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真正的人才已不是那些只会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的人,而是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引导 探究 学习气氛 实践活动
知识的产生、进步和创新,赋予了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国家课程改革和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真正的人才已不是那些只会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的人,而是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何入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摆在教师面前。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要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师如果期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有关研究表明: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直接关系着能不能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例如这样一道实际问题:二年级一班有20张纸,同学们做花用去了5张,做小旗用去5张,还剩多少张?甲教师按照教材中的解题思路讲一遍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做同类的实际问题。乙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师:小朋友,这道题要求还剩多少张,必须知道什么?先求什么?怎样求?还有别的方法吗?在乙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下,学生得出了三种解答方法:①5+5=10(张) 20-10=10(张);②5×2=10(张),20-10=10(张);③20-5=15(张),15-5=10(张)。可见这种间接启发式方法刺激了儿童的积极思维。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能从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常规中发现那些有用的、能减轻负担的东西,能把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并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我常常会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或“如果我们这样做,情况又会怎样呢?”等等。我们知道儿童的感受性极强,教师的行为表现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儿童起到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就往往不喜欢创新型的学生,或者根本无能力识别他们,很可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呢?我认为,最基本的条件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敢积极尝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引导发现,主动探究
现代教育重视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强调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地去了解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发扬自己的内在潜力,培养、发展各种能力。
例如教学笔算三位数加法时,先从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入手,通过42+39让学生回忆笔算两位数加法的法则,然后提出问题:这道题如果是142+239又该怎样算呢?在新的问题面前,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举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根据这两位数笔算加法得出“相同位数对齐,从个位加起。”有的根据数位顺序得出“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的机会,同时为以后学习四、五位数的笔算加法和继续探索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尽量多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实保证: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气氛
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自由、安全的学习气氛。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讲解23+46的口算方法时,学生提出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①20+40=60 3+6=9 60+9=69
②23+40=63 63+6=69
③20+46=66 66+3=69
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和教材上一样的第二种解答方法,那么以后学生碰上类似的题可能就只会这一种口算方法,结果是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丧失自信,只知道听老师的话,不敢尝试着发表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这种做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像刚才那道题或别的一些灵活的题目,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可以百花齐放。
总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当是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尤其是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补充:合理设计、组织实践性的课外活动
知识是人类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吸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世界上任何发明创造都开始于原形启发,都建立在一定的经验之上。因此,除了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课内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外,还应该给学生设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强的课外作业,作为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补充。
例如,学习了“元、角、分”之后,让学生用五元钱准备自己的一套学习用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要考虑到用五元钱所买的用具品种是否齐全,价格是否合理,然后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佳的购买方案,这样做既融知识和实践为一体,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以后将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山西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030002)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引导 探究 学习气氛 实践活动
知识的产生、进步和创新,赋予了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国家课程改革和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真正的人才已不是那些只会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的人,而是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何入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摆在教师面前。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要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师如果期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有关研究表明: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直接关系着能不能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例如这样一道实际问题:二年级一班有20张纸,同学们做花用去了5张,做小旗用去5张,还剩多少张?甲教师按照教材中的解题思路讲一遍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做同类的实际问题。乙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师:小朋友,这道题要求还剩多少张,必须知道什么?先求什么?怎样求?还有别的方法吗?在乙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下,学生得出了三种解答方法:①5+5=10(张) 20-10=10(张);②5×2=10(张),20-10=10(张);③20-5=15(张),15-5=10(张)。可见这种间接启发式方法刺激了儿童的积极思维。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能从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常规中发现那些有用的、能减轻负担的东西,能把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并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我常常会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或“如果我们这样做,情况又会怎样呢?”等等。我们知道儿童的感受性极强,教师的行为表现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儿童起到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就往往不喜欢创新型的学生,或者根本无能力识别他们,很可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呢?我认为,最基本的条件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敢积极尝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引导发现,主动探究
现代教育重视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强调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地去了解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发扬自己的内在潜力,培养、发展各种能力。
例如教学笔算三位数加法时,先从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入手,通过42+39让学生回忆笔算两位数加法的法则,然后提出问题:这道题如果是142+239又该怎样算呢?在新的问题面前,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举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根据这两位数笔算加法得出“相同位数对齐,从个位加起。”有的根据数位顺序得出“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的机会,同时为以后学习四、五位数的笔算加法和继续探索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尽量多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实保证: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气氛
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自由、安全的学习气氛。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讲解23+46的口算方法时,学生提出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①20+40=60 3+6=9 60+9=69
②23+40=63 63+6=69
③20+46=66 66+3=69
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和教材上一样的第二种解答方法,那么以后学生碰上类似的题可能就只会这一种口算方法,结果是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丧失自信,只知道听老师的话,不敢尝试着发表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这种做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像刚才那道题或别的一些灵活的题目,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可以百花齐放。
总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当是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尤其是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补充:合理设计、组织实践性的课外活动
知识是人类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吸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世界上任何发明创造都开始于原形启发,都建立在一定的经验之上。因此,除了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课内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外,还应该给学生设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强的课外作业,作为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补充。
例如,学习了“元、角、分”之后,让学生用五元钱准备自己的一套学习用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要考虑到用五元钱所买的用具品种是否齐全,价格是否合理,然后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佳的购买方案,这样做既融知识和实践为一体,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以后将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山西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