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的湮灭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mi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当代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破碎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多年推销经历的推销员,他一直被美国的商业文化熏染,总是幻想凭着自己的推销能力功成名就。但现实并非如此,面对年老被辞,儿子不成器,自己的愿望没达到的悲惨局面,他自杀了。这本书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威利 ;“美国梦”
  【作者单位】胡荣,南昌航空大学,南昌理工学院;徐翰,南昌航空大学。
  【基金项目】2011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于1949年写的揭露“美国梦”的一本书,该书使米勒成为一代大师,获得无数奖项,被称为20世纪话剧的里程碑。主人公威利有30余年的推销经历,他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直到临死都对自身毁灭的原因浑然不知。《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
  一、威利的“美国梦”
  “美国梦”这个名词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国梦”指的是1776年《独立宣言》上提到的“自由、平等、民主”。狭义的“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每个人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凭借自己的智慧、胆量和勇气,就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成功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社会阶级、他人援助没多大关系。这种人生信念与美国的经济自由、政府鼓励人们自由发展有关,这也使得很多人将美国当作淘金圣地。
  《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是一个年过六十的推销员,他和当时所有的美国人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产阶级。威利的生活很快就达到 “美国梦”的标准,房子贷款很快要还清了,也拥有了自己的汽车。但他的生活并不如意,因为家中的电器设备需要花钱修理,每天的支出都超出预算,他只能不停地奔波推销。
  更窝心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一直都没有固定的职业。大儿子比夫喜欢田园生活,在牧场养牛,威利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小儿子倒是对生活充满信心,但一心扑在找女朋友方面。所以尽管威利对推销员的工作已经力不从心,却不能放弃。身心俱疲的威利变得精神恍惚,面对失败的人生,他在恍惚中开车身亡,用自己的死亡为家人赢来了一笔保险金。威利希望这笔保险金能帮助比夫解决投资困难,帮他实现“美国梦”。《推销员之死》通过威利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对比,揭示了威利“美国梦”的破灭过程。
  二、威利扭曲的“美国梦”
  威利一直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实现梦想。一方面,他坚信自己具有成功的潜质——极好的人缘。另一方面,他认为冒险是成功的前提,只要具备冒险精神,就能成为富翁。这方面的意识主要源于威利的哥哥,威利的哥哥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人,他17岁就独自走进原始森林,在那里发现了钻石矿,成为富翁。威利不愿意和哥哥一起去经营矿业,而是将哥哥的探险精神用在城市里。威利将“美国梦”的实现寄托在敢于冒险、好人缘这两方面,他自己朝着这两个方向奋斗,也将这种思想当作人生目标来教育孩子。
  生活中,威利一味地将主观愿望当作现实,他将这种疯狂的想法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因为喜欢儿子,就主观地认为儿子就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比夫喜欢打橄榄球,他就认为比夫将来一定会成为球星,一直将他当作球星来培养。伯纳德那句“数学不及格不能毕业”,在书中出现多次,成为一大悬念。但威利却主观认为,会有三所大学争着给比夫奖学金,怎么可能不毕业?不能上大学?因此,当威利第一次听到伯纳德说这句话时,他就果断要求伯纳德给比夫提供答案。这样的教育方式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暑假中,比夫找到威利,说自己的数学不及格,如果不补习就不能毕业。但威利却搬出了他的好人缘理论,说自己出面找一下数学老师,比夫肯定能毕业。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断送了比夫的前程,比夫没有成为橄榄球明星,也没有上大学,倒落下了偷窃的坏习惯。更可悲的是,直到比夫34岁,威利还不知道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威利还是一个矛盾的人。威利的妻子琳达温柔贤惠,威利常常将“你是我的主心骨”挂在嘴上来赞美妻子,但实际他一点不尊重琳达。琳达看他心情不好,换着花样给他制作美国奶酪,他却粗暴地责怪不该这样;为了节省生活开支,琳达的丝袜补了再穿,但威利却背着妻子在外面养着别的女人,还送给她成打的丝袜。
  可见,威利的“美国梦”是扭曲的,其破碎的一个方面在于他将幻想当作现实,曲解冒险精神,过分强调人缘。
  三、威利失败的家庭教育
  直接导致威利“美国梦”破碎的另一个方面是儿子不成器,这给他的打击是致命的,也是促使他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
  威利性格中具有矛盾性,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成功,这种努力包括善结人缘,勤勤恳恳,诚实做人。但在实际生活中,他又认为人应该要有创新,具有开拓冒险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对于比夫的一些不良习惯,他一直不去正确引导。在发现比夫第一次将学校更衣室里的橄榄球“借来”之后,他让比夫赶紧还回去,后来发现比夫不高兴,他马上改变态度,认为“他总得拿一只比赛规定用的球练练”“教练大概会祝贺你有主动精神吧!”就这样,他将一件错误的事加以粉饰,无形中鼓励了比夫的“偷”。因为没有及时引导比夫改正错误,最终导致比夫品尝到恶果——每次找到新工作,都因为偷窃而被解雇。走投无路之下,比夫只有向好友奥利弗求助,但偷窃恶习让他盯上了奥利弗的金笔,最终计划成为泡影。
  在威利看来,好人缘是成功的基础,他过分强调人缘,忽视能力。邻居的孩子伯纳德爱学习,成绩好,常常将比夫在学校的情况反映给威利。但威利不仅不爱听,还十分讨厌伯纳德,认为伯纳德只会死读书,没有人缘。对于好人缘的误解还出现在威利的回忆片段中,比夫将来家里玩耍的小伙伴当作义务工,指使小伙伴干活。威利见了,并没有阻止比夫的行为,还窃笑不已,认为这是儿子有能力、有人缘。在威利眼里一直优秀的比夫最后一事无成,这对威利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威利的双重性格在两个儿子身上都体现了出来。尽管比夫有些叛逆,但他还是继承了父亲威利很多的优点,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劳动,不想成为生活在城市的所谓成功者,愿意过田园生活。尽管他和父亲一见面就争吵,但他还是真心想帮助父亲渡过难关。比夫失败的原因是威利失败教育造成的,威利老是认为比夫有潜力,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致使比夫从小盲目自大,失去了学习动机。小儿子哈比身上体现了威利性格的另一面,喜欢说大话,将幻想当作现实,总有一夜暴富的幻想。在书中,哈比见到一个女孩,马上跑去搭讪,说自己是产品的推销员,自己的哥哥比夫是有名的橄榄球明星,哈比将假话说得跟真的一样。和威利的教育观形成对比的是,他一直不喜欢的伯纳德后来成为大律师,而伯纳德的父亲查理还是唯一能帮助威利的人,但威利尽管潦倒,还不屑于查理的帮助,拒绝了查理介绍的工作。
  《推销员之死》表现了一个小人物的美国梦湮灭,更是一个英雄主义教育观的破灭。“美国梦”是生活理想的体现,但用梦想来麻痹自己却是一个莫大的悲剧。无论是“美国梦”还是其他的梦,都要脚踏实地行动,靠谎言和幻觉是实现不了的——这才是本书真正的用意。
  [1]王苑苑,邹惠玲. 威利·洛曼的悲剧人生——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推销员之死》[J]. 电影评介, 2009(1).
  [2] 徐杰. 精神生态视角下的《推销员之死》[J]. 芒种, 2012(18).
  [3]潘婷婷.《推销员之死》中“好人缘”哲学的分析[D]. 南京师范大学,2006.
其他文献
【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一系列重要工作和政策调整自此发端。本文截取五个方面展望猴年新闻出版业发展,分别为:以特殊管理股为代表的体制改革、以社会效益考核为代表的评价体系改革、以节能减排为代表的印刷业转型、以实体书店回暖为代表的发行业变迁和以强IP运营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再定义。同时,本文对涉及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做了简单评介。  【关键词】新闻出版;版权;2016 展望  【作者单位】赵书雷
期刊
【摘要】新闻片段之间的过渡自然顺畅对手机新闻客户端说新闻类栏目具有重要意义。从过渡形式考察《新闻哥》的语篇衔接手段看,主要分为两大类:承上启下式和启下式。前者主要包括一语双关式、暗示联想式、顺接式、转折式、递进式、背景前景转换式、自身实际中介式七种;后者主要包括单刀直入式、提问式、说理举例式三种。  【关键词】衔接;过渡;说新闻;《新闻哥》  【作者单位】周敏莉,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与语言生活研
期刊
【摘要】最近结集推出的十卷本《胡平文集》,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作家胡平以“游走”的姿态考察历史、关注现实时的理性思索与沉重守望,表现了知识分子以作品推动社会进步的批判意识与人文精神。  【关键词】胡平;《胡平文集》;报告文学;理性思索;沉重守望  【作者单位】张国功,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张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当时报告文学创作队伍当中的重要一员,胡平以其丰富而锐利的创作
期刊
【摘要】官方话语作为政府通用或认定的正式语言,对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和沟通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日报》为例,通过分析其翻译实例,构建官方话语中政治常用语的翻译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我国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英文媒体 ;政治常用语;翻译策略  【作者单位】李雁,陕西省行政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中美国家官方话语语言策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研究(立项号:13
期刊
【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将呈现四个新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引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方向,知识产权运营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商业模式创新助力网络文学产业升级,纸屏融合促进图书形态更新。  【关键词】移动出版;知识产权运营;网络文学;商业模式;纸屏融合  【作者单位】张新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地区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创新
期刊
【摘要】著名作家格非的系列长篇作品《江南三部曲》由《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组成。小说以人物血脉为联系,随着他们各自命运沉浮与心灵的蜕变,揭示了不同时代里的人对梦想家园的不同理解及其变异。小说以历史阐述者的身份展现了一个跨时空的对话过程,2012年出版后备受中国文学界好评,并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关键词】《江南三部曲》;格非;梦想家园;跨时空  【作者单位】褚连波,遵义师范学院人
期刊
【摘要】2015年9月3日,正值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明星范玮琪一则晒娃微博引来网上一片谩骂,“范玮琪晒娃”成为舆论热点。在这个事件中,受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孰是孰非上,却很少有人关注这场网络风波产生的原因——服务器抓取技术。本文以“范玮琪晒娃”事件为例,从传播学的技术决定论出发,分析数字时代技术因素对网络舆论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服务器抓取技术;网络舆论;技术决定论  【作者单位】杨涵,重庆
期刊
【摘要】《大灭绝时代》是2015年普利策奖纪实类获奖作品,该书追溯跌宕起伏的灭绝史,结合真实事例和专业知识,为读者描摹出当今世界的轮廓:第六次大灭绝已经来临。笔者通过介绍作者以及作品内容,分析《大灭绝时代》的写作特色,解读深刻的灭绝主题,进而揭示文中蕴含的生态哲理。  【关键词】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物种灭绝;人类中心主义  【作者单位】毛毳,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当最后一只大
期刊
2015年12月30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大学中庸译解》《美国客家》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发布会上,从教六十余年、近八十岁高龄的张葆全教授向现场观众分享了新书《大学中庸译解》的思想精髓,林祥任教授也分享了《美国客家》的写作经历,重点介绍了美国客家人自强不息的发展史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怀。《大学中庸译解》和《美国客家》这两本书的内容虽然不同,
期刊
【摘要】《今日中国》(英文版)设英文北美版和英文版两个版本,两个版本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英文北美版在美国出版发行,受众为美国、加拿大等北美英语国家读者。英文版在中国出版发行,大多为来华工作学习、经商等以英语为口语的读者服务。该刊善于寻找中外文化的共性视点,广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  【关键词】《今日中国 》 (英文版); 文化共性;对外宣传  【作者单位】朱志勇,盐城工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