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斯图拉如是吃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m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 伍迪·艾伦 著
  孙仲旭 译
  
  能让知识分子圈兴奋不已,并导致学术界就像你用显微镜看到水滴里的东西般到处乱窜的,莫过于发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一部不为人知的著作。最近我去海德堡为了弄到几块罕见的十九世纪决斗留下的伤疤时,不巧得到了这样一件宝物。谁会想到有《弗里德里希·尼采饮食书》这本书?尽管无聊之徒对其真实性仍有怀疑,但研究过该著作的绝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还不曾有过别的哪位西方思想家能如此集柏拉图和普里特金(注:指美国健康膳食专家内森·普里特金。)两者于一身。下为选段:
  脂肪本身是一种物质或者一种物质的本质或者此种本质的模式。当它积聚到你屁股上时,就有了大麻烦。在苏格拉底以前,芝诺认为体重是幻觉,一个人无论吃多少,总是只有从来不做俯卧撑的人一半胖。雅典人痴迷于追求理想身材,在埃斯库罗斯的一部失传的剧作中,克吕泰墨斯特拉因为打破了自己决不在两餐之间吃零食的誓言,在意识到再也穿不上她的泳衣时,挖出了自己的眼晴。
  到了亚里士多德,才用科学术语阐明了体重问题。他在《伦理学》前半部分的某一段中,提出任何一个人的周长等于其腰围乘以л。人们对此一直信而不疑,直到中世纪,当时阿奎那把一些菜谱翻译成了拉丁文,而且出现了第一间真正不错的牡蛎吧。教会方面仍不赞成下馆子,而让人代为泊车更是种腐行,是罪过。
  众所周知,有好几个世纪,罗马教廷视开边热火鸡三明治为骄奢淫逸之最。强制之下,许多三明治一直合着,只是到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才打开。十四世纪的宗教画一开始画的是被罚下地狱的场景,画中体重超标者在地狱徘徊,被令吃沙拉、喝酸奶。西班牙人特别残酷,在设有宗教裁判所的年代,一个人可能因为往鳄梨里塞蟹肉而被处死。
  笛卡尔之前,哲学家们都远远未能解决罪过与体重的问题。笛卡尔把灵与肉分割开来,这样肉体就可以自个儿大吃大喝,而心灵会想,管他呢,反正不是我。然而仍然存在一个哲学上的重要问题:如果人生毫无意义,那么拿字母汤怎么办?莱布尼茨率先称脂肪由单子组成,莱布尼茨节食并锻炼,却从来未能真正摆脱自己的单子——至少是附在他大腿上的那些。另一方面,斯宾诺莎吃东西很省,因为他相信上帝存在于万物中,如果你想着自己在“宇宙的第一推动力”之上抹芥末酱,就不敢大口大口地吃一个夹馅烤饼。
  健康饮食与创造性天才之间有无联系?我们只需以作曲家瓦格纳为例,看他吃什么就可以了。炸薯条,烤干酪,烤干酪辣味玉米片——乖乖,此人胃口无所不包,然而其音乐却精彩绝伦。他的妻子科西玛过得也不错,但是至少她每天都跑步。在《尼伯龙根的指环》诸幕中有一场景,齐格弗里德决定跟莱茵河的少女们下馆子,他以其勇士气概,吃掉了一头公牛,两打家禽,几轱辘奶酪,十五小桶啤酒。帐单拿来时,他的钱不够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在生活中,人们有权得到一份配菜,要么是酸卷心菜,要么是土豆色拉,点菜一定要量大,要知道不仅我们在世时间有限,而且绝大多数餐馆十点就打烊了。
  在叔本华看来,吃东西和用力咀嚼相比,后者更可以称为存在主义式灾难。叔本华批评在进行别的活动时漫不经心地小口吃花生和薯条。叔本华认为,一旦开始用力咀嚼,人们就忍不住继续用力咀嚼,结果万物之上,碎末无处不在。康德所受误导绝不在其下,他提出我们午餐点菜时如果都点同样的东西,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合乎道德地运作。康德未能预见的问题是如果人人都点同样的东西,厨房里会为了最后一份煎鱼该给谁而吵起来。“就像你在为地球上的每个人点菜一样来点。”康德建议道,可是如果你旁边的人不吃鳄梨酱怎么办?当然,到头来,合乎道德的食物是不存在的——除非我们把煮得半熟的鸡蛋也算上。
  总结:除了我自己的“超越好和坏的烙饼”和“权力欲色拉调料”,在改变了西方观念的重要菜谱中,是黑格尔的罐烘鸡肉馅饼首先使用了意味深长的剩菜。无神论者跟不可知论者之流可能喜欢斯宾诺莎的旺火蔬菜炒虾。而霍布斯少有人知的烧烤背肋排至今仍是一道智力难题。尼采饮食法的非凡之处在于一旦减掉体重,便不会再长回来——康德的《淀粉论》却未能做到这一点。
  早餐:
  橙汁
  两片火腿肉
  空心饼
  烤蛤
  烤面包片,花草茶
  橙汁为橙子存在本身的体现,我说此话的意思是真正本质,正是这一点给了它以“橙子性”,让它吃起来不像比如说偷捕来的三文鱼或者粗砂。对虔诚者而言,早餐除了麦片别的都吃会导致焦虑及恐惧,然而随着上帝之死,一切均已解禁,空心饼和烤蛤可以随便吃,甚至吃布法罗炸鸡翅也可以。
  午餐
  一碗意式面条,放西红柿和紫苏
  白面包
  土豆泥
  萨克大蛋糕(注:一种杏仁果酱馅巧克力奶油蛋糕。)
  强者的午餐总是丰盛的,调味适当,酱汁放得重,弱者则吃一点点麦芽和豆腐,他们相信自己所受之苦将为他们来世时带来奖赏,有享之不尽的烤羊排。然而如果来生如我所断言,永远是今世的重复,那么逆来顺受者必须永少吃碳水化合物食物,烤鸡也要剥了皮再吃。
  晚餐
  牛排或腊肠
  土豆煎饼
  焗酿龙虾
  加生奶油的冰淇淋或夹心蛋糕
  这是给超人吃的一餐。让那些为甘油三酸脂和反式脂肪酸焦虑不已的人为取悦其牧师和营养师而吃吧,但是超人知道,狄俄尼索斯会吃五花肉、奶油干酪再加大量甜食,噢对了,要不是静脉血液回流的毛病,他还会吃很多油炸食物呢。
  
  警句
  认识论会带来饮食方面的讨论话题。如果一切只存在于我的心目中,我就不仅点什么都可以,服务方面也将无可挑剔。
  人类是惟一一种不给足侍者小费的动物。
其他文献
译:迟庆立  文:[英] 伊莱恩·范思坦(Elaine Feinstein)  “我要从所有的时代,从所有的黑夜那里。从所有的金色的旗帜下,从所有的宝剑下夺回你……我要从所有其他人那里——从那个女人那里夺回你……我要决一雌雄把你带走,你要屏住呼吸。”  ——茨维塔耶娃  玛琳娜·伊凡诺芙娜·茨维塔耶娃1892年9月26日出生在一个完全由女人主宰的家庭。她的父亲I.V. 茨维塔耶夫教授,普希金国家美
期刊
译:鹿佳  文:[美] 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    罗杰·伊伯特,美国知名影评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以风趣的笔触和敏锐的眼光在影评界独树一帜。他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1975)的影评家。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阴冷骇人之作——《闪灵》,给我们观众出了不少难题:究竟谁是可靠的观察者?我们该相信谁对发生的一切所持的看法?在影片开场的面试一段戏中,虽然人物间的对话模式与《2
期刊
There's a philosophical issue to consider: Is there a substitute for walking in to a bookstore? Is there a substitute for experiencing the physical book, browsing a few titles, rubbing shoulders with
期刊
一    当帕慕克的小说《白色城堡》被译成英文出版后(这是他第一部被翻成英文出版的著作),《纽约时报》就发表了书评,并且宣称:“一颗新星已在东方升起。”之后,他的名字就常被西方评论家与卡尔维诺、博尔赫斯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相提并论。  近年来常在文学圈子里听到说某某中国作家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者说某某自以为有可能得诺贝尔奖,但就我所知,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的英译在西方受到如帕氏
期刊
译:宋瑶  文:[日] 和久井路子    和久井路子,在位于安卡拉的中东工程技术大学任教,是奥尔罕·帕慕克作品日本版的主要译者。这是《我的名字叫红》日文版出版时,译者所写的推荐文章。    2001年“九·一一事件”几天前,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1998年)的英译本占据了《纽约时报》书评栏的大幅版面。奥尔罕?帕慕克堪称现代土耳其文学第一人,这本小说是其被译为英文的第四部作
期刊
译:朱洁  文:[英] 迪克·戴维斯(Dick Davis)    奥尔罕·帕幕克的新作《我的名字叫红》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一样可称为是关于凶杀奇案的小说。然而,这本书作又是如此明显广泛地超越了该文体的惯常写法和种种限制,从而使得这一定义在此显得多此一举了。  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的伊斯坦布尔,主人公是同在一个画坊里的几位细密画家,他们接受了苏丹的秘密委任为其制作一本精美上
期刊
(一) 故事    《雪》是帕慕克的第七本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九九二年,主人公是一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的原名叫Kerim Alakusoglu,但是他喜欢别人称他为卡(Ka)。 卡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政治流亡十二年,回伊斯坦布尔参加母亲的葬礼。故事开始时,他正冒着大雪坐公交车前往远在土耳其遥远的西北角的卡斯镇(Kars)。卡自称受伊斯坦布尔的《共和国报》之约,采访卡斯镇近期内的市长选举和一些年轻女子
期刊
“一个人的孤独”    文德斯在德国新电影运动中被誉为“人类学家”,因为他的电影刻划了二战后德国一代年轻人的孤独和迷惘。文德斯的首部毕业作品《城市之夏》,即为他今后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男主人公画好了一幅肖像:神情恍惚、木讷,很少说话,更不谈和别人交流和沟通,心理处于全封闭状态——这样的银幕形象延续到《得克萨斯州的巴黎》中的特拉维斯,达到了一个极致。  一部《云上的日子》,把文德斯和安东尼奥尼这两位擅长
期刊
如果说福克纳的“山楸橡树别业”像一座宫殿,气势恢宏,富丽堂皇,那么美国女作家,《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的“果树山庄”就像是一座秘密花园,神秘古朴,宁静温馨。这里没有豪华气派的外观,也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却处处简洁大方,静谧和谐,让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果树山庄”坐落于历史上著名的康科德
期刊
译:黄勇民  文: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新小说《雪》(由莫琳·弗里利译自土耳其文,诺夫出版社出版)充满着现代主义显迹基因。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它显露出追寻记忆的内在齿合,并许诺用自己独特的结构结尾。它的主人翁,一位名叫“卡”的诗人,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卡夫卡《城堡》中的主人翁“K”。它的背景是卡尔斯(Kars),一座荒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