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座亘古绵延铁肩护佑的首阳之山,一条奔流千载咚咚作响的玄水之河,一座丰润满浸儒学文化的孤竹之城,一脉开宗明义崇德尚仁的清廉之风,薯田青葱,民风和顺,这次第,怎一个美字了得!如此天河玄水钟灵毓秀之地,便是我的家乡——卢龙。
关键词:故乡;抒情;乡情
每次和同学聊起各自的家乡趣事,我总是很自豪,我是卢龙人,因家乡卢龙乃孤竹国的前身,悠久的历史也让我得了个“孤竹后人”的雅称。
卢龙殷商时期为孤竹国都,地域大部分都在卢龙县内,故卢龙前身就是孤竹国。直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设卢龙县,属北平郡。故卢龙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明代方经所作《孤竹古城》可为考证:
何年孤竹改卢龙,一片荒城宿莽中。
独向夷齐祠下拜,山河犹自起清风。
我曾就学于卢龙县中学,县城四面的城楼遗址虽经千年风化,已满目沧桑,但高高城楼依然矗立城外,直向云天,护佑黎元,足见当年孤竹国都之缩影。
夷齐故里古风存,仁善乡情质朴真。首阳山下,天河玄水,千年儒风礼酪的滋养,润泽了卢龙这块风水宝地。“夷齐让位,不食周粟”,当年采薇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可为中国儒学之源,把一脉清廉谦让之风荡涤此处,千年承继,至今盛行。
我就读的卢龙县中学,恰居县城最高点,出了北小门,便是一望无际的碧绿薯田,我常去那里游目騁怀。某日途中遇一陌生的县城文化馆退休老者,他将所订半年《半月谈》全部送给了我,助我高考查阅时事新闻。老人真诚慷慨之情令我感喟不已,也感动至今。老人的善良如一轮太阳照亮我心灵的世界,由是也深知深爱我的卢龙家乡人。
家乡流传一句俗语:东北虎唐山狼卢龙小绵羊。此语虽为戏言,但总觉家乡人善良可亲,温软可人,千年礼风浸染,仁爱基因固化,卢龙人守此初心,痴情不改。如那年年葱郁的薯田丝秧,永远如孩童一般,匍匐于地母广阔的胸怀,敞开童心,无争无尤,纯然入境,自得自享桃源生活的浪漫诗意与恬淡雅趣。
深厚悠久的谦和文化,孕育了家乡的文明,构建了家乡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形象。 早在1996年,卢龙县建成了“孤竹文物馆”,先后成立了“卢龙孤竹文化研究会”“秦皇岛孤竹文化研究会”;2009年卢龙获 “中国孤竹文化之乡”的称号。孤竹文化研究和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正逐渐成为推介卢龙的“名片”,演绎着古老与新韵的交响。孤竹古国、夷齐故里、仁义之乡、东方德源、诗词大县……所有这些,都成为卢龙人不可多得且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财富。
自古凡城皆有护城河,卢龙既为古“孤竹国”,自然也有河流护城。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令支,有孤竹城(在今卢龙城南)。莽曰令氏亭。肥如,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卢水,南入玄。”此所谓家乡自古便有“天河玄水”之说。北魏时简称“玄水”,郦道元《水经注》有记载:“玄水出肥如东北玄溪”;满人出关“圈地”后,将该河更名为青龙河,因河水呈青色蜿蜒山间,故名。沿用至今,属滦河支流。
现如今家乡青龙河的水是洁净的,潺潺流淌,春季汛期,老少捕鱼;夏季河中游泳,抬眼望见首阳山树木蓊郁,天河相接,使人如入画卷,如登仙界。
而今,青龙河引入城内,改换新装,依依垂柳,炫烂木棉,清丽刺梅,回廊厅榭,曲折的沿河甬道,闲坐的垂钓人,与沿岸突起的城楼,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组成了幅幅新的青河画卷。
卢龙的粉丝,是家乡一道壮美的盛景,可为家乡冬季的奇观。
人到中年的父亲每次和我提起粉丝都有说不尽的情话,他告诉我,卢龙传统粉丝的几十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具有色白条匀,味道纯正,柔而不脆的特点。如今虽然机械加工粉丝遍布全国,但传统的粉丝加工仍然像千余年来那样仰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且原料加工都采用自然天成,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
正因纯手工纯天然的制造成果,卢龙的白薯粉丝全国闻名。现如今,卢龙城里城外有数百家粉丝加工厂,生产出的粉丝色泽纯白,质地柔韧,味道鲜美,销售覆盖京津、东北、西北,出口韩国及东南亚等地。一次返校带给舍友品尝,大家纷纷赞叹这地道的家乡味道,并戏谑地说:这是“青龙味”呢,还是“孤竹味”?我说:这是孤竹后人特有的“卢龙味”。
我喜欢家乡粉丝的白色,如雪净心;我喜欢家乡薯秧的绿色,如春怡情;我更喜欢家乡儒风的清色,如光映人;我爱家乡的一切,这9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焕发着勃勃生机。作为孤竹后人,我将用书籍、用行动承继古志,让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永葆春意!正是:
孤竹故里古风存,夷齐永驻华夏魂。
千年遗志常回首,德善仁义荫后人。
作者简介:
胡泽一,男,汉族,北京林业大学 工学院,2017级自动化(2)班。
关键词:故乡;抒情;乡情
每次和同学聊起各自的家乡趣事,我总是很自豪,我是卢龙人,因家乡卢龙乃孤竹国的前身,悠久的历史也让我得了个“孤竹后人”的雅称。
卢龙殷商时期为孤竹国都,地域大部分都在卢龙县内,故卢龙前身就是孤竹国。直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设卢龙县,属北平郡。故卢龙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明代方经所作《孤竹古城》可为考证:
何年孤竹改卢龙,一片荒城宿莽中。
独向夷齐祠下拜,山河犹自起清风。
我曾就学于卢龙县中学,县城四面的城楼遗址虽经千年风化,已满目沧桑,但高高城楼依然矗立城外,直向云天,护佑黎元,足见当年孤竹国都之缩影。
夷齐故里古风存,仁善乡情质朴真。首阳山下,天河玄水,千年儒风礼酪的滋养,润泽了卢龙这块风水宝地。“夷齐让位,不食周粟”,当年采薇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可为中国儒学之源,把一脉清廉谦让之风荡涤此处,千年承继,至今盛行。
我就读的卢龙县中学,恰居县城最高点,出了北小门,便是一望无际的碧绿薯田,我常去那里游目騁怀。某日途中遇一陌生的县城文化馆退休老者,他将所订半年《半月谈》全部送给了我,助我高考查阅时事新闻。老人真诚慷慨之情令我感喟不已,也感动至今。老人的善良如一轮太阳照亮我心灵的世界,由是也深知深爱我的卢龙家乡人。
家乡流传一句俗语:东北虎唐山狼卢龙小绵羊。此语虽为戏言,但总觉家乡人善良可亲,温软可人,千年礼风浸染,仁爱基因固化,卢龙人守此初心,痴情不改。如那年年葱郁的薯田丝秧,永远如孩童一般,匍匐于地母广阔的胸怀,敞开童心,无争无尤,纯然入境,自得自享桃源生活的浪漫诗意与恬淡雅趣。
深厚悠久的谦和文化,孕育了家乡的文明,构建了家乡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形象。 早在1996年,卢龙县建成了“孤竹文物馆”,先后成立了“卢龙孤竹文化研究会”“秦皇岛孤竹文化研究会”;2009年卢龙获 “中国孤竹文化之乡”的称号。孤竹文化研究和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正逐渐成为推介卢龙的“名片”,演绎着古老与新韵的交响。孤竹古国、夷齐故里、仁义之乡、东方德源、诗词大县……所有这些,都成为卢龙人不可多得且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财富。
自古凡城皆有护城河,卢龙既为古“孤竹国”,自然也有河流护城。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令支,有孤竹城(在今卢龙城南)。莽曰令氏亭。肥如,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卢水,南入玄。”此所谓家乡自古便有“天河玄水”之说。北魏时简称“玄水”,郦道元《水经注》有记载:“玄水出肥如东北玄溪”;满人出关“圈地”后,将该河更名为青龙河,因河水呈青色蜿蜒山间,故名。沿用至今,属滦河支流。
现如今家乡青龙河的水是洁净的,潺潺流淌,春季汛期,老少捕鱼;夏季河中游泳,抬眼望见首阳山树木蓊郁,天河相接,使人如入画卷,如登仙界。
而今,青龙河引入城内,改换新装,依依垂柳,炫烂木棉,清丽刺梅,回廊厅榭,曲折的沿河甬道,闲坐的垂钓人,与沿岸突起的城楼,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组成了幅幅新的青河画卷。
卢龙的粉丝,是家乡一道壮美的盛景,可为家乡冬季的奇观。
人到中年的父亲每次和我提起粉丝都有说不尽的情话,他告诉我,卢龙传统粉丝的几十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具有色白条匀,味道纯正,柔而不脆的特点。如今虽然机械加工粉丝遍布全国,但传统的粉丝加工仍然像千余年来那样仰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且原料加工都采用自然天成,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
正因纯手工纯天然的制造成果,卢龙的白薯粉丝全国闻名。现如今,卢龙城里城外有数百家粉丝加工厂,生产出的粉丝色泽纯白,质地柔韧,味道鲜美,销售覆盖京津、东北、西北,出口韩国及东南亚等地。一次返校带给舍友品尝,大家纷纷赞叹这地道的家乡味道,并戏谑地说:这是“青龙味”呢,还是“孤竹味”?我说:这是孤竹后人特有的“卢龙味”。
我喜欢家乡粉丝的白色,如雪净心;我喜欢家乡薯秧的绿色,如春怡情;我更喜欢家乡儒风的清色,如光映人;我爱家乡的一切,这9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焕发着勃勃生机。作为孤竹后人,我将用书籍、用行动承继古志,让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永葆春意!正是:
孤竹故里古风存,夷齐永驻华夏魂。
千年遗志常回首,德善仁义荫后人。
作者简介:
胡泽一,男,汉族,北京林业大学 工学院,2017级自动化(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