企业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夯实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强化制度建设,用统一的制度、标准来进行监督、统计和管理。
  2.建设和培养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
  对于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在于让电力系统的每个成员,不管是普通职工,还是企业管理层,都应该在正确、端正的安全心态的支配下,在高度安全的设备、电网和环境系統中,自觉自主自动地按照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来规范其行为,是每个成员的行为都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用能够为电网和各种设备提供安全,从而确保各类生产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完成。所以,对于安全文化的建设,应该着重从员工的安全心态、安全行为,安全制度准则和设备,电网以及环境系统的安全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和开展。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活动,让企业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关于生产作业安全技术、专业安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不仅如此,还应该牢固树立健全的企业安全管理机制,以及各种保证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的保证体系和监督机制,且在落实过程中更要奖惩严明、上下一致、监督到位。
  由于企业的各种安全事故(事件)跟员工的行为紧紧相连,所以,通过严格规范员工行为,大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已经成为控制安全事故(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作为电力行业和企业的安全文化的必然要求,电网、设备和环境系统的安全本质化也应该是电力系统每名员工长期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该目标,就应做到如下几点:(1)从源头上彻底消除各种事故(事件)隐患,彻底淘汰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施和设备;
  (2)按照科学的态度来完善和充实安全风险监控、防护和预警措施;(3)要不断推广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4)不断优化生产环境,改善劳动条件,为员工创造安全、文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开展各种安全教育培训
  为了大力提高电力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应该着力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从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培训手段,从根本上提高各种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电力企业和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各个企业也要健全和建立自己的安全生产和教育培训制度,大力增加教育培训的投入规模和力度,重点开展对企业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员、初上岗和特殊岗位人员的安全培训。国家相关的电力监查部门也要针对电力行业安全管理的特点和弱点,展开电力应急管理、电力二次系统防护、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各级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和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通过组织电力企业的安监人员、安全检查人员的定期培训,大力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切实实现员工对安全问题认识的转变,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和“我能安全”。
  4.建设完善合理的应急保障体系
  对于各级电力监管机构而言,应该加快对电力应急预警和指挥体系的全面建设,通过对电力监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着重构建电力预警和指挥平台,从根本上构建高效的电力应急管理和预警指挥平台和体系。各个电力生产企业也应该从自身完善和建设入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和平台进行科学构建和完善。充分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按照储备物资的种类、数据和用途等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和配置,同时,还应该注重与物质供应方紧密联系,建立物质储备和管理的动态更新,保证应急状态环境下的及时调用或者生产。此外,还应该加强对电力应急抢修维护队伍的科学建设和合理配置,并对其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着力打造和建设多支平战结合、技术过硬、相应迅速的电力应急抢险队伍。
  5.建设高效的电力安全督查队伍
  当前,更是应该按照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据法律和科学对电力行业进行监管,监管的同时还应该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持。应该通过对专业监管知识的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同时,大力提高监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事故(事件)调查能力,特别是对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彻底解决电力安全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将保证电网和电力供应的安全作为对其进行监管的核心,认真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可以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随时了解和掌握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新情况和新问题,并组织制定相应的有效对策和措施。应该着力增强监管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发布真实、准确的监管报告和安全性评价报告,为电力行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有效提高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电力企业应该通过制定科学的安全生产方案,引导所属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理念,对生产行为进行规范。
  6.深入开展“查三违、防事故(事件)”活动
  电力企业要制定“查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防事故(事件)”活动工作方案,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理念,规范安全生产行为。要强化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结合本企业实际,修订电力安全规程标准,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加大违章行为查处力度,切实提高电力从业人员遵章守规的自觉性。
  7.结语
  总之,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电力工业提供能源服务,而向社会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电力供应也一直是电力企业的根本责任。所以,各个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情况,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效能,促进安全生产,从而切实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监督检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龙卫星.电力施工安全管理[J].贵州电力技术,2008(10).
  [2]王德忠.确保电力施工安全、推行安全设施标准化[J].吉林电力技术,1993,(4).
  [3]庄俊明.共同构筑电力施工安全大环境[J].安全与健康,2006,(8).
  [4]贾磊.浅析电力工程安全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0,(4).
其他文献
提高汽车发动机油燃油经济性的途径主要是适当降低油品黏度和通过润滑减少机件之间的摩擦损耗.文章主要论述了发动机油低黏化趋势及减摩剂技术的发展,并就国内外各种润滑相关
简要阐述车用柴油机油烟炱的生成机理、主要危害及其检测方法,并通过热重法(TGA)与红外光谱法(IR)两种常用的烟炱检测方法分析6个样品,分析数据发现此两种方法在烟炱含量0%~5.2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20世纪以来,西方的哲学、美学、文化理论都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却忽略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下
期刊
少模光纤的模式耦合引起模分复用(MDM)系统传输性能劣化,是造成MDM技术难以在实际中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精确测量少模光纤模式耦合系数和量化分析模式耦合与系统性能
1.盆的选配 用作盆景的盆,要考虑其艺术性。配盆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盆的大小应与所配的最相适应,用盆过大,蓄水过多,会使盆内显得空旷,且易导致植物徒长,影响
润滑油在发动机中起着润滑、密封、清洗、冷却的作用。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API100N、API150N、PAO4、PAO6基础油的比热容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N2流速20mL/min,升温速率8℃
会议
利用折光率在确定液体混合物组成方面的应用及汽车发动机冷却液主要成分的折光率相差较大的物理特性,模拟发动机冷却液生产工艺配制样品,使用阿贝折射仪测定不同样品的折光率
液压阀通常结构紧凑、内部孔道复杂,油液在流动时容易产生涡流.文章以某型车辆液压绞盘系统的液压阀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液压阀和阀体内流体的简化有限元模型,对油液在阀体内的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较广、影响较大.大量英美文学作品涌入我国文化市场,在满足国内读者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语言文化差异上的问题.因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