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春发育期的基本心理特征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少年期的年龄指的11、12岁至15、16岁,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迅速,由幼稚逐渐达到成熟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少年,在心理、生理、社会性方面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发展迅速却不平衡。这个时期的少年心理健康的程度对成年以后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被称为困难期或者危险期。
这个时期少年的心理基本特征是: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在自我意识上: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自我概念定义与八年级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关于自己的特长、外表、能力方面的态度、情感、知识的自我感觉。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价值等组成的认知结构,包括自己对他人关系的一切心理活动。(Byrne 1986)即个体将自己当做客体所作出的自觉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水平以及是否能够反映出真实的自我,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青春期前期,自我概念在多数维度上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在初一处于最低点并且不稳定。其原因是初一学生开始具备了各种推理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学生开始将关注的重点从儿童时对周围环境的重点放在了内心世界,但是在自我评价和评估时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看法的影响,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看待自我。
三、同伴关系对八年级学生成长的意义
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八年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他们和同伴、老师的关系中。一种又以同伴关系对八年级学生的影响更大。
同伴关系指的是:同伴之间的友谊,指的是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和同龄人形成了平等互惠的比较积极的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八年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其次,同伴交往能让八年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也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尊心。第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八年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有利于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
四、八年级学生社会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关系
笔者主要运用了调查问卷、访谈法、来印证此观点
案例一:
蔡某某是笔者班上成绩拔尖的学生。她的性格开朗外向,在班上有很多朋友,说话风格直爽,喜欢和其他同学不假思索地开玩笑。进校成绩排进了年级前十名,数学是强项,语文是弱项。
在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她带着哭腔找到笔者,表示自己明天的考试一定会考不好,情绪非常激动。感觉快要考试了,但是很多知识点并未掌握。于是笔者让她晚上七点到学校,单独帮她讲解知识点。
晚上七点她按时到办公室,但是在接近一个小时的细致讲解以后,她依然情绪低落。经过笔者的仔细询问才说出了真正的压力来源——班上有很多学生叫她“小傻瓜”,而且有两名学生经常以她不会做题而嘲笑她,她认为这一次进不了年级前5名会有更多的人叫她“傻瓜”甚至她自己都会如此看待自己。一方面她为其他的人如此看待自己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蔡某某从客观上成绩优秀,性格开朗。但是她的自我概念水平较低,对自己不够自信,容易受到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以至于曲解他人的意思,对同学产生敌意,对自己更加不信任,降低了自信心,最终影响了学业成绩。如果她能够对自己有比较稳定的认识,是不会被他人的态度所动摇。
经过笔者疏导,她理解了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客观辩证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改善同伴关系。
案例二:
深夜11点,笔者突然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家长十分激动,说寝室有一个男生瞿某要用刀砍伤她的儿子朱某,并且表示打算报警。让笔者感到诧异的是,家长口中用刀的男生是一个非常守规矩性格内向的男生,平时就算是被老师很严厉地批评也不会有叛逆的举动。
最后我了解这场冲突因为一次打牌而引起,但是打牌仅仅是一个导火索,他们两人的积怨已深。
朱某家庭富裕,娇生惯养,爱打扮,更喜欢在班上出风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成绩差。瞿某性格内向,懦弱,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好。两个人是室友。朱某认为自己家里有钱有势,自己帅气阳光,出手阔绰,爱炫耀,在寝室里面不顾他人感受,我行我素,朱某在寝室生活中是他主要的欺负对象。
笔者找朱某了解情况的时候,他表现得很委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好,还经常给寝室同学买零食,其他人却这样对待自己。
案例分析:朱某的自我概念水平很高,但是与客观情况并不相同,完全不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他扭曲的自我概念与他的镜我形象相差甚远,最终导致了同伴冲突。
在已有的研究中表明,在中学生的社会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之间互为正相关的的关系。个体正是在和同伴的关系中不断加深对自己我认识,构建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水平较高、同时对客观自我的认识准确稳定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而社会自我概念水平较低,同时对客观自我的认识存在扭曲的学生,同伴关系较差。而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使他们在和同伴的交往过程当中观察、分析、评价自我,促进了自我认识,发展了自我概念。
五、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一个班集体要能够良性运作,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和睦的集体氛围,如果班级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正确处理同伴关系,他们在班级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就越强,班级的凝聚力就越强。 从班级的个体出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每个个体形成完整、健康、积极的人格。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的班主任,应该采取措施让每一个形成正确、稳定、积极的自我概念,应该帮助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1、以小组形式对班级进行管理。小组成员的编排和确定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相似互补、学生学科能力互补、心理年龄、性别差异等实施组合,每一个小组要平行分组,成绩优异、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小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在同一个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各不相同。那些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偏低成员在和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偏高的成员的交流互动中,不断调整、修改、提高自己的自我概念,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评价方式多样化。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体发展速度不平衡和个体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现在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对七年级学生的主要评价标准是语文、数学、英语的应试成绩,很多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甚至是遭到了埋没。因此在艺术、创造力、体育方面有天赋但是在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偏低,甚至是自卑。
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班级活动,在了解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多鼓励那些学业成绩不优秀但是有其他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3、在班级管理中要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可以以小组制度相结合,以小组竞争为主要形式结合个人之间的竞争。在小组竞争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提升自己的学业和纪律表现,有义务为小组任务出谋划策,每个人在小组活动中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存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就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活动中理解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取长补短。
4、要求学生坚持写成长日记。成长日记必须每天都要写,八年级的学生成长日记的内容是情绪化和琐碎的,但是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坚持下来就能够培养他们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平.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西南师范大學.2001,4
[2]周衍.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浅探.辽宁师范大学.2007,6
[3]何巍.培养初中生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6
[4]谢志萍.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山西大学.2004,7
[5]咸大伟.初中生自我概念及其与同伴关系类型的相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6
[6]魏宏聚.初中生同伴交往过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1,6
[7]刘耐烦.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11,4
[8]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业成绩与其发展背景的关系.沈阳师范大学.2011.6
[9]林巧明,石向实.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健康心理研究.第35卷4期.2015,8
[10]马玲君.初一学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系列辅导.山东师范大学.2012,5
[11]周国韬,贺岭峰,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3
谢慧君,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教师。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少年期的年龄指的11、12岁至15、16岁,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迅速,由幼稚逐渐达到成熟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少年,在心理、生理、社会性方面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发展迅速却不平衡。这个时期的少年心理健康的程度对成年以后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被称为困难期或者危险期。
这个时期少年的心理基本特征是: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在自我意识上: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自我概念定义与八年级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关于自己的特长、外表、能力方面的态度、情感、知识的自我感觉。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价值等组成的认知结构,包括自己对他人关系的一切心理活动。(Byrne 1986)即个体将自己当做客体所作出的自觉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水平以及是否能够反映出真实的自我,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青春期前期,自我概念在多数维度上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在初一处于最低点并且不稳定。其原因是初一学生开始具备了各种推理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学生开始将关注的重点从儿童时对周围环境的重点放在了内心世界,但是在自我评价和评估时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看法的影响,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看待自我。
三、同伴关系对八年级学生成长的意义
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八年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他们和同伴、老师的关系中。一种又以同伴关系对八年级学生的影响更大。
同伴关系指的是:同伴之间的友谊,指的是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和同龄人形成了平等互惠的比较积极的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八年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其次,同伴交往能让八年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也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尊心。第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八年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有利于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
四、八年级学生社会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关系
笔者主要运用了调查问卷、访谈法、来印证此观点
案例一:
蔡某某是笔者班上成绩拔尖的学生。她的性格开朗外向,在班上有很多朋友,说话风格直爽,喜欢和其他同学不假思索地开玩笑。进校成绩排进了年级前十名,数学是强项,语文是弱项。
在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她带着哭腔找到笔者,表示自己明天的考试一定会考不好,情绪非常激动。感觉快要考试了,但是很多知识点并未掌握。于是笔者让她晚上七点到学校,单独帮她讲解知识点。
晚上七点她按时到办公室,但是在接近一个小时的细致讲解以后,她依然情绪低落。经过笔者的仔细询问才说出了真正的压力来源——班上有很多学生叫她“小傻瓜”,而且有两名学生经常以她不会做题而嘲笑她,她认为这一次进不了年级前5名会有更多的人叫她“傻瓜”甚至她自己都会如此看待自己。一方面她为其他的人如此看待自己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蔡某某从客观上成绩优秀,性格开朗。但是她的自我概念水平较低,对自己不够自信,容易受到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以至于曲解他人的意思,对同学产生敌意,对自己更加不信任,降低了自信心,最终影响了学业成绩。如果她能够对自己有比较稳定的认识,是不会被他人的态度所动摇。
经过笔者疏导,她理解了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客观辩证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改善同伴关系。
案例二:
深夜11点,笔者突然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家长十分激动,说寝室有一个男生瞿某要用刀砍伤她的儿子朱某,并且表示打算报警。让笔者感到诧异的是,家长口中用刀的男生是一个非常守规矩性格内向的男生,平时就算是被老师很严厉地批评也不会有叛逆的举动。
最后我了解这场冲突因为一次打牌而引起,但是打牌仅仅是一个导火索,他们两人的积怨已深。
朱某家庭富裕,娇生惯养,爱打扮,更喜欢在班上出风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成绩差。瞿某性格内向,懦弱,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好。两个人是室友。朱某认为自己家里有钱有势,自己帅气阳光,出手阔绰,爱炫耀,在寝室里面不顾他人感受,我行我素,朱某在寝室生活中是他主要的欺负对象。
笔者找朱某了解情况的时候,他表现得很委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好,还经常给寝室同学买零食,其他人却这样对待自己。
案例分析:朱某的自我概念水平很高,但是与客观情况并不相同,完全不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他扭曲的自我概念与他的镜我形象相差甚远,最终导致了同伴冲突。
在已有的研究中表明,在中学生的社会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之间互为正相关的的关系。个体正是在和同伴的关系中不断加深对自己我认识,构建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水平较高、同时对客观自我的认识准确稳定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而社会自我概念水平较低,同时对客观自我的认识存在扭曲的学生,同伴关系较差。而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使他们在和同伴的交往过程当中观察、分析、评价自我,促进了自我认识,发展了自我概念。
五、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一个班集体要能够良性运作,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和睦的集体氛围,如果班级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正确处理同伴关系,他们在班级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就越强,班级的凝聚力就越强。 从班级的个体出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每个个体形成完整、健康、积极的人格。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的班主任,应该采取措施让每一个形成正确、稳定、积极的自我概念,应该帮助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1、以小组形式对班级进行管理。小组成员的编排和确定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相似互补、学生学科能力互补、心理年龄、性别差异等实施组合,每一个小组要平行分组,成绩优异、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小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在同一个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各不相同。那些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偏低成员在和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偏高的成员的交流互动中,不断调整、修改、提高自己的自我概念,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评价方式多样化。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体发展速度不平衡和个体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现在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对七年级学生的主要评价标准是语文、数学、英语的应试成绩,很多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甚至是遭到了埋没。因此在艺术、创造力、体育方面有天赋但是在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偏低,甚至是自卑。
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班级活动,在了解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多鼓励那些学业成绩不优秀但是有其他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3、在班级管理中要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可以以小组制度相结合,以小组竞争为主要形式结合个人之间的竞争。在小组竞争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提升自己的学业和纪律表现,有义务为小组任务出谋划策,每个人在小组活动中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存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就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活动中理解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取长补短。
4、要求学生坚持写成长日记。成长日记必须每天都要写,八年级的学生成长日记的内容是情绪化和琐碎的,但是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坚持下来就能够培养他们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平.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西南师范大學.2001,4
[2]周衍.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浅探.辽宁师范大学.2007,6
[3]何巍.培养初中生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6
[4]谢志萍.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山西大学.2004,7
[5]咸大伟.初中生自我概念及其与同伴关系类型的相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6
[6]魏宏聚.初中生同伴交往过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1,6
[7]刘耐烦.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11,4
[8]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业成绩与其发展背景的关系.沈阳师范大学.2011.6
[9]林巧明,石向实.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健康心理研究.第35卷4期.2015,8
[10]马玲君.初一学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系列辅导.山东师范大学.2012,5
[11]周国韬,贺岭峰,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3
谢慧君,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