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欠佳,课程内容及组织形式均有待创新与改革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社交体育”的课程概念,阐述体育与社交的密切关系和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社交体育;体育教学
“体育社交”是时下非常时尚的词儿,它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社会交流,大而言之比如“乒乓外交”“篮球外交”,使国与国之间关系得到建立和发展;小而言之比如人们在共同锻炼或运动切磋交流过程中彼此结识,扩大了交际圈子。这是一种借助参与体育运动过程而产生的社交活动。本文将词语重组改称为“社交体育”,是当作一种体育课程来说的,并试图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一、关于“社交体育”
尽管多年来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体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教学的层次不明显使中职学校体育课直接由义务教育延伸而来。由于中职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大,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很难保持“齐步走”,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是初中教学的单调重复,没有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体育课索然无味。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和内容选择没有结合专业特点、理论教学没有针对性、教法单一组织单调等问题,造成教学无序、学生体育知识浅薄、体育教师倦怠情绪严重等不良后果,学校体育功能被弱化。为强化中职学校的体育功能,应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让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养成终身运动意识,这是本文讨论的目的。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大集体课程没有好感,对从小学、初中以来一直沿用的老套路也不感兴趣,而偶然采取多个项目同时上、多个小组分开练习的教法,学生就十分喜欢。细究这种课程的特点有:项目多样性,能更好地满足爱好有差异的学生需求;组织灵活性,可以顺应学生“人以群分”的个性发展需要;教法多样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成果长效性,因兴趣而来,因成功而回的成果往往令人回味,学生期望着下一节体育课的到来,这正是体育教学给学生以终身运动意识的教学目标。由此,为别于惯常的体育课,笔者将这种体育课定义为“社交体育”。
二、体育与社交的关系
体育本来就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更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现实生活中,除了球馆、健身房之外,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团体和协会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有的还建立网站扩大规模和影响,比如号称中国首家自行车社交网的“CycleLife”,还有“丑牛体育社交联盟”。 丑牛体育社交联盟是由一批乐观开朗,热爱体育运动,热爱生活的男女青年们创立,为所有热爱运动,喜欢社交的都市男女打造一个长期、便捷、经济、安全的体育社交平台,他们“一起健康运动,一起快乐社交”,每周定期举办篮球、羽毛球、排球、游泳、台球、跑步、跳绳、踢毽子、杀人游戏和三国杀等体育和休闲活动,适应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群,大家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在社交中得到充实。这是因体育而社交。
在美国,社交网络对体育参与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发布的《2011年美国体育健身参与报告》显示,社交网络对美国人的体育参与有着巨大影响。因为社交网络的影响,美国“Y一代”的体育参与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在各项运动中,最受“Y一代”喜爱的活动是健身运动,参与人数达到了5130万人。他们喜爱的运动中都有着强烈的“社交因素”。这又是因社交而体育了。
显然,直接参与者收获了体育和社交的双重好处,而观赏者也不示弱,他们彼此传递着快乐。“如果有个牛人早上六点钟起床观看一万米竞走比赛,觉得很不错,就会告诉10个朋友,你晚上应该看看那场比赛 。”有人说,“很难相信,一个在网上看赛事直播的人不会跟别人吹嘘比赛中的亮点。”国际奥委会成员马克·亚当斯就曾这样把奥运会和社交网络牵起线来:“当我想起国际奥委会与社交网络的关系,我总是愿意相信,奥林匹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交网络之一”。奥运金牌得主、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干脆说,人们再也不会置身事外消极被动地观赏比赛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一亿人使用Facebook,不过这个数字现在已经攀升到了九亿。
可见,社交与体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三、社交体育的教学操作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方针的中等职业学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除了要让学生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而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整体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交叉点,我们的学生将来是否顺利适应社会,与其在学校养成的人际关系习惯和技巧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所以,我们就要挖掘体育教育中的社交元素,强调学生之间在运动中的交流,教师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内涵,形成有职业学校特色的社交体育。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要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校在培养对象和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反映在体育教学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中职学生毕业就意味着面向社会的选择,所以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做职业规划了,如果还是按照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练习,全班整整一节课就学一招老项目,充其量是热热身、跑跑步、打打球,甚至“放放羊”,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不到实际的体育技能,也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扩大体育教学的内涵,要做到教师不能仅仅是完成一节纯粹的体育课,学生也不能仅仅是了解一项体育运动。要在体育课的教与学中激发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交流意欲,推动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运动才华,强化分享体育运动快乐的习惯,从而逐步克服学生封闭、畏惧、冷漠等不良心理性格。在俄罗斯,学校实行5种体育教学大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俄罗斯的体育课堂更强调趣味性和持续性,肚皮舞、街舞都被列为体育课学习的内容,这种趣味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体育教学值得借鉴。
其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全班静静地听讲,然后又全班一起练习同一个项目的像组织团体操一样抹杀学生个性的“一统课”已经不适合在中职学校体育课上用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组织形式也要多样性。教师备课时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个性差异特点,然后根据班额规模分成两三个或者三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项目内容,这样的格局在运动场上很容易出现活跃的气氛。这时,教师是总指挥和总教练,起调度、辅导、协调作用,也可以安排两三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协助管理、沟通。这种组织形式强调了组与组之间的比照,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沟通。备课工作要求教师做到谨慎、严密、精细,考虑问题的范围扩大了。对学校而言,各类器材和设施的投入必须增加和不断更新,促进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非体育类的中职学校,体育课的目标绝非要培养奥运选手或锦标赛冠军,但是也不能沦落到无所作为的形式化。近年的实践表明,社交体育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原来很少参加运动的学生也经不住“寂寞”和大家一起活跃起来。由于课程中有激烈运动也有休闲运动,丰富多样的项目学习不断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学生在动与静之中均得到满足,彼此之间分享着快乐,增加了班集体的和谐气氛。
(作者单位: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蒋桂凤. 体育与可持续发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老晚.美国社交网络对体育参与的影响[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dff401010znm.html.
[3]进雨,尹晓琳. 社交攻略[N].法制晚报,2011-7-28.
[4] 徐国强.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 宋震.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创新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3).
[6]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康建纯. 我国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 职业教育研究,2007,(1).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关键词:中职;社交体育;体育教学
“体育社交”是时下非常时尚的词儿,它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社会交流,大而言之比如“乒乓外交”“篮球外交”,使国与国之间关系得到建立和发展;小而言之比如人们在共同锻炼或运动切磋交流过程中彼此结识,扩大了交际圈子。这是一种借助参与体育运动过程而产生的社交活动。本文将词语重组改称为“社交体育”,是当作一种体育课程来说的,并试图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一、关于“社交体育”
尽管多年来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体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教学的层次不明显使中职学校体育课直接由义务教育延伸而来。由于中职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大,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很难保持“齐步走”,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是初中教学的单调重复,没有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体育课索然无味。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和内容选择没有结合专业特点、理论教学没有针对性、教法单一组织单调等问题,造成教学无序、学生体育知识浅薄、体育教师倦怠情绪严重等不良后果,学校体育功能被弱化。为强化中职学校的体育功能,应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让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养成终身运动意识,这是本文讨论的目的。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大集体课程没有好感,对从小学、初中以来一直沿用的老套路也不感兴趣,而偶然采取多个项目同时上、多个小组分开练习的教法,学生就十分喜欢。细究这种课程的特点有:项目多样性,能更好地满足爱好有差异的学生需求;组织灵活性,可以顺应学生“人以群分”的个性发展需要;教法多样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成果长效性,因兴趣而来,因成功而回的成果往往令人回味,学生期望着下一节体育课的到来,这正是体育教学给学生以终身运动意识的教学目标。由此,为别于惯常的体育课,笔者将这种体育课定义为“社交体育”。
二、体育与社交的关系
体育本来就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更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现实生活中,除了球馆、健身房之外,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团体和协会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有的还建立网站扩大规模和影响,比如号称中国首家自行车社交网的“CycleLife”,还有“丑牛体育社交联盟”。 丑牛体育社交联盟是由一批乐观开朗,热爱体育运动,热爱生活的男女青年们创立,为所有热爱运动,喜欢社交的都市男女打造一个长期、便捷、经济、安全的体育社交平台,他们“一起健康运动,一起快乐社交”,每周定期举办篮球、羽毛球、排球、游泳、台球、跑步、跳绳、踢毽子、杀人游戏和三国杀等体育和休闲活动,适应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群,大家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在社交中得到充实。这是因体育而社交。
在美国,社交网络对体育参与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发布的《2011年美国体育健身参与报告》显示,社交网络对美国人的体育参与有着巨大影响。因为社交网络的影响,美国“Y一代”的体育参与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在各项运动中,最受“Y一代”喜爱的活动是健身运动,参与人数达到了5130万人。他们喜爱的运动中都有着强烈的“社交因素”。这又是因社交而体育了。
显然,直接参与者收获了体育和社交的双重好处,而观赏者也不示弱,他们彼此传递着快乐。“如果有个牛人早上六点钟起床观看一万米竞走比赛,觉得很不错,就会告诉10个朋友,你晚上应该看看那场比赛 。”有人说,“很难相信,一个在网上看赛事直播的人不会跟别人吹嘘比赛中的亮点。”国际奥委会成员马克·亚当斯就曾这样把奥运会和社交网络牵起线来:“当我想起国际奥委会与社交网络的关系,我总是愿意相信,奥林匹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交网络之一”。奥运金牌得主、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干脆说,人们再也不会置身事外消极被动地观赏比赛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一亿人使用Facebook,不过这个数字现在已经攀升到了九亿。
可见,社交与体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三、社交体育的教学操作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方针的中等职业学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除了要让学生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而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整体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交叉点,我们的学生将来是否顺利适应社会,与其在学校养成的人际关系习惯和技巧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所以,我们就要挖掘体育教育中的社交元素,强调学生之间在运动中的交流,教师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内涵,形成有职业学校特色的社交体育。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要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校在培养对象和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反映在体育教学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中职学生毕业就意味着面向社会的选择,所以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做职业规划了,如果还是按照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练习,全班整整一节课就学一招老项目,充其量是热热身、跑跑步、打打球,甚至“放放羊”,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不到实际的体育技能,也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扩大体育教学的内涵,要做到教师不能仅仅是完成一节纯粹的体育课,学生也不能仅仅是了解一项体育运动。要在体育课的教与学中激发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交流意欲,推动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运动才华,强化分享体育运动快乐的习惯,从而逐步克服学生封闭、畏惧、冷漠等不良心理性格。在俄罗斯,学校实行5种体育教学大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俄罗斯的体育课堂更强调趣味性和持续性,肚皮舞、街舞都被列为体育课学习的内容,这种趣味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体育教学值得借鉴。
其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全班静静地听讲,然后又全班一起练习同一个项目的像组织团体操一样抹杀学生个性的“一统课”已经不适合在中职学校体育课上用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组织形式也要多样性。教师备课时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个性差异特点,然后根据班额规模分成两三个或者三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项目内容,这样的格局在运动场上很容易出现活跃的气氛。这时,教师是总指挥和总教练,起调度、辅导、协调作用,也可以安排两三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协助管理、沟通。这种组织形式强调了组与组之间的比照,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沟通。备课工作要求教师做到谨慎、严密、精细,考虑问题的范围扩大了。对学校而言,各类器材和设施的投入必须增加和不断更新,促进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非体育类的中职学校,体育课的目标绝非要培养奥运选手或锦标赛冠军,但是也不能沦落到无所作为的形式化。近年的实践表明,社交体育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原来很少参加运动的学生也经不住“寂寞”和大家一起活跃起来。由于课程中有激烈运动也有休闲运动,丰富多样的项目学习不断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学生在动与静之中均得到满足,彼此之间分享着快乐,增加了班集体的和谐气氛。
(作者单位: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蒋桂凤. 体育与可持续发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老晚.美国社交网络对体育参与的影响[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dff401010znm.html.
[3]进雨,尹晓琳. 社交攻略[N].法制晚报,2011-7-28.
[4] 徐国强.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 宋震.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创新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3).
[6]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康建纯. 我国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 职业教育研究,2007,(1).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