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性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一例及基因检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儿男,2岁2月龄,因生后毛发异常就诊。患儿生后头皮未见毛发,周身皮肤粗糙,可见米粒大小毛囊性丘疹,肛周可见红斑。生后15 d左右家长发现其畏光。皮肤科检查:全身弥漫分布米粒大小毛囊性丘疹,头发、睫毛、眉毛均未见生长;肛周可见境界清楚红斑,边缘可见脱屑。基因检测发现,患儿X染色体MBTPS2基因存在c.661T>A变异,该变异导致第221号氨基酸由苯丙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即p. Phe221Ile。患儿母亲为相同位点的杂合突变。诊断:毛囊性鱼鳞病、秃发、畏光综合征。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Fe3O4纳米酶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方法改进水热合成法,制备Fe3O4纳米酶。以0.5 g/L Fe3O4纳米酶和0.1% H2O2与菌液共培养,分为纳米酶组、H2O2组、联合组(纳米酶+ H2O2共处理),以未做处理菌液为对照组。4组菌液以沙氏液体培养基培养,每隔2 h检测600 nm处吸光度(A值),观察白念珠菌生长情况。取4组菌液共处理2 h,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白念珠菌形态;涂板后,
目的分析综合性外科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现象(KM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接受外科治疗的18例KMP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者术前12~24 h予单次输注大剂量血小板,血小板< 30 × 109/L者按0.3个治疗量/kg输注,血小板≥ 30 × 109/L者按0
期刊
期刊
随着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的不断更新,其诊断和治疗也逐步发展。婴儿血管瘤预后良好,但治疗时机和方法选择对预后至关重要,β受体阻滞剂是一线药物。而脉管畸形尤其一些发病率较低的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仍是现代医学领域面临的挑战。近年研究显示,脉管畸形致病与相关基因突变相关,这些发现为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阐述常见的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普萘洛尔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多项研究已证实其治疗婴儿血管瘤安全有效,作用机制主要包括:①由周细胞介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后续效应;②阻滞血管瘤来源的内皮细胞和干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从而抑制其增殖,诱导血管瘤来源的内皮细胞凋亡和血管瘤来源的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③抑制内皮祖细胞的募集;④降低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水平。
目的探讨沉默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3A(ATAD3A)对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9年8-12月在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收集经病理确诊的3例黑素瘤患者的黑素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ATAD3A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分别采用沉默ATAD3A慢病毒和空载慢病毒感染黑素瘤A375细胞系,构建沉默ATAD3A(shATAD3A)实验组和空载对照(shCtrl)组
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口服普萘洛尔和外用噻吗洛尔/卡替洛尔滴眼液。β受体阻滞剂药物选择及给药方式主要根据患儿年龄、瘤体部位、分型、分类及大小等因素综合决定。本共识对口服普萘洛尔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起始时间及剂量、疗程与停药指征、用药期间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和特殊人群治疗剂量、疗程以及外用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应用具体方法等进行总结,希望为皮肤科及相关专业医生
期刊
目的探讨circ-PTPN22的翻译能力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2019年5月10日至2019年9月30日分别于西南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和体检中心收集6例SLE女性患者和9例健康女性对照全血样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其中3例SLE和3例健康对照PBMC采用磁珠分选为T、B、NK细胞。通过circRNADb网站预测出circ-PTPN22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