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文学意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斯纯(1989.1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3
  一、作者和作品简介
  在英国文学的历史中,莎士比亚无疑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和剧作家。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这位虽受过良好教育却从未上过大学的天才青年凭借他在创作中精巧的构思和华丽的语言来到伦敦谋求职业发展。在经历过在剧院里从事过各种杂活苦役后,莎士比亚最终在迅速流行的戏剧行业里名声大噪。值得注意的是,莎士比亚早期幽默积极的创作风格和当时伊丽莎白一世稳固的政权和繁荣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随后的作品更多体现出了社会的阴暗与不公,这也侧面反映出了詹姆士一世统治期间的社会矛盾。莎士比亚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英国,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欧洲文艺复兴的主题所契合,为这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斗争提供了推动力。在诗歌领域,莎士比亚的才能和贡献也同样不容忽视,历代的读者和作家都为其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神秘的隐喻所痴迷,不断挖掘其深层的内涵和思想。
  莎士比亚是一个高产的剧作家,相比起庞大的戏剧创作数量,其诗歌创作可堪称“少而精”,之中代表作品就包括著名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历时八年完成这部诗集,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结构严谨的抒情诗在当时颇为流行,然而莎士比亚的创作却感情充沛、浪漫奔放,丝毫没有被严格的韵律韵脚结构所限制,几乎诗集中的任何一首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此同时,十四行诗也引起了人们对创作背景的巨大兴趣和种种争论,直到1780年,英国学者提出了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从内容上看,这154首诗中前126首是献给一位年轻的贵族,表达了友情亦或爱情,而126首之后的诗在献给了一位“黑女郎”。然而,无论这部经典诗集的创作对象是谁,顺序是否正确,是否影射了作者的现实生活,都毋庸置疑地代表了莎士比亚先进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在经历了中世纪长期的禁欲主义后,诗中所体现出的“真、善、美”精神成为了人们真正所向往的生活最高标准。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将他华丽的语言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巧妙形象的暗语和意象俯拾皆是,本文将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为常见的一些意象进行简要分析。
  二、文学意象的概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精妙之处无疑在于作者能够借助其他事物酣畅淋漓地表达个人情感,因为随处可见暗喻、拟人和象征等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作者将情感所寄托的自然景物或社会现象都可以被称之为“意象”。在西方现代文学领域中,“意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术语并被广泛使用,“从广义上说,包括任何表达类比、联想或人体感觉的单词或词组,因此每一个形象的比喻均可以说一种意象”。
  无论古今中外,大多杰出的诗人尤其善于利用意象进行抒情表达。《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用灿烂的桃花象征新婚的甜蜜和美满;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华兹华斯用“青苔石边的一朵紫罗兰”来描绘少女的羞涩和美丽;在高尔基著名的散文诗中,作者通过喵说狂风暴雨中自由翱翔的海燕,赞扬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莎士比亚更是将这种修辞的使用在诗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选意象包罗万象、相互关联并且耐人寻味,只有明白了这些情感的载体,才能真正理解莎士比亚所寄托的思想和情怀。
  三、《十四行诗》中的常用意象
  1.自然
  大自然中的意象形形色色,既代表了上帝的饋赠,也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分别体现出诗人时而积极时而消沉的情感,其中最能代表美好事物的当属花朵。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频繁使用花朵,这一意象具有绽放时震惊世人,但转瞬之间便会凋谢衰败的特点,非常适合用来形容美好的容颜和稍纵即逝的情感。作者在诗集的开篇处就采用了象征爱情的玫瑰“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我们要美丽的生命不断繁息/能这样,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根据传统解释,在献给青年男子的126首诗中,前17首都在劝说他结婚生子,玫瑰的美无疑恰当地形容出男子的美颜,但作者赤诚的感情却驱使他不想因为生命的限制而面临衰败,所谓“不会消亡”就是让子孙继承容貌,便可以克服时间毁灭一切的力量。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娇羞的玫瑰也会带刺伤人,第35首中便出现了“No more be grieved at that which thou last done/Roses have thorns, and silver fountains mud”(别再为你所干了的事情悲伤/玫瑰有刺儿,银泉也带有泥浆),作者虽使用的是同一个意象,但却侧重于“刺儿”,即爱情带来的伤害和不完美,但他却因深陷感情的泥沼而产生了一种复杂且矛盾的情感,通过“玫瑰”和“银泉”等意象来替情人的错误辩解,表达了自己愿意包容体谅的态度。除最具代表性的玫瑰外,作者在第25中使用了向日葵的意象:“Great prices’ favorites their fair leaves spread/But as the marigold at the sun’s eye/And in themselves their pride lies buried/For at a frown they in their glory die”(帝王的宠臣把美丽的花瓣大张/但是,正如太阳眼前的向日葵/人家一皱眉,他们的荣幸全灭亡),向日葵是一种追随阳光而绽放的花朵,用来形容依靠恩宠的人们朝夕不保的生活,自己却因内心强大的幸福感而永不会颓废。
  太阳,月亮和星星这样可以发出光芒的意象也在莎士比亚的诗作中频繁出现。每当早晨旭日东升时,阳光是温暖且充满希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加炙热灿烂,日落时令人惆怅,感慨光阴似箭,整个过程都令人联想到短暂的生命,影射出了不同的阶段。在第七首中作者写道的“Lo, in the orient when the gracious light/Lifts up his burning head, each under eye/Doth homage to his new-appearing sight”(看呵,普照万物的太阳在东方/抬起了火红的头颅,人间的眼睛/都来膜拜他这初生的景象),正是比喻了友人潮气蓬勃的阶段,随后又写道“Like feeble age he reeleth from the day/The eyes, ‘fore duteous, now converted are’”(从白天的峰顶跌下,像已经衰老/原先忠诚的人眼就不再去注视),当友人进入迟暮之年便渐渐被人们忽视,和全盛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慨韶华易逝,人生苦短。   2.时间
  莎士比亚作为十四世纪文艺复兴的核心人物,受到了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影响,更加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永恒性,作者将这一思想融合到了表达深厚情感的诗作中,时间便成为了《十四行诗》中另外一个重要主题。作者在描述时间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拟人的手法,进而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残酷,例如第12首中提到“And nothing ‘gainst Time’s scythe can make defense”(没人敌得过时间的镰刀啊),这个典型的例子生动地呈现出时间毁灭一切的力量。作者在第60首中运用了浪涛的意象:“Like as the waves make towards the pebbled shore/So do our minutes hasten to their end/Each changing place with that which goes before/In sequent toil all forwards do contend”(正像海涛向卵石滩头奔涌/我们的光阴匆匆地奔向灭亡/后一分钟挤去了前一分钟/接连不断地向前竞争得匆忙),相比于镰刀的毁灭性,浪涛则包含循环性,个体虽终将“奔向灭亡”,但生命是可以循环不息的,作者通过这样的比喻劝说友人结婚生子。在第19首中,作者甚至将时间视为近在眼前可以交谈的对象,控诉其对友人做出的残酷行为,先将时间比喻为贪婪的猛兽:“Devouring Time, blunt thou the lion’s paws”(饕餮的时间呵,磨钝雄狮的利爪吧),后又形容时间是残暴的罪犯:“But I forbid thee one most heinous crime/O, carve not with thy hours my love’s fair brow”(但是我禁止你一桩最凶的罪愆/你别一刀刀镌刻我爱人的美颜),但在最后两行却话锋一转,自己会用诗歌永存友人的美貌最终赢了和时间的较量:“Yet do thy worst, old Time/My love shall in my verse ever live young”(但是,时光老头子,不怕你狠毒/我爱人会在我诗中把青春永驻)。
  虽然在大部分诗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来描述时间的残忍和破坏性,从而表达出自己在急于捍卫爱情和友情的决心,但由于当时天文学对人文思想的影响,时间的永恒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时间永恒性这一主题充分体现在第18首诗中,作者并没有过多使用事件(time)这个单词,而是巧妙地将友人的容颜比喻为“夏季的一天”(a summer’s day),自然事物顺应规律会凋谢:“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每一样美呀,总会失去美而凋落/被时机或自然的代谢所摧残),但人类的创作是可以战胜事件的伟大力量,美貌不会轻易被剥夺:“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e fade/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但是你永久的夏天绝不会凋败/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象)。结尾出写道“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并没有认为时间是一个对立的角色,但仍然传达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作家都具有的对“永恒”的渴望。
  3.社会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或国度,自然和时间都是优秀的诗人和作家善于利用的意象,不但较为容易引起更广泛读者的共鸣,而且可以提升作品的美感。然而,除此之外能够在诗作上打下独一无二的烙印的,就是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小到成长环境,大到国家政治,都会赋予作者的独特的视角和理念。莎士比亚同样在《十四行诗》的创作过程中,也体现了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所独具的人文思想和艺术风格,所采用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那个王权稳固,经济繁荣的时期,现代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使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和封建贵族形成鲜明对比,出身平凡且崇尚平等的莎士比亚在诗中流露出了嘲讽。在第25首中写道“Great prices’ favorites their fair leaves spread/But as the marigold at the sun’s eye”(帝王的宠臣把美丽的花瓣大张/但是,正如眼前的向日葵),可见贵族们倚仗权势的嚣张姿态,但用日出而开,日落即合的太阳花比喻,也讥讽了政治的变化无常:“And in themselves their pride lies buried/For at a frown they in their glory die”(人家一皱眉,他们的荣幸全灭亡/他们的威风同本人全化作尘灰)。
  身为英国文坛巨匠的莎士比亚本就非贵族出身,后又家道中落,初到伦敦时随剧团从事过各种工作,因而广泛接触社会,观察人间百态。在第23首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在爱情面前卑微和紧张的情绪,便将自己当年的优伶生涯作为意象:“As an unperfect actor on the stage/Who with his fear is put beside his part”(像没有经验的演员初次登台/慌里慌张,忘了该怎样来表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演员还是画家都被普遍视为卑微低俗的工作,创作主题多为拥护王权和歌颂君主,但宽松平静的创作环境使其在艺术造诣上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在第24首中,作者又用画师精湛的画技作为意象,表明自己将友人的美利用细致传神的手法深深地刻画在自己的心灵上:“Mine eye hath played the painter and hath steeled/Thy beauty’s form in table of my heart/My body is the frame wherein’tis held/And perspective it is best painter’s art”(我的眼睛扮演了画师,把你/美丽的形象刻画在我的心版上/围在周围的画框是我的躯体/也是透视法,高明画师的专长)。
  四、结语
  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十四行诗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诗歌形式之一,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作家在进行创作,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能够堪称经典的原因与其所采用的形象丰富的意象有着紧密的关系,诗作的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真善美”顺应了时代潮流。除此之外,作品创作背后的复杂情感背景给这部作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种种因素都趋势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威廉姆莎士比亞,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涂淦和:莎士比亚的意象漫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04).
  [3]吴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主题的解读,SCIENCE
其他文献
坚持注入“红”动能“三个化”完善责任落实闭环rn清单化管理明责.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深化“五张清单一张网”,健全“一把手”总负责,班子成员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小戴《礼记》四十九篇为研究对象,在第一部分主要探讨《礼记》中“礼”的起源;第二部分将《礼记》中的人际交往思想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寻找二者思想的契合点;再次,阐述《礼记》中人际交往思想的基本原则;最后进行总结反思。  关键词:《礼记》;交往;原则  作者简介:赵树金,辽宁大学新闻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一首词的优劣往往在于其内中所包含的精神世界,以境界来区分高下,造境者,即虚构性的“幻想世界”。本文将从晏几道的生平着手,对《临江仙》的文本进行详细论述。对于其中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寄托情趣乃至分析评价做简单概述。从而探究诗中所塑造的个人世界,体悟其中蕴含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意象;幻想意识  作者简介:王震(1996.5-),男,汉族,陕西省榆林市人,
“郎”是古代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昵称用语,以“阮郎”、“潘郎”等为代表的典故作为承寄和抒发情感的载体,在和凝存世不多的词作中被提及的次数极多.和凝词中多次借与“情郎”
摘 要:庆历五年,欧阳修任职于滁州。庆历八年,欧阳修调离滁州。欧阳修与滁州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滁州对欧阳修产生深刻影响,滁州风物慰藉其胸怀,并为其提供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欧阳修对滁州产生积极影响,他改善了民生;开发了山水景观;以人格魅力影响了人文环境。  关键词:欧阳修;滁州;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叶洪珍(1980-),女,安徽凤阳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
期刊
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地方钱票,涉及行业之广、发行品种之多,可谓洋洋大观。这些钱票有的是由地方商户、钱庄、商会等机构发行的信用纸币,民间俗称钱票、庄票、私票、吊票、
目的: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 PM)眼底病变是目前导致低视力和盲目的眼底疾病之一,其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等并发症是引起患者中心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迄今为
摘 要:短篇小说“If It Comes Back”是女性作家简·吉尔伯特所写的一篇悲伤的爱情故事。文章向读者展示,基于自由和独立的爱情才是最美好的。本文试图从文体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这篇短篇小说。  关键词:自由;文体;修辞  作者简介:王婉(1990.3-),女,河南省睢县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1000个人手挽着手,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在湖滨步行街、延安路与平海路上,志愿者们手拉手筑起的“人墙”,隔开了车流和人群,成为了路口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根据百度地图大数据平台景区数据统计,西湖位居十一假期全国热门景区人流指数首位。人气爆棚,西湖周边的湖滨步行街的人流量也十分密集。为了保障游客的出行安全,由1000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人墙”汇聚成一道安全屏障:“人墙”前是延安路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