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练的笔触 形象的音画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iiu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创作背景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是为参加1980年8月举行的沈阳音乐周而写的(那时期,东北三省为繁荣音乐文化而轮流在其省府所在地举办一年一届的音乐周)。其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熏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而奋发努力;作者也刚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回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正有用武之地,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参加音乐周准备曲目的需要,他如同刚加上了油的汽车发动机一样,开足马力投入创作。从时年5月开始,在短短的三个月中间,连续写作了三部民乐作品,即月琴协奏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民乐小合奏《丝路驼铃》、笛子独奏曲《春潮》与一首歌曲《铃兰》,且均具有很高的质量,在演出中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反响强烈;《辽宁日报》、《沈阳日报》、《音乐生活》杂志以及大会《会刊》等报刊杂志,则纷纷发表评论给以很高的评价。其中,《丝路驼铃》与《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更成为日后国内外民乐演奏团体的保留性上演曲目,并在1984年由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与中国音协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时隔三十多年,这部作品再获2013年“新绎杯”经典民乐协奏曲(1979—2009)奖,则进一步验证了它那持久的影响力。
  二、关于题材
  正如《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的曲名所表明的那样,这部作品是以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为内容的。乐曲选取了蒙古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四个兄弟民族的生活和劳动中最具特色的场景,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如同素描一般,勾勒出四幅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北方民族的风情画面。
  从作者自编的《刘锡津音乐创作年鉴》中可以看出,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多选自东北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这当然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人身份有关。作家胡小石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差不多与新中国同龄的刘锡津,出生在塞北,是吮吸着黑土地的乳汁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他的根扎在塞北,他的爱也集中在塞北,这也就注定了他追求‘美’的立足点也必然是塞北。从13岁戴着红领巾踏入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的大门,他就不断在发现,感知乃至表现着这片神奇而又温馨的关东大地所独具的种种美,一首首,一部部炽热的赞歌飞出他的笔端,从各个层面,各种角度,表达着他的赤子之情。”①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引文中提及的“一首首,一部部炽热的赞歌”中,包括了很多部反映少数民族历史与现状的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汉族作曲家,能以平等的身份,主动走进兄弟民族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过去与现在,虚心学习他们的音乐与艺术,表达他们的愿望和理想,而丝毫不存猎奇心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正因如此,才能创作出像《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满族组曲》、《靺鞨组曲》、《鄂伦春印象》、《乌苏里吟》等等不同题材内容与体裁形式的、为各民族群众所认可和喜爱的音乐作品。
  三、关于体裁
  这次评奖,规定的体裁形式是民乐协奏曲。民乐,当指中国民族乐器,包括独奏乐器与独奏的乐队构成:协乐器,则是一个具有很长的历史,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作品中又在具体形式上出现过多种变化的一种体裁形式,因而对什么是协奏曲的问题存在着不完全相同的看法。经过认真讨论,评委会的最终意见是:协奏曲是充分发挥独奏乐器乐队的协同关系,因而不同于独奏加伴奏的一种体裁形式。这个意见与维基百科的定义相似:“协奏曲(concerto),指一件或数件独奏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
  根据上述的意见和定义,月琴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是一部充分发挥了月琴的乐器性能、又与民族管弦队有着对比与交融关系的民乐协奏曲。
  月琴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主要用于戏曲、曲艺、民歌和歌舞的伴奏,作为音乐会独奏的历史并不长。但锡津却对月琴情有独钟,他在写作《北方民族生活素描》之前,就已创作了多部月琴乐曲,如月琴独奏曲《迎红军》(1972)、月琴协奏曲《铁人之歌》(1977)、月琴与交响乐队《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1977)等;之后,又于1981年创作了月琴叙事曲《苏武》。之所以常写月琴乐曲,与他当时所在的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一位同事——月琴演奏家冯少先有着直接关系。冯早年在海伦县评剧团从事京剧伴奏工作,学会了京胡、月琴等传统京剧文武场的各种乐器,同时潜心研究对月琴的改革,1957年调入歌舞剧院后继续钻研,直至1958年获得成功。经他改革的月琴,品项大量增加,音域拓宽至4个八度,并创造了多种新的演奏技巧,使月琴的音色富于变化,音乐表现力得以大大提升。冯少先除了自己创作月琴曲之外,还和多位作曲家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月琴协奏曲和月琴独奏曲,让月琴作为独奏乐器登上中国和海外许多音乐厅和大型音乐会的舞台。与他合作的作曲家之中?熏锡津的作品数量多?熏演出效果好,且常有新的技法要求供他练习和提高,因而成为最佳合作者。有了这样的条件和创作经历,锡津在写作《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时,对月琴性能的掌握和发挥已是游刃有余?熏下面仅举一例即可窥其一斑:
  第一乐章《赛马》
  上例从第3小节起,是该乐章主题呈示之后的过渡与主题的变奏段落。所用的演奏技法主要是双弦的震音、滑指、长时间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跳音,加上颇快的速度,以及由p到f的各种力度变化,这些都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际的演出效果来看,作曲家的要求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高难度技巧的运用既充分发挥了乐器性能又与音乐内容的表现相吻合,创作与演奏均获得了成功。
  锡津对民族管弦乐队的写作更为熟稔,光是协奏曲就创作过多部,如唢呐协奏曲《红红火火二人转》、高胡协奏曲《鱼尾狮传奇》、笛子与乐队《日出乌苏里》、二胡与琵琶双重协奏曲《天缘》以及《牧笛协奏曲》等。而对这部协奏曲的乐队处理则稍有不同?熏它的乐队编制仅有十二个声部,除独奏乐器与五个弦乐声部之外尚有管乐两个(笛与笙)、弹拨乐三个(中阮、扬琴与筝)及一组打击乐。声部虽不多,但四个功能组齐全,不会影响整体音响的平衡,至于乐队人数的多寡则可视不同的条件和需要而定。四个乐章的写法均服从于协奏曲体裁的要求,既为独奏乐器的发挥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又常常予之对比和竞奏,以多层次的织体形式和丰富的音色变化,达到了音画式的描绘与交响性的展开相交替、相融合的艺术效果。   四、关于创作技法
  上面已谈及了乐队的写法问题,下面主要从旋律写作与曲式结构两方面予以讨论。
  (一)特定风格的旋律写作
  创作反映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音乐作品,在旋律的写作上常需运用相关民族传统音乐的典型音调。在器乐创作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其一,运用相关民族的有代表性的现成曲调予以变化发展;其二,根据作曲家对相关民族传统音乐的了解,按作品内容的需要,创作具有该民族音乐风格的主题。二者的方法各有千秋,很难说孰优孰劣。只要运用得当,符合作品内容的表现需要,成为乐曲有机的构成部分,就是好的。锡津在他的作品中两者都有应用,以后者居多,《北方民族生活素描》中的所有音乐主题即是自己创作的。要写好具有特定民族音乐风格的旋律,就要求作曲家真正了解和懂得该民族的传统音乐,从丰富的民间音乐语汇中提炼出典型音调。获得民族音调的途径很多,锡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多次深入到各民族中生活、考察,学习和采集民间音乐,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创作。我认为此种方法在当下仍具有积极意义。
  (二)组曲的结构
  组曲,是将各自独立的不同乐曲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套曲形式。对比统一是其普遍遵循的结构原则。《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的四个乐章,即是按这个原则进行构思和组合的,现将各乐章主要主题的调性、速度和表情列表如下②:
  从上表即可看出,各乐章之间贯穿了对比与再现统一的结构原则。其中,第三乐章在再现部之前,还安排了由月琴独奏的、炫技性的华彩乐段?熏这既是该乐章情感表达的需要,也是协奏曲体裁惯用的结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这部协奏曲性质的月琴组曲的写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旋律到多声,从独奏到合奏,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而收到了完美的效果。正如作家胡小石十年前对这部作品所做出的评价:作曲家在写作中“时刻关照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熏这样的民乐作品,不但没有‘中国货洋包装’的弊病,反而使民族底蕴更加厚重,作品显得新颖,丰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③
  ①③胡小石《捕捉音乐之魂—作曲家刘锡津和他的作品》,《人民音乐》2003年第9期。
  ②第三乐章的主题,在总谱上所表记的速度原为“中板”,但括号内注明的拍速则为?筮=72,故而列表时改为“行板”。
  樊祖荫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13年12月2日,“世界残疾人日”的前夜,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甘柏林和他的学生们民族音乐会”。此次音乐会是为纪念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诞辰120周年,由吉林艺术学院、国家大剧院联合举办。担纲音乐会演奏的是年近八旬的盲人二胡演奏家、吉林艺术学院甘柏林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及吉林艺术学院实验民族乐团的师生们。整场演出立意明确、主题突出,演奏精湛、效果非凡,彰显出甘柏林教授二胡
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的音乐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红火过。这不只体现在人们丰富的文娱生活,我们的音乐事业还在拉动国民经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一个现实的例子:现在,社会上每个家庭对孩子的音乐素质教育的投入,放眼全国来看都是非常踊跃的。多少家钢琴厂、乐器厂,如果不依靠我们蓬勃发展的音乐教育事业显然是生存不下去的。这在客观上也对我们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责任心
2008年5月31日14:30至23:1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内弦音激昂,在经过近6个小时的演奏会后,2008第二届“帕拉天奴”杯作曲比赛(小提琴作品)的决赛成功落下帷幕。此次比赛经过近一年的作品征集,通过今年5月初的初评、复评两轮筛选,最终从169部应征作品中挑选出29部进入决赛。31日,15位决赛评委与听众在聆听全部入选作品的现场演奏后,评选出了一等奖作品1名,二等奖作品2名,三等奖作品5名,
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于5月22日落下帷幕,但其中三场音乐会上推出的若干部中外作曲家的作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场音乐会是:16日晚上的“爱与战争的诗——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22日下午的“魔鬼的阶梯——20世纪钢琴作品音乐会”和晚上的“歌唱大地——20l4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爱与战争的诗——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  不论是对于笔者、音乐界同仁,还
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是以“讲解+聆听+唱歌+游戏(或戏剧性表现)”为固有的基本教学模式。1956年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①和《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②是建国后颁发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其中强调唱歌为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内容。1988年颁发的《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③ 和《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④将过去的“唱歌是主要内容”改为“唱歌是音乐教学的
我与戴鹏海先生初识于上海,屈指算来不觉已近40年矣。1978年后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读书、工作,京沪之间虽有关山阻隔,但因在学术领域观点相近、意气相投,又共同经历过中国乐坛若干惊涛骇浪,彼此相知日深,交谊益笃。80-90年代我常去上海出差,多寄宿于他的办公斗室,戴公及其妻女待我亲如家人,相处十分融洽;一次在他家吃饭,嫂夫人笑盈盈端出一大碗风鹅,不多时竟被我狼吞虎咽一扫而光,直令戴公全家瞠目结舌。如今
2006年10月30—31日,由焦作市政协、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办,中共沁阳市委、沁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朱载堉诞辰4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朱载堉的故乡——河南省沁阳市隆重举行。来自国家艺术研究机构、全国各大专业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朱载堉(1536—1611),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他甘于淡泊,固辞王爵,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文化事业。
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在20世纪音乐语言建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德彪西的和声一直是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课题。毫无疑问,在音乐的和声表现手段发展中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法国作曲家梅西安这样写道:“当时的流派已经过时了,但德彪西仍然年轻而现代,而且可能永远如此”{1}。  罗伊·霍沃特(Roy Howat){2}等西方研究者不仅深入地研究德彪西作品中不同表现
在2007年2月号的《人民音乐》上发表了刘靖之先生的文章,题目是:《音乐作品乐派之本——有关“新世纪中华乐派”之历史思考》。文章对《“新世纪中华乐派”四人谈》(《人民音乐》2003年第8期)里的有关论述谈了不同的看法,并对“五四”前后至今受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音乐元素和民族器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的符合史实的分析和简述。刘先生这种求同存异的学者风范和探索历史与民族音乐发展之规律的精神,是我等晚辈学
2010年8月1日至6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件盛事,其规模之大、参会人数之多、会议之精彩,堪称国际音乐教育大会历史上之巅峰。本刊记者就申办会议的步骤、会议主题的设想等方方面面,采访了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教授。   张:请您谈谈我们申请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步骤和过程?   谢:2004年7月我参加了在西班牙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