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正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因此,急需培养一批既懂传统行业知识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现有“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而后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探讨“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技能;现代农业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经济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互联网+”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上述背景下,本课题对苏州市部分涉及“互联网+”的公司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现有“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针对苏州市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对“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 “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分析
(1) “互联网+”产业现状。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我国境内外上市互联网企业数量达到91家,总体市值为5.4万亿人民币。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快速发展,“互联网+”对工业制造、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互联网+”传统行业形成的新兴业态大大降低了生产流通成本,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创业,对中国经济以较快速度稳定增长功不可没。
(2) “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
相对于各行业对“互联网+”的快速响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明显处于滞后状态。企业对“互联网+”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显现。
目前“互联网+”产业的人才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从事到“互联网+”产业中去,这部分人才的互联网专业技术相对扎实,但是对于传统产业如农业、医疗、汽车等涉足较少,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部分人在公司企业一般从事网络维护、软件开发等低层次工作。另一类是原传统行业产业的技术人才,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形式,学习“互联网+”相关技术,成为复合型人才。公司企业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等一般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但还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发展转型的需求。
3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1) “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特征。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产业融合是核心,转型创新是驱动,人才资源是保证,从本课题的调研结果分析,“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有如下三个特征。
①跨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互联网+”产业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综合化,不仅要求“互联网+”产业从业者充分掌握跨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更要求他们有“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更高的认知水平、应用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②双创人才。李克强总理2014在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其后又将双创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为创新创业开拓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知识结构的更新、双创意识的培养,情商视野的开阔。
③个性化人才。“互联网+”产业打破了传统公司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多层管理模式,使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更趋向于人性化,推崇个性化人才的文化环境。个性化人才也是目前“互联网+”产业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尤其是当今90后甚至00后成为“互联网+”产业人才的主力军,需要他们成为彰显个性、具有特长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相关产业和社会消费的需求。
(2) “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处苏州的农业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苏州市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民创新中的实践应用,积极引导新型农业主体大力发展网络化经营模式和智能化生产技术,智慧农业焕发出强大活力。基于上述背景和产业发展需要,我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现代农业等专业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改革,培养“互联网+”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
①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按照“互联网+”产业的人才需求,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非农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农业概论、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课程;同时在现代农业等专业中增加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产品电商营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互联网+”课程;并在选修课、职业技能培训等环节中增加“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容;形成本专业为主,多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知识结构。
②大力开展双创3Q教学改革。我院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双创教育,以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核心,注重对学生3Q(智商IQ、情商EQ、财商FQ)的全面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很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领跑者。学生入学即入岗,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共同成立各类工作室,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项目设计和研发,将课堂变成工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首届“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博览会上展示了教学改革的成绩,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和赞赏。同时学院还牵头成立了中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分享教学成果。
4 结语
“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互联网+”高技能产业人才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目标。我们只是在“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政校行企共同参与,“互联网+”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杨,李秦.“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
[2]张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探索,2016.
[3]周道.高職院校“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
[4]向凌云.“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6.
项目:苏州市2016年度 “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课题(项目编号:GJNP201605)
关键词:互联网+;高技能;现代农业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经济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互联网+”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上述背景下,本课题对苏州市部分涉及“互联网+”的公司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现有“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针对苏州市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对“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 “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分析
(1) “互联网+”产业现状。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我国境内外上市互联网企业数量达到91家,总体市值为5.4万亿人民币。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快速发展,“互联网+”对工业制造、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互联网+”传统行业形成的新兴业态大大降低了生产流通成本,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创业,对中国经济以较快速度稳定增长功不可没。
(2) “互联网+”产业人才现状。
相对于各行业对“互联网+”的快速响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明显处于滞后状态。企业对“互联网+”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显现。
目前“互联网+”产业的人才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从事到“互联网+”产业中去,这部分人才的互联网专业技术相对扎实,但是对于传统产业如农业、医疗、汽车等涉足较少,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部分人在公司企业一般从事网络维护、软件开发等低层次工作。另一类是原传统行业产业的技术人才,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形式,学习“互联网+”相关技术,成为复合型人才。公司企业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等一般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但还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发展转型的需求。
3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1) “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特征。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产业融合是核心,转型创新是驱动,人才资源是保证,从本课题的调研结果分析,“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有如下三个特征。
①跨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互联网+”产业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综合化,不仅要求“互联网+”产业从业者充分掌握跨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更要求他们有“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更高的认知水平、应用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②双创人才。李克强总理2014在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其后又将双创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为创新创业开拓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知识结构的更新、双创意识的培养,情商视野的开阔。
③个性化人才。“互联网+”产业打破了传统公司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多层管理模式,使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更趋向于人性化,推崇个性化人才的文化环境。个性化人才也是目前“互联网+”产业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尤其是当今90后甚至00后成为“互联网+”产业人才的主力军,需要他们成为彰显个性、具有特长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相关产业和社会消费的需求。
(2) “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处苏州的农业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苏州市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民创新中的实践应用,积极引导新型农业主体大力发展网络化经营模式和智能化生产技术,智慧农业焕发出强大活力。基于上述背景和产业发展需要,我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现代农业等专业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改革,培养“互联网+”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
①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按照“互联网+”产业的人才需求,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非农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农业概论、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课程;同时在现代农业等专业中增加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产品电商营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互联网+”课程;并在选修课、职业技能培训等环节中增加“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容;形成本专业为主,多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知识结构。
②大力开展双创3Q教学改革。我院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双创教育,以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核心,注重对学生3Q(智商IQ、情商EQ、财商FQ)的全面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很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领跑者。学生入学即入岗,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共同成立各类工作室,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项目设计和研发,将课堂变成工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首届“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博览会上展示了教学改革的成绩,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和赞赏。同时学院还牵头成立了中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分享教学成果。
4 结语
“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互联网+”高技能产业人才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目标。我们只是在“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政校行企共同参与,“互联网+”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杨,李秦.“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
[2]张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探索,2016.
[3]周道.高職院校“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
[4]向凌云.“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6.
项目:苏州市2016年度 “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课题(项目编号:GJNP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