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悬念”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mk07j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一、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二、精“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三、制“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27-27÷3。学生在演草本上计算后,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①27-27÷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27-27”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同学的计算步骤是:②27-27÷3=27-9=18出现这两种情况,乃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问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同学们纷纷争论: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见学生的情绪高涨,对问题的答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我板书”四则混合运算“,讲授新课,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创“难”
  
  创“难”可在某堂课或某段知识前抛出,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最高点,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06;②10÷6,70.7÷33。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难”制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六、留“尾”
  
  留“尾”指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其他文献
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是学生漫长的求学生涯的第一步。拼音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然而拼音教学的难度也是众所周知的。我在拼音教学中重点开发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的目的。让儿童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中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故事起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是疏通思维的最好办法。”毋庸质疑,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最是书香能致远”,语文教育改革先锋李镇西老师曾说过:“语文阅读既是最富有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然而,不少学生不重视阅读,甚至视阅读为负担,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是尤其重要的一个。”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给学生
期刊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二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
期刊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是自古就有的,如高中语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与弟子的座谈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同时还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近年来各地文言文阅读试题除了考查常规的字词句外,还加大了对综合理解、领悟体验、情感价值观和初步的文学鉴赏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力度,开放性试题已成为中考文言文阅读的新亮点。  下面就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些典型试题作简要分析。    一、理解归纳型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基础性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本人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就
期刊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提问有力地将人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它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的单向交流,而成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的双向交流  那么,语文的课堂提问教学如何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    一、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
期刊
多年来,人们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普遍忽略课外作业练习的研究和改革。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课外作业练习太多。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大量的作业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趣味性。本文结合我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创新型作业进行探索。  一、作业功能的转变  过去教师留作业只是为了巩固和理解学过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下的作业形式更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期刊
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不是内容的现代化,而是数学思想、方法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基础数学教学现代化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主义思想的影响,忽视教学的情景性、学习主体性以及教育手段改进等,数学知识教学采用灌输方式,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导致数学学习迁移能力薄弱,数学问题解决缺泛创新意识等问题。随着计算机迅猛发展、数学专业软件不断完善、构建主义学
期刊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一、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