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害人的“俗话”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x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药均有三分毒”;“创业难,守业更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中国民间,成千上万条这样的俗话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耳闻目睹,“俗话”已经侵入人的骨髓,成为“大纲文化”,成为我们思考的“定式”。
  但祖宗的东西未必就是好东西,有些俗话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和我们所倡导之风尚相驳,下面笔者列举的十大俗话,就害人不浅。
  
  天下乌鸦一般黑
  害人指数:5
  “天下鸟鸦一般黑”,主张一竹竿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不留。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谈到东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河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谈到日本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日本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东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河南人都爱欺骗别人吗?不一定!日本人都坏吗?不一定。这些都是受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俗话的影响,是这句俗话的变异思维。最惨的就是男人,有句俗话“是猫就爱偷腥吃”。这句俗话实际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翻版,主张把天下所有男人形容成“种牛”,如果你不是“种牛”,那一定得找“老军医”看看。
  
  一个巴掌拍不响
  害人指数:5.5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中庸之道的产物,主张各打五十大板,谁都不能说吃亏,谁都不能说占便宜。实际上,有些时候,一个巴掌是能拍响的,例如用这巴掌拍墙,拍桌子,拍马屁——不一定非要拍另外那只巴掌。“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仲裁方无能的表现。例如媒体多次报道:某某在街上行走遭遇到抢劫,你还能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实际上就是保护“强盗”,打击“弱者”,向“恶势力”妥协。
  
  苍蝇不叮无缝蛋
  害人指数:6
  苍蝇不叮无缝蛋是散播和加速散播谣言的有力“理论基础”。据《西部商报》报道,余某和李某是邻居,在农历二月份,村子里传称李某强奸杨某。在谣言散播过程中,邻居余某相信“苍蝇不叮无缝蛋”,煽风点火,说李某一定是干了这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四处散播。最后李某忍无可忍,竟然用菜刀将邻居余某的头砍下。看,这大俗话“苍蝇不叮无缝蛋”,不仅能害别人,还能害死相信这句话的人的性命。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害人指数:6.5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是成功者欺骗失败者的有力借口、谎言和工具。在机会面前,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给予具有某些掌握资源者的选择和回报。例如招聘,某公司打出招聘总经理的广告,对应聘者所要具有的条件列出若干。如果把总经理的职位看成一次机会,把看见这则消息的人视为“机会面前的人人”,表面上,大家都有相同的机会,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平等的机会。如:在条件上要求:硕士学位,大多数人就没有机会了;再要求:在同等岗位上工作八年以上,又有一些人掉头走了,怎么能用人人平等来诠释呢?
  
  人挪活,树挪死
  害人指数:7
  “人挪活,树挪死”是目前“跳槽族”自我“鼓励”有力的理论支撑点。当在某个岗位上干得稍微不顺心的时候,一些人就开始想入非非。“人挪活,树挪死”这句大俗话,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逻辑推理。生活在城市,街道两旁的树都是挪来的,都活得好好的,所以说“树挪,未必死”。人挪就活吗?也不一定,看见过很多在各单位之间跳来跳去的人,也很少看见“有所突破和提高”,相反,倒是有很多踏踏实实在原来岗位上努力勤奋的人,做出了一点成绩,所以人挪也未必“活”。如果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去工作,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很难做出一番成绩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害人指数:7.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经常看见一些官状模样的人,说话喜欢旁敲侧击,声东击西,捕风捉影:“对于最近单位传闻的咱单位内婚外恋问题,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听者往往不知所措,说谁呢?大家猜测不止。本来很安静的单位,一时间就会满城风雨,议论纷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是给没有“真凭实据”的说话者找到杀人的“刀”和“枪”。
  
  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害人指数:8
  “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通常是年长者对年轻人“不听话”的告诫。判断问题的对错,和年龄无关。扯上年龄,就是“拉上虎皮”,为自己的心虚鼓劲壮胆。如果年龄就是一切,那么一个学校的校长一定是该校年龄最大的;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一定是该公司最老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定都是百岁以上的老者——事实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笔者说这个,不是对长者的不尊重,只是实事求是地说,对待某个具体问题,谁的观念最接近“最优”,和年龄关系不大。“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是对年轻人的不尊重,也是对知识的亵渎,持有“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观念的人主张“论资排辈”。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害人指数:9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主张以地区为线,画出友谊的大门。中国警务报道,3月1 8日上午,南昌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三大队将抓获的杀人犯罪嫌疑人谢应福移交给广州警方。据悉,谢应福为2 0万钱财,竟将从小一起长大的老乡杀死。这里,就不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是“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了。近几年来,老乡谋害老乡的案件时有发生,朋友们一定要保持警惕,既不能见到老乡就“不设防”,也不要一见老乡就“谈乡色变”。中国人,要抛开“地域亲热”,了解一个人要全面地去考证,老乡不是绿色通行证。
  
  各扫门前雪
  害人指数:9.5
  “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主张圈地为牢,倡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门前雪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这几年几乎每个季度都有媒体报道,有女孩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强暴了,而且围观者数众。这些围观的人实际上就是“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大俗话坚定的支持者。现在小偷猖獗、抢劫犯疯狂——不能说跟“各扫门前雪”的信奉无关。在“各扫门前雪”的大俗话前,见义勇为正在沦落。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害人指数:10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庸特产,主张把交流情感、加强感情放到第一位,比赛输赢是次要的。真的能做到吗?不可能!比赛就是要分输赢的,就是要争第一的,否则比赛就成了形式主义和工具。比赛中的参与者也无法体验比赛激烈对抗所带来的精神享受,观众也看不见比赛的激情和悬念。这样的比赛还能叫比赛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虚伪的代名词,实际上各队在比赛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赛场上也是火药味十足,每一个运动员都打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幌子在干“比赛第一,友谊第二”的事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大俗话,特显出中国人虚伪、矫揉造作的一面。
其他文献
在超前消费逐渐成为潮流的今天,“寅吃卯粮”的消费行为早已见怪不怪。为了追赶所谓的时尚,提前达成心愿,我们一头扎进买房、买车、炒股和上网等等大潮中。于是乎,房奴、车奴、卡
翘首以盼的新办公楼终于建好了,却迟迟没有搬迁,因为领导们的办公室该怎样安排,一直无法达成共识。  新办公楼共八层,确定领导们在哪一层,就伤透脑筋。一层人来人往,嘈杂纷乱,只适合群众办事,不适宜领导办公,无可争议地被排除了。二层有一个平台,采光、透气都不错,还种了些花花草草,本来挺合适,可是,不知道谁嘀咕说二字不好,两虎相争、两败俱伤、两面三刀,可不都是二字惹的祸?咱们单位局长、书记两个一把手,明里
<正> 溶血性大肠杆菌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鹿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特征为暗紫色稀便,或血便,死亡率较高,对养鹿业危害较大。宁安农场&#215;&#215;单位饲养梅花鹿70只,
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月收入也就两干元,不算多。但我是个有强烈消费欲的姑娘.尤其见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好吃好玩的东西,我就手痒,要用信用卡将它们统统“刷”为己有.往往
近来.表姐成了小区里一帮股民的偶像。表姐是个地道的新股民,今年初她卖掉了小区里的一套旧房子.准备买新房。在各个楼盘间跑了半个月,发现买房的事急不得,得慢慢比较。那时恰逢股
1990年5月孤店乡某个体养鸡户饲养的500羽一月龄的肉鸡突然发病,三天死了30多羽,死亡率达6%左右。经诊断为鸡霍乱与组织滴虫混合感染,现将具体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流行情况
1.前言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影响孵化率的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艾维菌父母代肉鸡的孵化率,我们于1989年进行了提高艾维菌肉鸡孵化率的探索工作,现将孵化结果、技术
这是我见过的四个有趣的购房者,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没有房子不一定没有爱情,而房产证上没有你的名字,那他一定不爱你。    一对夫妻  夫妻俩一起来看过房子,定金合同上是夫妻两人的名字,约了一周后来签约。三天后男人偷偷来了,说能不能少写一个名字,只写他自己的行不行。  销售员说行。  销售员没有告诉他,即使只写他一个人的名字房产也是一人一半。    一对情人  年纪很大的男人,儿子和情人差不多年纪。两
一、小猪入栏  小猪入栏就是买进低价股票和暴跌过的股票。因为猪崽价格便宜成长性好,即使有什么灾难恢复起来容易,损失也不大。    二、成猪出栏  高价股和暴涨过股就是已经养大的猪。买进成猪再怎么喂它也长不了多少,而且难以掌握其习性,一旦发生猪瘟就亏本大了。除非你有的是钞票,否则最好别开这个玩笑。    三、该杀就杀  猪就是猪,长大了就要杀。你绝不能把它当宠物养,更不能把它当成情人一样舍不得抛弃。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朝代有几十个,历朝历代的名称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也各不同,但“美”这一永恒的观念总是贯穿在每一个朝代的文化精髓之中。包括服装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