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意大利米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找涛子,涛子是我大学室友,背阔胸宽,不英俊但威武,逍遥自得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像丁俊晖一样驰骋台球界。我跟他深厚的友谊就是从学校门口一张破旧的台球台开始的。要不是涛子从大三起在左耳戴的一颗银色耳钉让我们几个室友吐槽了很久,我想与他的大学友谊几乎是完美的。就是这么一个豪放不羁的哥们,没想到毕业之后这伙计竟然随家人去意大利米兰,当了一名安逸的中餐厨子;更没想到的是十年没见,涛子见我第一件事竟然不是请我到他的餐馆搓一顿,而是带我去米兰大教堂。
我当然知道米兰大教堂,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着“米兰的象征”的美誉,我的旅行自然不会错过它,但作为在欧洲长途旅行、很久没有碰过中餐的我而言,一顿软嫩滑爽的地道淮扬菜已经让我垂涎三尺、期待多时。在这个节骨眼上,涛子跟我说:“走,咱们去米兰大教堂吧。”若是在十年前,我定会摸着他的银色耳钉要求即刻下馆子去,可是眼前这位胖子的左耳上的耳钉不见了,我无处下手,只得依他。
去米兰大教堂的选择其实也不赖。我曾来到意大利两次,都错过了米兰,但米兰大教堂俊美的轮廓一直勾着我模糊而飘忽的念想。在地铁上,我问涛子为什么不戴耳钉了。问之前我心中倒是有几个答案,也许是因为“时尚之都”提升了他的穿戴审美,也许是那个嚷着要涛子戴耳钉的女朋友在他去米兰之后选择了分手的缘故。
涛子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自从他成为天主教徒。
我有点愣住,涛子成天主教徒了?他一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啊!难道是分手的打击?我跟涛子的友谊固然是铁,但十年未见,有些话也不知道从何问起。涛子似乎看出我片刻并不明显的神思恍惚,笑着说来米兰后除了工作便百无聊赖,为了结识中国妹子所以周末经常去参加华人天主教徒的聚会,—来二去没忽悠到妹子,却被忽悠成了一名天主教徒。
在涛子看来,米兰大教堂是最美丽的建筑。知道我是建筑迷,又在为《远方的家》写“博物馆奇妙记”,所以迫不及待地带我去米兰大教堂和教堂博物馆。
在欧美国家,教堂随处可见,博物馆也是司空见惯,它们就像兰州拉面一样密集分布在一线都市到五线乡村。然而教堂博物馆却是稀有的,走了欧美五十多个国家,像米兰大教堂博物馆藏品也许不是最多最珍贵,但像这种以单体教堂本身为主题的博物馆实在稀罕。
以除了米兰大教堂之外的世界五大教堂为例。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哪个教堂最有资格建立一座博物馆,毋庸置疑,就是圣彼得大教堂。作为世界第一大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长达数世纪的建造过程中,世界级艺术家比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蒙克、贝尼尼都为之贡献了自己的作品,其中“巴洛克艺术之父”贝尼尼的青铜华盖以及“圣彼得宝座”、“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创作的不朽大理石雕塑《圣殇》,放置于任何博物馆都是镇馆之宝级别的伟大艺术作品。身处教堂之中,明显会感到这三件华丽的雕刻杰作,与教堂拥有的其它近百件艺术瑰宝,已经与圣彼得大教堂融为一体,彼此依存,共同构建成为罗马城上的皇冠,自然不宜另建博物馆进行展出。另一部分历史留存的宝物,教堂内部开辟了一处空间用作珍宝馆,用于存放圣徒遗物和豪华器皿,藏品有限。
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它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直至圣彼得大教堂完工后取代了它的位置。与后者一样,塞维利亚大教堂曾经也有一处不对外开放的圣器室,这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更像是收藏着艺术珍宝的礼拜堂,迄今六百年的历史使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家底还算厚,藏有帷幔法衣、赞美诗集、经书架以及戈雅、莫拉莱斯等著名绘画大师的作品,但是并不独立于教堂而存在。
至于世界第四大教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包括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构成的教堂建筑群,本身是非常伟大的建筑作品,闪耀着文艺复兴的时代光芒,是我最为之倾心的教堂之一。大教堂内部有座博物馆,最著名的展品是洗礼堂的铜门“天堂之门”,至于其它珍宝,实在数的过来。对于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似乎并不是它所在意的,那些文艺复兴的独创精神和传奇故事已经足以傲视众教堂。
世界第五大教堂来自于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也许是三度被摧毁的坎坷历史,造成了教堂所拥有的宝物不及前面四座,所以也失去了创建教堂博物馆的兴致。圣保罗教堂的精力更多用在它那欧洲最大的地下室,里面有王宫贵族的坟墓和纪念碑,包括海军上将纳尔逊和击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的墓室。
世界最大的几个教堂尚且如此,至于其它教堂,无论历史收藏,还是声望财力,都无法维系一个教堂专属博物馆的运行。因为在米兰参观米兰大教堂的教堂博物馆是件相当难得的体验。
米兰大教堂位于大教堂广场的中心位置,在它旁边是世界最知名的购物街之一,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因此这一带聚集了米兰大多数人。用涛子的话来说,在米兰如果某个人不在家,那么这家伙百分之九十九在大教堂廣场。反正留了百分之一的余地,因此也没办法去应征涛子的话,但是从广场周边比肩继踵、川流不息的人群看来,这话也没什么瑕疵。
对于米兰这座“时尚之都”,它的标志性建筑若不绚丽璀璨,城市名片也会大打折扣。幸得米兰大教堂是一个合格的颜值担当,典型的哥特式装饰风格美轮美奂,而白色大理石外观给人以雕栏玉砌之感,这两种本来并不搭的元素竟然碰撞出玲珑又不失庄重的气质。
由涛子带我参观米兰大教堂在合适不过,这位半路出家的天主教徒曾经在一年之内来过三十多次米兰大教堂。以至于我怀疑他是不是因为要去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代购奢侈品,而碰巧路过教堂,可是他对教堂的如数家珍,让我相信,米兰大教堂本身就是一座相当有料的博物馆。
通常来说,稍有影响的大教堂都会有一个镇堂的圣物。最好辨别的是看名字,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号称有圣彼得的遗体,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表示有圣马可的遗体,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自然就是有圣地亚哥的遗体了;名字不是以耶稣十二门徒作为命名的也是各有法宝,比如普拉托教堂的圣母腰带,都灵主教座堂的耶稣裹尸布……作为唯物主义者,上述的圣物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回事。不过既然意大利从南到北的教堂都号称有那么件神乎其神的“镇堂之宝”,那么米兰大教堂的圣物听起来也没那么不可思议了,因为它是一根钉子。 根据圣经,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是被三根钉子钉穿了双手双脚。而米兰大教堂便拥有其中一根钉子,这根有着传奇色彩的钉子被奉为圣钉,藏于教堂屋顶之中。
一根不起眼的钉子,因为这样一个让人无法抗拒的传说,而成为圣物。关于它的传说不仅于此,据说在15世纪时,全能天才达芬奇在米兰为统治家族斯福尔扎工作,由于每次取钉子都格外麻烦,所以发明了升降机。不知道真假,也就姑且相信吧。反正每年教堂会将它取下来供信徒膜拜三天。
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中国的寺庙也是这番做派。我曾经在泰州凤城河景区工作,景区内有座历史上的皇家寺庙名为南山寺,七年前斯里兰卡寺庙赠送一颗佛指舍利给南山寺,作为镇寺之宝。从此每逢佛教重要节日,都要拿出来供泰州信徒瞻仰一番。
走在米兰大教堂中,有一件苦行僧式的雕塑让人印象极为深刻,乍一眼看来面颊消瘦、面带苦相,身体瘦到肋骨都凸显出来。细细看来此人實则精壮,肌肉、血管纤豪毕现,异常坚毅的目光看着远方。对于这样披着长袍的光头造型,若不是因为手拿《圣经》,也许作为石雕放置在寺庙之中更符合常人的想象。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如果没有专家解读和背景知识,很难了解哪怕一二。我站在雕塑前片刻,想要解读一些艺术家的构思,却千头万绪,最终还得听涛子娓娓遒来。
原来这位造型奇特的人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叫圣巴多罗买。他的经历比较奇特,在耶稣升天后,他到处传教,当他走到亚美尼亚时,被活生生地剥去了皮肤,所以批在他肩上的并不是长袍,而是他的人皮。
在这里就涉及欧洲教堂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耶稣的十二门徒生命历经坎坷,所以圣徒的雕像一般都会手持自己死之前的刑器,比如圣保罗手持宝剑由于他死于被剑砍头,圣彼得背着十字架则是因为他被倒钉在十字架上而死……教堂由此让一代一代的信徒铭记,圣徒们为殉道而死。
涛子语速缓慢,表情生动,在某一刻甚至会闪过一丝神伤。
博物馆里看教堂秘密
参观完米兰大教堂,我和涛子便来到不远处的大教堂博物馆。它所处的位置也是格外精贵,位于米兰王宫的一楼,足以见得对其重视程度。大教堂博物馆把米兰大教堂五百多年的历史,分成了21个展厅来介绍,主要展示了伦巴第派哥特式雕刻、法兰西派哥特式雕刻,还有大教堂的设计图、模型以及彩色玻璃等等。
“米兰大教堂的宝贝都藏在教堂里面了,这博物馆里恐怕多是被打入冷宫的藏品吧?”我调侃道。涛子倒是一本正经的否定我的意见,多年不见,这家伙已经失去了大学时期的幽默感。
虽然米兰大教堂博物馆的展品主题比较单一,但是依托于历史底蕴深厚,大师云集,展出的物品还是相当丰富。你可能要问,区区一个教堂而已,能有多少藏品,可以支撑起一个体量不小的博物馆,这不得不提到的米兰大教堂悠久的修建历史。
在近代教堂的建造史上,巴塞罗那赫赫有名的圣家族大教堂是个奇葩,一方面由于天才建筑师高迪设计制作,惊为天人;另一方面它是个知名烂尾工程,从1882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已经有了135年的历史,而且尚未完工。好在在几代人的期盼之中,官方终于宣布将在2026年竣工。
不过这点时间对于米兰大教堂来说就是大巫见小巫了,米兰大教堂的建堂伟业前前后后持续了近600年,从14世纪末开工,到1965年第五扇铜门装上,已经经历了圣家族大教堂建造时间的近四倍。如果这个时间还很抽象,那么你可以想象,从明代朱元璋时期建到文化大革命。作为米兰最重要的建筑和宗教中心,米兰大教堂的历程就是米兰的城史,藏品自然丰富。
教堂博物馆以雕塑收藏为主。要知道,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个,3000余座在教堂外部,其中2245个属于外侧雕刻,雕像干姿百态,以宗教题材为主;除此之外,米兰大教堂标志性地耸立着135个尖塔,每个尖塔之上都有精致的圣人、圣女雕像。难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把米兰大教堂称之为“大理石的诗”,如此美妙。
大教堂博物馆里藏有每个时期的雕塑作品,数量过干,有些是知名雕塑家的心血之作,有些来自曾经米兰大教堂的原作,有些则是同一题材不同版本的雕塑。比如在表现一个神话人物挣脱于对手的故事,同一人物的刻画有愤怒、悲伤、绝望三种不同版本,每个雕塑单独看来都是一件一流的艺术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能够想象,雕塑艺术家们为了呈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往往同一题材需要雕刻多次才能找到最满意的感觉。而这样的雕塑并非信手拈来,大教堂博物馆的藏品证明了每一件雕塑都有对应的油画作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不出意外,米兰大教堂历史上曾经诞生过数万个雕塑以及相应的油画,它们仿佛是在描绘人间百态、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浮世绘,记载了宗教文化的变迁。可以说,米兰大教堂就是雕刻艺术家们终其一生,用一刀一斧凿出了一部“雕刻艺术简史”。
教堂博物馆中还藏有十字架、巨幅绘画和华丽的金银饰,而我印象最深莫过于彩色玻璃。米兰大教堂内的采光完全依托于教堂两边的侧窗,上面嵌着彩色玻璃。涛子告诉我,米兰大教堂里有26扇巨大精美的玻璃窗,这阳光穿过玻璃洒在教堂中,显得魔幻而神秘,当时就是看到这幅场景,涛子决定受洗成为一名天主教徒。数百年的历史让教堂博物馆里收藏了不同时代的彩色玻璃,毫无疑问,这些彩色玻璃上的主题都是以耶稣故事为主。最早的玻璃制造于500年以前,至今依然光彩夺目。
“你来米兰前不是去了威尼斯吗,在那买了玻璃制品没?很出名的。”涛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彩色玻璃,头也不抬地问我。
“没买,因为第一次去威尼斯的时候买了,就在玻璃岛上。”我以为涛子要送我一份玻璃制品礼物。
“威尼斯玻璃业的繁荣,就跟米兰大教堂这样的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的盛行相关。”
“哦……原来是这样。”我难得被涛子一句话醍醐灌顶。我知道威尼斯制造的玻璃举世闻名,也明白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色之一,但从来没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这番道理对于一位建筑爱好者而言并不难理解。哥特风盛行之前西方建筑的主流是罗马式,这是一种砖砌结构,墙体修得厚重敦实,但是窗户就小得可怜了,所以壁画成为此时教堂最重要的视觉表现形式。随着哥特风将承重结构变成框架,加上一些巧妙的力学建筑设计,解决了承重问题。由于建筑形式的变化释放了大量的墙体面积,嵌入玻璃窗,进而通过彩绘进行宗教艺术的表现。意大利刮起的这股哥特风自然推动了玻璃制造业发展,而威尼斯搭上了这股东风。就这么简单逻辑,我此前竟然没意识到,想不到还是在米兰大教堂博物馆受到一位厨子的启发才联系起来。
在米兰大教堂博物馆的参观一直到关门,时值初春,走出博物馆大门已是黄昏。因为涛子的细心讲解,让我觉得从未如此深入地了解一座教堂。涛子见我面带感激之意,顺势问我是否有意愿成为一名天主教徒。“有缘再说。”我摆摆手,迫不及待地招呼涛子,“走,去你馆子吃大餐去!”
我当然知道米兰大教堂,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着“米兰的象征”的美誉,我的旅行自然不会错过它,但作为在欧洲长途旅行、很久没有碰过中餐的我而言,一顿软嫩滑爽的地道淮扬菜已经让我垂涎三尺、期待多时。在这个节骨眼上,涛子跟我说:“走,咱们去米兰大教堂吧。”若是在十年前,我定会摸着他的银色耳钉要求即刻下馆子去,可是眼前这位胖子的左耳上的耳钉不见了,我无处下手,只得依他。
去米兰大教堂的选择其实也不赖。我曾来到意大利两次,都错过了米兰,但米兰大教堂俊美的轮廓一直勾着我模糊而飘忽的念想。在地铁上,我问涛子为什么不戴耳钉了。问之前我心中倒是有几个答案,也许是因为“时尚之都”提升了他的穿戴审美,也许是那个嚷着要涛子戴耳钉的女朋友在他去米兰之后选择了分手的缘故。
涛子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自从他成为天主教徒。
我有点愣住,涛子成天主教徒了?他一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啊!难道是分手的打击?我跟涛子的友谊固然是铁,但十年未见,有些话也不知道从何问起。涛子似乎看出我片刻并不明显的神思恍惚,笑着说来米兰后除了工作便百无聊赖,为了结识中国妹子所以周末经常去参加华人天主教徒的聚会,—来二去没忽悠到妹子,却被忽悠成了一名天主教徒。
在涛子看来,米兰大教堂是最美丽的建筑。知道我是建筑迷,又在为《远方的家》写“博物馆奇妙记”,所以迫不及待地带我去米兰大教堂和教堂博物馆。
在欧美国家,教堂随处可见,博物馆也是司空见惯,它们就像兰州拉面一样密集分布在一线都市到五线乡村。然而教堂博物馆却是稀有的,走了欧美五十多个国家,像米兰大教堂博物馆藏品也许不是最多最珍贵,但像这种以单体教堂本身为主题的博物馆实在稀罕。
以除了米兰大教堂之外的世界五大教堂为例。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哪个教堂最有资格建立一座博物馆,毋庸置疑,就是圣彼得大教堂。作为世界第一大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长达数世纪的建造过程中,世界级艺术家比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蒙克、贝尼尼都为之贡献了自己的作品,其中“巴洛克艺术之父”贝尼尼的青铜华盖以及“圣彼得宝座”、“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创作的不朽大理石雕塑《圣殇》,放置于任何博物馆都是镇馆之宝级别的伟大艺术作品。身处教堂之中,明显会感到这三件华丽的雕刻杰作,与教堂拥有的其它近百件艺术瑰宝,已经与圣彼得大教堂融为一体,彼此依存,共同构建成为罗马城上的皇冠,自然不宜另建博物馆进行展出。另一部分历史留存的宝物,教堂内部开辟了一处空间用作珍宝馆,用于存放圣徒遗物和豪华器皿,藏品有限。
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它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直至圣彼得大教堂完工后取代了它的位置。与后者一样,塞维利亚大教堂曾经也有一处不对外开放的圣器室,这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更像是收藏着艺术珍宝的礼拜堂,迄今六百年的历史使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家底还算厚,藏有帷幔法衣、赞美诗集、经书架以及戈雅、莫拉莱斯等著名绘画大师的作品,但是并不独立于教堂而存在。
至于世界第四大教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包括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构成的教堂建筑群,本身是非常伟大的建筑作品,闪耀着文艺复兴的时代光芒,是我最为之倾心的教堂之一。大教堂内部有座博物馆,最著名的展品是洗礼堂的铜门“天堂之门”,至于其它珍宝,实在数的过来。对于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似乎并不是它所在意的,那些文艺复兴的独创精神和传奇故事已经足以傲视众教堂。
世界第五大教堂来自于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也许是三度被摧毁的坎坷历史,造成了教堂所拥有的宝物不及前面四座,所以也失去了创建教堂博物馆的兴致。圣保罗教堂的精力更多用在它那欧洲最大的地下室,里面有王宫贵族的坟墓和纪念碑,包括海军上将纳尔逊和击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的墓室。
世界最大的几个教堂尚且如此,至于其它教堂,无论历史收藏,还是声望财力,都无法维系一个教堂专属博物馆的运行。因为在米兰参观米兰大教堂的教堂博物馆是件相当难得的体验。
米兰大教堂位于大教堂广场的中心位置,在它旁边是世界最知名的购物街之一,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因此这一带聚集了米兰大多数人。用涛子的话来说,在米兰如果某个人不在家,那么这家伙百分之九十九在大教堂廣场。反正留了百分之一的余地,因此也没办法去应征涛子的话,但是从广场周边比肩继踵、川流不息的人群看来,这话也没什么瑕疵。
对于米兰这座“时尚之都”,它的标志性建筑若不绚丽璀璨,城市名片也会大打折扣。幸得米兰大教堂是一个合格的颜值担当,典型的哥特式装饰风格美轮美奂,而白色大理石外观给人以雕栏玉砌之感,这两种本来并不搭的元素竟然碰撞出玲珑又不失庄重的气质。
由涛子带我参观米兰大教堂在合适不过,这位半路出家的天主教徒曾经在一年之内来过三十多次米兰大教堂。以至于我怀疑他是不是因为要去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代购奢侈品,而碰巧路过教堂,可是他对教堂的如数家珍,让我相信,米兰大教堂本身就是一座相当有料的博物馆。
通常来说,稍有影响的大教堂都会有一个镇堂的圣物。最好辨别的是看名字,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号称有圣彼得的遗体,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表示有圣马可的遗体,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自然就是有圣地亚哥的遗体了;名字不是以耶稣十二门徒作为命名的也是各有法宝,比如普拉托教堂的圣母腰带,都灵主教座堂的耶稣裹尸布……作为唯物主义者,上述的圣物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回事。不过既然意大利从南到北的教堂都号称有那么件神乎其神的“镇堂之宝”,那么米兰大教堂的圣物听起来也没那么不可思议了,因为它是一根钉子。 根据圣经,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是被三根钉子钉穿了双手双脚。而米兰大教堂便拥有其中一根钉子,这根有着传奇色彩的钉子被奉为圣钉,藏于教堂屋顶之中。
一根不起眼的钉子,因为这样一个让人无法抗拒的传说,而成为圣物。关于它的传说不仅于此,据说在15世纪时,全能天才达芬奇在米兰为统治家族斯福尔扎工作,由于每次取钉子都格外麻烦,所以发明了升降机。不知道真假,也就姑且相信吧。反正每年教堂会将它取下来供信徒膜拜三天。
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中国的寺庙也是这番做派。我曾经在泰州凤城河景区工作,景区内有座历史上的皇家寺庙名为南山寺,七年前斯里兰卡寺庙赠送一颗佛指舍利给南山寺,作为镇寺之宝。从此每逢佛教重要节日,都要拿出来供泰州信徒瞻仰一番。
走在米兰大教堂中,有一件苦行僧式的雕塑让人印象极为深刻,乍一眼看来面颊消瘦、面带苦相,身体瘦到肋骨都凸显出来。细细看来此人實则精壮,肌肉、血管纤豪毕现,异常坚毅的目光看着远方。对于这样披着长袍的光头造型,若不是因为手拿《圣经》,也许作为石雕放置在寺庙之中更符合常人的想象。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如果没有专家解读和背景知识,很难了解哪怕一二。我站在雕塑前片刻,想要解读一些艺术家的构思,却千头万绪,最终还得听涛子娓娓遒来。
原来这位造型奇特的人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叫圣巴多罗买。他的经历比较奇特,在耶稣升天后,他到处传教,当他走到亚美尼亚时,被活生生地剥去了皮肤,所以批在他肩上的并不是长袍,而是他的人皮。
在这里就涉及欧洲教堂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耶稣的十二门徒生命历经坎坷,所以圣徒的雕像一般都会手持自己死之前的刑器,比如圣保罗手持宝剑由于他死于被剑砍头,圣彼得背着十字架则是因为他被倒钉在十字架上而死……教堂由此让一代一代的信徒铭记,圣徒们为殉道而死。
涛子语速缓慢,表情生动,在某一刻甚至会闪过一丝神伤。
博物馆里看教堂秘密
参观完米兰大教堂,我和涛子便来到不远处的大教堂博物馆。它所处的位置也是格外精贵,位于米兰王宫的一楼,足以见得对其重视程度。大教堂博物馆把米兰大教堂五百多年的历史,分成了21个展厅来介绍,主要展示了伦巴第派哥特式雕刻、法兰西派哥特式雕刻,还有大教堂的设计图、模型以及彩色玻璃等等。
“米兰大教堂的宝贝都藏在教堂里面了,这博物馆里恐怕多是被打入冷宫的藏品吧?”我调侃道。涛子倒是一本正经的否定我的意见,多年不见,这家伙已经失去了大学时期的幽默感。
虽然米兰大教堂博物馆的展品主题比较单一,但是依托于历史底蕴深厚,大师云集,展出的物品还是相当丰富。你可能要问,区区一个教堂而已,能有多少藏品,可以支撑起一个体量不小的博物馆,这不得不提到的米兰大教堂悠久的修建历史。
在近代教堂的建造史上,巴塞罗那赫赫有名的圣家族大教堂是个奇葩,一方面由于天才建筑师高迪设计制作,惊为天人;另一方面它是个知名烂尾工程,从1882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已经有了135年的历史,而且尚未完工。好在在几代人的期盼之中,官方终于宣布将在2026年竣工。
不过这点时间对于米兰大教堂来说就是大巫见小巫了,米兰大教堂的建堂伟业前前后后持续了近600年,从14世纪末开工,到1965年第五扇铜门装上,已经经历了圣家族大教堂建造时间的近四倍。如果这个时间还很抽象,那么你可以想象,从明代朱元璋时期建到文化大革命。作为米兰最重要的建筑和宗教中心,米兰大教堂的历程就是米兰的城史,藏品自然丰富。
教堂博物馆以雕塑收藏为主。要知道,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个,3000余座在教堂外部,其中2245个属于外侧雕刻,雕像干姿百态,以宗教题材为主;除此之外,米兰大教堂标志性地耸立着135个尖塔,每个尖塔之上都有精致的圣人、圣女雕像。难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把米兰大教堂称之为“大理石的诗”,如此美妙。
大教堂博物馆里藏有每个时期的雕塑作品,数量过干,有些是知名雕塑家的心血之作,有些来自曾经米兰大教堂的原作,有些则是同一题材不同版本的雕塑。比如在表现一个神话人物挣脱于对手的故事,同一人物的刻画有愤怒、悲伤、绝望三种不同版本,每个雕塑单独看来都是一件一流的艺术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能够想象,雕塑艺术家们为了呈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往往同一题材需要雕刻多次才能找到最满意的感觉。而这样的雕塑并非信手拈来,大教堂博物馆的藏品证明了每一件雕塑都有对应的油画作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不出意外,米兰大教堂历史上曾经诞生过数万个雕塑以及相应的油画,它们仿佛是在描绘人间百态、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浮世绘,记载了宗教文化的变迁。可以说,米兰大教堂就是雕刻艺术家们终其一生,用一刀一斧凿出了一部“雕刻艺术简史”。
教堂博物馆中还藏有十字架、巨幅绘画和华丽的金银饰,而我印象最深莫过于彩色玻璃。米兰大教堂内的采光完全依托于教堂两边的侧窗,上面嵌着彩色玻璃。涛子告诉我,米兰大教堂里有26扇巨大精美的玻璃窗,这阳光穿过玻璃洒在教堂中,显得魔幻而神秘,当时就是看到这幅场景,涛子决定受洗成为一名天主教徒。数百年的历史让教堂博物馆里收藏了不同时代的彩色玻璃,毫无疑问,这些彩色玻璃上的主题都是以耶稣故事为主。最早的玻璃制造于500年以前,至今依然光彩夺目。
“你来米兰前不是去了威尼斯吗,在那买了玻璃制品没?很出名的。”涛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彩色玻璃,头也不抬地问我。
“没买,因为第一次去威尼斯的时候买了,就在玻璃岛上。”我以为涛子要送我一份玻璃制品礼物。
“威尼斯玻璃业的繁荣,就跟米兰大教堂这样的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的盛行相关。”
“哦……原来是这样。”我难得被涛子一句话醍醐灌顶。我知道威尼斯制造的玻璃举世闻名,也明白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色之一,但从来没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这番道理对于一位建筑爱好者而言并不难理解。哥特风盛行之前西方建筑的主流是罗马式,这是一种砖砌结构,墙体修得厚重敦实,但是窗户就小得可怜了,所以壁画成为此时教堂最重要的视觉表现形式。随着哥特风将承重结构变成框架,加上一些巧妙的力学建筑设计,解决了承重问题。由于建筑形式的变化释放了大量的墙体面积,嵌入玻璃窗,进而通过彩绘进行宗教艺术的表现。意大利刮起的这股哥特风自然推动了玻璃制造业发展,而威尼斯搭上了这股东风。就这么简单逻辑,我此前竟然没意识到,想不到还是在米兰大教堂博物馆受到一位厨子的启发才联系起来。
在米兰大教堂博物馆的参观一直到关门,时值初春,走出博物馆大门已是黄昏。因为涛子的细心讲解,让我觉得从未如此深入地了解一座教堂。涛子见我面带感激之意,顺势问我是否有意愿成为一名天主教徒。“有缘再说。”我摆摆手,迫不及待地招呼涛子,“走,去你馆子吃大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