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方向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中考,不少同学对语文复习感到有些迷茫:有的心浮气躁,兴趣不高;有的苦苦寻觅,不得要领;有的孜孜以求,收效甚微;还有的自以为是,放松要求……那么,如何在考前科学备考,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依托课标,吃透考纲,把握方向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的版本也呈现多样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变化,它都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平时教学中,还是后期的复习中我们都要依据课标这根准绳来进行复习迎考,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高效有序。此外,每年各省市的《中考考试说明》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确定复习要点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在中考复习中不可缺少的行动指南。这就更需我们吃透其要旨,把握其精髓,具体包括三个层面:①识考点。即了解考纲的知识点、能力点。②知变化。即了解考点的变化,与往年相比考点是否有新增或删减。③明要求。即明确考试大纲对考点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复习。
  
  二、注重教材,夯实基础,寻求突破
  
  (一)回归教材,重视基础
  中考复习的第一阶段是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内容相对比较繁杂,这就要我们逐字逐句去落实。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把课后的字词彻底弄清,把这部分活用的内容通盘考虑。通过指导要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要求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归纳、分类、整理文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如:要掌握考纲上的几篇名著阅读,几十个主题式的综合性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一些最基本的文体知识,课标上50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等,弄清这些最基本的考点外,还要适当进行单项练习,让语文基础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在实践中过手。
  (二)对比分析,寻求突破
  考生要善于找到语文成绩的曾分点、突破口。把每次的模拟测试卷、适应性测试卷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失分点,这个失分点正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增分点和突破口。
  
  三、科学训练,掌握技巧,讲究实效
  
  考前的训练要求有明确的训练目标、高质量的训练材料、科学的训练方案和显著的训练成效。训练的安排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点训练重归纳
  例如:字音、字形、成语、语病、古诗文默写等,必须将规范训练与精心的归纳结合起来,要以训练促进归纳总结,以训练带动归纳总结,在训练中补充完善知识体系。可以在笔记本中为每个知识点开辟专栏,不断地补充提高;也可以建立自己的“错题集”,有针对性地精心归纳。
  (二)能力点训练重提升
  1.阅读能力的提升。现代文阅读要树立文体意识、整体阅读意识以及规范答题意识。在训练中要掌握常见题型的一般思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过程,一般是:首先速读,弄清文体及大致内容;然后理清思路,提取主干,把握要旨;最后按题读文,搜索信息,比较对照,得出答案。
  2.作文表达能力的提升。如今中考,回归自然,链接时代,关注学生生活已成为作文命题的趋势。我们在复习时不妨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加强作文素材的储备,多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②认真解读考纲中的相关要求,夯实写作基础,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思路与技巧,要明确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构思技巧,切入技巧等。③要写出有个性化的文章,内容要新,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与见解。
  (三)技巧训练重实用
  “实用”就是具有可操作性,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文言文的七字翻译法:①“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②“扩”即把单音词扩为双音词。如“夙夜忧叹”中的“忧”理解为“忧愁”,“叹”理解为“叹息”。③“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发语词“夫”;起延缓语气、调整音节作用的虚词如“之”。④“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人称代词和通假字。⑥“调”即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⑦“变”就是变通,相当于意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这样的实用方法在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应训练学生熟练运用。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千考万考素养为上,千练万练能力为宗。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雪》是鲁迅1925年于北京女子师大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散文诗,时值北伐革命前夜,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作者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方雪景的先后描写,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这是一篇写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美文,艺术构思可谓巧妙天成,而其中常常被提到的则是江南雪和朔方
书面表达是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运用的一种能力,它是高考英语试卷中难度最大部分。从近几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来看,英语写作都是半开放式的作文,并且开放度也逐步提高,总分25分,但平均得分只有十三四分。高考英语阅卷专家组成员汪少华直言: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半开放性作文的适应性有待加强。由此可见,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一系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方面之一的阅读教学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阅读能力已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转化为自我内驱力,就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
写作文如做人。我在教学生作文时曾经引用已故的文学大师季羡林季老的一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古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体现作文与做人的同义关系。新概念作文的倡导者提倡:“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表面说是生活与作文的同义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在阐释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质上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物化形态,有什么样的人品
课改浪潮滚滚袭来,教学研讨蔚然成风。本人抱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心态,到我县实验二中学习了一堂课,毋庸置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请允许本人针对这堂课发表拙见。  总体来说,这次课堂教学实施比较成功,达到了公开教学应有的效果。从询问职业开始,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各种职业类型,一直到谈论理想,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连贯自然。遵循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体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等课标理念,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交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情境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的主要优点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感悟语文,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遗憾的是,虽然情境教学已经践行了多年,但仍然有部分教师对如何进行情境教学一知半解。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践行情境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境引情,情境交融。具体论述如下。  一、音乐抒情  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和音乐是两门截
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个亮点,可是对经济欠发达的偏僻地区来说,学校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像我们这样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偏僻地区也有优势,我们小地方的语文教师同样可以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本地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天地中翱翔。  一、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对课堂教学重视得过了头,而对课外阅读则不够重视。“功夫在诗外”,其实,课外阅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且必要的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着重大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是不是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环境
新课标高考语言运用题更突出与生活贴近的特点,让考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新题型,新亮点不断吸引着广大师生。其中就有公益广告词的拟写。我们知道好的公益广告应力求真,巧,美。可是考生要想在考场的短时间内写出文质兼美的好广告又谈何容易?  有的考生面对试题不知写什么,找不到写作内容;还有的考生有话可说却不知以什么形式传达,不知用什么方式写。要探求解决方法,那就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高考广告题考查中的精彩答
李白的诗《蜀道难》中有这样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苏教版必修四课下注释是这样的:黄鹤即黄鹄,善飞的大鸟。我对此注释不敢苟同。我认为此处的“黄鹤”是作者有意选择的一个物象,黄鹤就是传说中仙人驾鹤上天中的黄鹤,李白不仅借此来表明蜀道的高峻,还有另外的用意。下面就从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李白的诗中有涉及“黄鹄”一词的诗句:“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