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nu_l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相继闪亮登场,层出不穷。使本来冷冷清清的语文课堂变得热热闹闹。如果我们能够领会新课改的意图,将其精髓贯彻到教学的每一寸土地,我们必将收获语文教育的灿烂的春花,累累的果实。可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地去学习研究课改的精神,断章取义,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追求气氛的热烈而忽视了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语文课堂存在许多误区。
  首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过程。因此,没有人再“满堂灌”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整个课堂充满了问答,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的答。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很多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导学生深层的思考,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思维和情感体验。
  其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把它当作法宝,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结束后,开始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学生代表总结发言。表面上讨论的很激烈,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只是流于形式。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种盲目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实际上是曲解了新课标,只能将学生推到放任自流的境地。
  再次,多媒体运用泛滥、低效
  新课标提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生机和活力,它丰富了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但是不能把它当作神丹妙药,滥用多媒体。例如一些优美生动的散文,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发挥想象,体会美景。如果借用多媒体,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反而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其实,掀起课程改革的盖头来,我们发现传统语文教学和新课程标准并不冲突,只要细细品味就会知道他们有很多共同点。
  第一、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在很多作家的文中都有对传统语文课的描述,如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从中可以发现,老师在课堂上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注重对知识的感悟。新课标对七至九年级的阅读的要求有几条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第二、加强多媒体的整合与利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多媒体,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是徒劳的,所以设计多媒体时,应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增加学习的实效性。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可以将多媒体与学生实际整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语文知识,使教学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第三、拓展阅读教学的生活化空间
  阅读教学的最大的空间无疑在生活。打破阅读教学的时空界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是整合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之一。当下的阅读活动“只读圣贤书”,只有拥有时代的源头活水,阅读教学才会有生气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走进生活的天地,整合性阅读才有可能,才会拥有丰富的资源,现代的手段和源源不断的新信息、新经验、新方法。
  拓展阅读空间,走进生活,实现了课内外的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整合。教学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整合。阅读课文,阅读文学,就是读人,读社会。走进生活,社区的图书馆,街道的新风尚,村落的新气象……都成为一种资源,都成为一种阅读的素材,感受其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变革。这样的大视野整合,不仅仅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更可以历练生活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在这样的有意整合和空间拓展中,丰富人生,涤荡心灵,实现由“知”到“识”的飞跃。
其他文献
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第484页,对王维《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这样解析的:“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教参还解释:“颔联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  很显然,教参在这里对“归雁”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那么,“归雁”是何时,作者写这首诗
期刊
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并确定探究专题,通过调查探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探究态度和探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变换课型,如讨论、浏览与精读、品味比较、实践活动……无论何种形式,教师都必须要“始扶后放”,传授给他们相应的方法技能,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
期刊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步骤:自学感知——研讨探究——反思拓展  1、自学感知:  我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使者,要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  (1)明确目标  在第一个环节“自学感知”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
期刊
刚拿起《彼岸的教育》,封面的两排小字就吸引了我:“能否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智慧相遇,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走进书间,新颖的标题一一涌来。“什么使教学熠熠生辉?创意!创意!” “专业化发展——教师一生的课题”……这些大胆而又有特色的题目如一双双热情的小手召唤着我投入字里行间。畅游于新颖的案例,别致的创意中,我惊喜连连,乐不思蜀。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下面我谈谈我看
期刊
任何一个班集体中都有“学困生”,他们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要想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学困生”的转化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转化“学困生”,态度是关键  其实后进生同样具有进步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只是他们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了成绩差。而由于成绩差,他们比其他学生面对的指责和打击更多,久而久之学习
期刊
教学设想:  通过细节描写内容的讲解、感受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作文改变过去那种像一潭死水的局面。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3、通过学习细节描写,学生能写出具体生动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  1、讲解细节描写的有关知识。  2、用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事例,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  3、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在写作中如何运
期刊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广大中学教师观念转变了,视野拓展了,危机感和使命感加强了,同时创造力也被极大地挖掘出来了。语文教学界一改过去那种单一、死板、低效的状况,出现了旌旗招展、千帆竞发的可喜局面。不少语文老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把无限广阔、生动无比和不断发展的活的语文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如何有效利用艺术和文学之间的交叉渗透来激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一直以来需要探究的课题。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强。如今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逐渐意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型的创新人才。也正是要符合社会实际的需求,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学校的教育观念,逐渐关注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的加强。而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自然会影响到学校整体创新力的提升。创新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点,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现就语文教育中创新的地位、现状及实施情况等进行阐述。  一
期刊
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如何帮助后进生在素质教育中树立信心,重新振作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发挥周记作用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后进生在家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我在开学的第一、第二周就布置了《这就是我》及《我的家庭》二篇周记,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生活态度、爱好特长、成长经历、人际交往、优点缺点……从而充分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后进
期刊
冰心的《谈生命》是一篇美文。  她美在意境。  作者表达的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生命是运动的,不运动就谈不上生命;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平静的、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交织着成功与失败、欢喜与悲哀、痛苦与欢乐,这种交织的状态构成了生命真实与美丽的情态;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生命,对待生命的每种状态。表达这种对生命的认识,文章依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是具有深刻意蕴的形象。作者用两个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