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全市和全省初中语文教学比武观摩活动,明显发现课改之初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几乎“销声匿迹”了,参赛教师更注重课堂的整体设计,注重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堂教学已告别那种课堂热热闹闹、形式花里胡哨、学生学点皮毛的局面,从实处着眼,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展示了语文学习回归语言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新貌。这是我们经历了六年课改漫长摸索和反思后的理性回归,是经历了课改“洗脑”阵痛后孕育的新的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的变化,领略到了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一.慎用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实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中学习方式上的一大改革,要求学生由以前的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转变为以“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为主。于是,课改之初,教师为落实这种理念,在课堂上不论学科、不论内容,几乎堂堂必“合作”,课课必“讨论”。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于是乎,前面的学生迅速掉头,和后面的学生或四人、或六人开展讨论,或叽叽喳喳,或冷眼观战,有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学生还没进入角色,教师就已叫停。合作学习俨然变味为自由行为,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坑,有些教师热衷于此,乐此不疲。实际上,学生脱离了独立自主的思考,加上合作讨论的时机、要求、内容等欠科学合理,这样的合作探究往往只是学习方式上的“贴标签”,对课改理念的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其精髓,因而收效甚微。
“合作讨论”的滥用、虚用导致的低效,促使教师们进行深刻的反思,渐渐地,合作讨论少了、精了、成熟了、实在了,教师们对合作讨论有了新的认识,合理运用,力求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先进的、必要的,但必须把握时机,明确要求,科学有效地开展。如,在全省教学比武中,某教师执教《春酒》,在“赏细节”环节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摄制组赶赴作者家乡,任选文中一人拍摄一组镜头,如果我是导演,最想拍的人物是 ;我要拍的这个(组)镜头是;我的这个(组)镜头想表现”。作为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执教者在这一环节安排小组讨论,在有限的课堂時间内,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言,既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也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品赏细节和人物。学习语言运用,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正是语文学习的本真所在。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无定法,课堂无定型。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要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切不可赶时髦、耍花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效果是对教师教学成效最好的证明。在不断的思考、实践中,教师与课改一同成长,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越来越充满理性的光辉。
二.关注基础知识,教学落到实处
在“应试”教育时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形式也较刻板,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教学环节常常呈现出机械化、程式化的格局,教学艺术很少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师尤其重视汉字的音形义教学,课前预习、查字典,课中听写、默写加抄写,课后读读又背背,十分重视字词句的积累。课改之初的几年,教师们更注重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在课堂上过多地采用表演、自由讨论、分析等,占据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字词音形被丢掉了一边,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多以形象、情节、表现手法的赏析为主,几乎看不到字词教学。在教材处理上也更关注文本内容,注重文本内容上的拓展和延伸,忽视字词音形,忽视听、读和课后检测,学生读书自悟的时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语文基本功不扎实。
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不少学生在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后竟然不能准确朗读课文。课改后的数次语文质量检测结果也表明,学生的注音、解词、修改病句等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错别字多,书写潦草,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等。一个接受了九年基础教育的学生,对常用字词不辨其因,不解其意,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在本次全省初中语文教学比武听课时,邻座的一位教师看到《春酒》一文执教教师板书字词注音释义,颇为不屑,振振有词地说:怎么还教字词?像这样的全省公开课,根本就不应该教!似乎公开课就是表演课,是做给听课教师看的,应该作秀,理所应当地认为字词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任务,不应登初中课堂这“大雅之堂”。可见,有个别教师对字词基础知识的淡忘和漠视到了何等程度!
实际上,无论是公开课、比武课还是常态课,字词音形义等基础知识都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学习语文的基石,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本次全省比武中,无论是教学散文《春酒》,还是说明文《罗湖泊,消逝的仙湖》,参赛的教师都很重视字词音形义的教学,都不约而同地将生字词请上了讲台,这一景象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字词回归课堂,识字写字、字词运用等基本功重新得到重视,语文教学更厚实、更真实,语文课程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经过几年课改实践,痛定思痛后的涅槃和新生。
此外,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让学生充分“听”发言,“说”见解,“读”课文,“写”汉字(教师请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看法),教师自己也注意在朗读、书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为学生作表率和示范。板书简洁、规范、美观,教学语言精练、有感染力,朗读更是声情并茂,摄人心魄,像磁石一样吸引听众,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如一位教师教授《春酒》,由配乐诗导入:“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种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他的个性;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教师以声传情,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氤氲着质朴深厚的人情之美,让听众体验到幽幽怆痛中淡淡的温馨,与全文感情基调十分吻合。这样的朗诵赋予了冰冷的文字以灵动鲜活的生命,无疑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基本功的展示是显性的,但它带给学生的愉悦和启示却是隐性的: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听说读写四能并重,锤炼语文基本功。
三.标题作文再受青睐,引领语文课改方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课改前的作文教学重立意,轻情感,课改后作文教学重创造性的表达,重真情实感的流露,重独特体验的表现,却忽视了文体要求。作文方式多种多样,涉及到标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尤其是话题作文曾风靡一时,占据作文命题的主导地位。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给了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但同时也使学生的文体意识更淡薄,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几种基本文体的特点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在写作中灵活运用阅读教材中的写作手法了。有些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成了“四不像”, 观点不明,框架不紧,脉络不清。在长时间的话题作文训练后再要求学生写命题作文,有些学生甚至难以下笔。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高中阶段乃至今后的语文学习。
2008年我省十四个市州中考试卷中,标题作文占了11道,这标志着标题作文在“沉寂”了几年之后重新回归主导地位,而且命题比以往的标题作文更完善,因为很多命题者在标题前都提供了一段或长或短的提示语,有利于学生审题,打开思路,同时标题本身对文体有了或多或少的限制,有利于引导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文体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写作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引领语文课程改革方向,从而更有效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总之,本次省市教学比武和中考命题,展示了课改经过漫长的摸索和反思后的最新成果,笔者感触良多。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功的训练,恰当运用学习方式,既学习语言,习得语感,又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性。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生机勃勃,充满灵性和理趣。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勤于实践,善于反思,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得到更多。
雷志忠,教师,现居湖南郴州。
一.慎用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实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中学习方式上的一大改革,要求学生由以前的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转变为以“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为主。于是,课改之初,教师为落实这种理念,在课堂上不论学科、不论内容,几乎堂堂必“合作”,课课必“讨论”。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于是乎,前面的学生迅速掉头,和后面的学生或四人、或六人开展讨论,或叽叽喳喳,或冷眼观战,有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学生还没进入角色,教师就已叫停。合作学习俨然变味为自由行为,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坑,有些教师热衷于此,乐此不疲。实际上,学生脱离了独立自主的思考,加上合作讨论的时机、要求、内容等欠科学合理,这样的合作探究往往只是学习方式上的“贴标签”,对课改理念的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其精髓,因而收效甚微。
“合作讨论”的滥用、虚用导致的低效,促使教师们进行深刻的反思,渐渐地,合作讨论少了、精了、成熟了、实在了,教师们对合作讨论有了新的认识,合理运用,力求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先进的、必要的,但必须把握时机,明确要求,科学有效地开展。如,在全省教学比武中,某教师执教《春酒》,在“赏细节”环节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摄制组赶赴作者家乡,任选文中一人拍摄一组镜头,如果我是导演,最想拍的人物是 ;我要拍的这个(组)镜头是;我的这个(组)镜头想表现”。作为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执教者在这一环节安排小组讨论,在有限的课堂時间内,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言,既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也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品赏细节和人物。学习语言运用,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正是语文学习的本真所在。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无定法,课堂无定型。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要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切不可赶时髦、耍花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效果是对教师教学成效最好的证明。在不断的思考、实践中,教师与课改一同成长,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越来越充满理性的光辉。
二.关注基础知识,教学落到实处
在“应试”教育时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形式也较刻板,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教学环节常常呈现出机械化、程式化的格局,教学艺术很少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师尤其重视汉字的音形义教学,课前预习、查字典,课中听写、默写加抄写,课后读读又背背,十分重视字词句的积累。课改之初的几年,教师们更注重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在课堂上过多地采用表演、自由讨论、分析等,占据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字词音形被丢掉了一边,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多以形象、情节、表现手法的赏析为主,几乎看不到字词教学。在教材处理上也更关注文本内容,注重文本内容上的拓展和延伸,忽视字词音形,忽视听、读和课后检测,学生读书自悟的时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语文基本功不扎实。
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不少学生在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后竟然不能准确朗读课文。课改后的数次语文质量检测结果也表明,学生的注音、解词、修改病句等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错别字多,书写潦草,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等。一个接受了九年基础教育的学生,对常用字词不辨其因,不解其意,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在本次全省初中语文教学比武听课时,邻座的一位教师看到《春酒》一文执教教师板书字词注音释义,颇为不屑,振振有词地说:怎么还教字词?像这样的全省公开课,根本就不应该教!似乎公开课就是表演课,是做给听课教师看的,应该作秀,理所应当地认为字词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任务,不应登初中课堂这“大雅之堂”。可见,有个别教师对字词基础知识的淡忘和漠视到了何等程度!
实际上,无论是公开课、比武课还是常态课,字词音形义等基础知识都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学习语文的基石,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本次全省比武中,无论是教学散文《春酒》,还是说明文《罗湖泊,消逝的仙湖》,参赛的教师都很重视字词音形义的教学,都不约而同地将生字词请上了讲台,这一景象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字词回归课堂,识字写字、字词运用等基本功重新得到重视,语文教学更厚实、更真实,语文课程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经过几年课改实践,痛定思痛后的涅槃和新生。
此外,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让学生充分“听”发言,“说”见解,“读”课文,“写”汉字(教师请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看法),教师自己也注意在朗读、书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为学生作表率和示范。板书简洁、规范、美观,教学语言精练、有感染力,朗读更是声情并茂,摄人心魄,像磁石一样吸引听众,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如一位教师教授《春酒》,由配乐诗导入:“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种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他的个性;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教师以声传情,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氤氲着质朴深厚的人情之美,让听众体验到幽幽怆痛中淡淡的温馨,与全文感情基调十分吻合。这样的朗诵赋予了冰冷的文字以灵动鲜活的生命,无疑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基本功的展示是显性的,但它带给学生的愉悦和启示却是隐性的: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听说读写四能并重,锤炼语文基本功。
三.标题作文再受青睐,引领语文课改方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课改前的作文教学重立意,轻情感,课改后作文教学重创造性的表达,重真情实感的流露,重独特体验的表现,却忽视了文体要求。作文方式多种多样,涉及到标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尤其是话题作文曾风靡一时,占据作文命题的主导地位。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给了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但同时也使学生的文体意识更淡薄,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几种基本文体的特点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在写作中灵活运用阅读教材中的写作手法了。有些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成了“四不像”, 观点不明,框架不紧,脉络不清。在长时间的话题作文训练后再要求学生写命题作文,有些学生甚至难以下笔。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高中阶段乃至今后的语文学习。
2008年我省十四个市州中考试卷中,标题作文占了11道,这标志着标题作文在“沉寂”了几年之后重新回归主导地位,而且命题比以往的标题作文更完善,因为很多命题者在标题前都提供了一段或长或短的提示语,有利于学生审题,打开思路,同时标题本身对文体有了或多或少的限制,有利于引导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文体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写作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引领语文课程改革方向,从而更有效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总之,本次省市教学比武和中考命题,展示了课改经过漫长的摸索和反思后的最新成果,笔者感触良多。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功的训练,恰当运用学习方式,既学习语言,习得语感,又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性。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生机勃勃,充满灵性和理趣。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勤于实践,善于反思,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得到更多。
雷志忠,教师,现居湖南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