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斌的画,格局来自传统,但气息是现代的,有鲜明的个性。他在淡定、沉着和开阔的造型、笔墨及章法中,赋予某种幽默和调侃的趣味,在把我们引进如诗一般境界的同时,又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睿智所感动。
——邵大箴
2014年10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又一部画集《走进名家工作室——沈三草彩墨卷》出版发行,展现了沈三草的另一个多彩世界。
沈三草,原名沈从斌,1958年生于浙江温岭,2004年起定居上海。上世纪70年代初师从著名画家陆俨少、谢稚柳、应野平先生,1994年毕业于北京画院高研班,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新海派文人画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他的画作及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化报》《美术报》《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等许多报刊作过专题介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作品展和获奖,并选送世界多国展出。近年来,其作品在北京保利、瀚海,上海朵云轩和浙江西泠等拍卖行成交并屡屡创出新高。
借一幅画作,书写内心的宽广。“生活中有太多的琐事纷扰。白纸浓墨,天地辽阔,何不在有限的岁月中,按自己心之所向,完成灵感和智慧的交集”。在这个早春里的一个午后,沈三草这样淡淡地跟我说。这种轻描淡写的背后,其实透着义无反顾和锲而不舍。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2004年,沈三草离开了工作18年的《台州日报》社,奔赴上海。历经10年,沈三草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实力终于在上海美术界独树一帜,并享誉全国。
沈从斌15岁那年,因在上海交通大学当教授的姐姐缘故,有幸识见国画大师陆俨少和著名画家谢稚柳、应野平、唐云等。于是,跟着大师学画、看画。从临摹宋元名作开始,不断提高审美品位,从此练就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名师指点加上自身的悟性聪颖,沈从斌的山水作品出手不凡,备受老师器重。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地主家庭的成分却让酷爱绘画的他与中国所有的艺术院校断了机缘。
就读美院的梦想破灭,他走过了一段青涩的青少年时光。出于对艺术的痴迷,他拿起画笔,画人像照片、蛋壳、贝壳、珠帘……只要能挣钱资助家里,他什么都画。那段时间,画画成了他的生活、他的生命。
后来,沈从斌在新华书店有了一份工作。这段与书结伴的日子不但丰盈了他的知识,更成全了他的艺术追求。22岁开始,他的作品在浙江省、全国美术展览中崭露头角并频频获奖。《江南春色》《雁荡龙溪组图》等作品选送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展出。
这些成绩的取得让他迅速成为一颗艺术新星,于是,便有了从新华书店到总工会、到报社的一次次工作调动,而艺术依然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多年的艺术成长中,他一直在艰辛并快乐地追求着。1994年,他终于到梦寐以求的北京画院研修班学习了。这时,家庭成分论带来的痛苦烙印已经褪去,而站在北京朝阳区的天桥上张开双臂,他觉得自己就成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鹰,随时可以在艺术的天空中翱翔。
似乎只是那么一瞬间,两年研修就结束了。他曾流连于京城大大小小的美术馆、艺术馆,背着画板在山西、陕西、河北、甘肃等地留下写生的足迹,《梦游天台》《新论道图》《夏山牧歌》等参展作品一次次获奖。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10年后再次扬帆出发,而且启航地竟然是上海。沈三草说,生活是个圆,生命中的行程似乎都有迹可循,我只是按照心向,心无旁骛地走下去。艺术也一样,只是用好手中的笔,画自己所想的、人民所喜欢的,自然会有收获。
在沪10年,沈三草大隐隐于市,在位于长寿路的“硕丰堂工作室”完成了艺术绘画的一次次蜕变,成为新海派文人画代表人物。无论新文人画水墨作品的悠然怡得、彩墨作品的热烈酣畅,还是漫画作品的诙谐生动,都是表现一种风格、一种心情。他淡然地说:“艺术需要知音,作品的笔墨、寓意,有缘人自能体会其中意境。”
在他2011年出版发行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沈从斌卷》的“红袍”作品集中,浙江画院第一任院长陆俨少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学棣沈从斌的画,用笔豪放而疏松,笔性很好,十分大气,既继承了传统之笔墨,又有创新意识。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说沈从斌富有才智,在艺术上他有自己的想法。在绘画上,他求稳,然后在稳中求趣,稳要有规矩法则,趣可以突破某些法则。
沈从斌在艺术探索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收获是显著的也是可贵的。他近年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沈从斌山水精选集》《国画名家艺术作品专论丛书——沈从斌卷》《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集》等多部画集。
在美术强省浙江的画家中,沈从斌在绘画理趣上的表现是佼佼者。中央美院博导、中国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认为沈从斌的画,格局来自传统,但气息是现代的,有鲜明的个性。他在淡定、沉着和开阔的造型、笔墨及章法中,赋予某种幽默和调侃的趣味,在把我们引进如诗一般境界的同时,又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睿智所感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杭州画院院长姜宝林对他评价:古人曰“人品高画品不得不高”。沈从斌为人忠厚、诚恳、老实,所以他的画亦平淡天真、格调高雅、很有灵气,具有一定的学术品位。
正如这些评论家所言,欣赏沈三草的一幅幅水墨作品,无论浓墨重彩的山水作品,还是清俊飘逸的花鸟、人物,让人深深地沉浸在一片和谐安宁之中。
他的画,营造了现代人心中向往的安闲、平静、适意的山林生活,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物质消费、危机防范心态种种弊端形成鲜明的对比。虽说他的作品里也透露了些许清寂的情境,但是营造的画境能使观赏者得到片刻的安宁与思考。其画作中充沛的精神向往和心灵寄托,需要观者心气平和地来慢慢品味,这样才能从相对单纯、简括、淡雅的画面中,体会到道禅的意境和几许人生哲理。
都说画品如人品,唯有心胸开阔之人,不自负,不狭隘,方能在集百家之长后自成一格。在绘画艺术的探索中,沈三草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在创作新文人画的同时,他还尝试着创作生动张扬的彩墨作品。用传统的笔法铺底,再把鲜艳的色彩在画纸上渲染,以激昂、狂放、夸张的形式,塑造强烈变幻的色彩画面。他的彩墨系列作品中西结合,风格独特、色彩浓烈、形式新颖而备受藏家关注。
艺无止境,在艺术生涯中,沈三草积累着生活故事,白纸黑墨、素笔艳彩,画尽山林美景、禅心佛境,以自己的语言和表现图式,抒写当代绘画艺术的绚丽画卷。
——邵大箴
2014年10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又一部画集《走进名家工作室——沈三草彩墨卷》出版发行,展现了沈三草的另一个多彩世界。
沈三草,原名沈从斌,1958年生于浙江温岭,2004年起定居上海。上世纪70年代初师从著名画家陆俨少、谢稚柳、应野平先生,1994年毕业于北京画院高研班,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新海派文人画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他的画作及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化报》《美术报》《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等许多报刊作过专题介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作品展和获奖,并选送世界多国展出。近年来,其作品在北京保利、瀚海,上海朵云轩和浙江西泠等拍卖行成交并屡屡创出新高。
借一幅画作,书写内心的宽广。“生活中有太多的琐事纷扰。白纸浓墨,天地辽阔,何不在有限的岁月中,按自己心之所向,完成灵感和智慧的交集”。在这个早春里的一个午后,沈三草这样淡淡地跟我说。这种轻描淡写的背后,其实透着义无反顾和锲而不舍。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2004年,沈三草离开了工作18年的《台州日报》社,奔赴上海。历经10年,沈三草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实力终于在上海美术界独树一帜,并享誉全国。
沈从斌15岁那年,因在上海交通大学当教授的姐姐缘故,有幸识见国画大师陆俨少和著名画家谢稚柳、应野平、唐云等。于是,跟着大师学画、看画。从临摹宋元名作开始,不断提高审美品位,从此练就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名师指点加上自身的悟性聪颖,沈从斌的山水作品出手不凡,备受老师器重。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地主家庭的成分却让酷爱绘画的他与中国所有的艺术院校断了机缘。
就读美院的梦想破灭,他走过了一段青涩的青少年时光。出于对艺术的痴迷,他拿起画笔,画人像照片、蛋壳、贝壳、珠帘……只要能挣钱资助家里,他什么都画。那段时间,画画成了他的生活、他的生命。
后来,沈从斌在新华书店有了一份工作。这段与书结伴的日子不但丰盈了他的知识,更成全了他的艺术追求。22岁开始,他的作品在浙江省、全国美术展览中崭露头角并频频获奖。《江南春色》《雁荡龙溪组图》等作品选送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展出。
这些成绩的取得让他迅速成为一颗艺术新星,于是,便有了从新华书店到总工会、到报社的一次次工作调动,而艺术依然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多年的艺术成长中,他一直在艰辛并快乐地追求着。1994年,他终于到梦寐以求的北京画院研修班学习了。这时,家庭成分论带来的痛苦烙印已经褪去,而站在北京朝阳区的天桥上张开双臂,他觉得自己就成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鹰,随时可以在艺术的天空中翱翔。
似乎只是那么一瞬间,两年研修就结束了。他曾流连于京城大大小小的美术馆、艺术馆,背着画板在山西、陕西、河北、甘肃等地留下写生的足迹,《梦游天台》《新论道图》《夏山牧歌》等参展作品一次次获奖。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10年后再次扬帆出发,而且启航地竟然是上海。沈三草说,生活是个圆,生命中的行程似乎都有迹可循,我只是按照心向,心无旁骛地走下去。艺术也一样,只是用好手中的笔,画自己所想的、人民所喜欢的,自然会有收获。
在沪10年,沈三草大隐隐于市,在位于长寿路的“硕丰堂工作室”完成了艺术绘画的一次次蜕变,成为新海派文人画代表人物。无论新文人画水墨作品的悠然怡得、彩墨作品的热烈酣畅,还是漫画作品的诙谐生动,都是表现一种风格、一种心情。他淡然地说:“艺术需要知音,作品的笔墨、寓意,有缘人自能体会其中意境。”
在他2011年出版发行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沈从斌卷》的“红袍”作品集中,浙江画院第一任院长陆俨少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学棣沈从斌的画,用笔豪放而疏松,笔性很好,十分大气,既继承了传统之笔墨,又有创新意识。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说沈从斌富有才智,在艺术上他有自己的想法。在绘画上,他求稳,然后在稳中求趣,稳要有规矩法则,趣可以突破某些法则。
沈从斌在艺术探索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收获是显著的也是可贵的。他近年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沈从斌山水精选集》《国画名家艺术作品专论丛书——沈从斌卷》《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集》等多部画集。
在美术强省浙江的画家中,沈从斌在绘画理趣上的表现是佼佼者。中央美院博导、中国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认为沈从斌的画,格局来自传统,但气息是现代的,有鲜明的个性。他在淡定、沉着和开阔的造型、笔墨及章法中,赋予某种幽默和调侃的趣味,在把我们引进如诗一般境界的同时,又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睿智所感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杭州画院院长姜宝林对他评价:古人曰“人品高画品不得不高”。沈从斌为人忠厚、诚恳、老实,所以他的画亦平淡天真、格调高雅、很有灵气,具有一定的学术品位。
正如这些评论家所言,欣赏沈三草的一幅幅水墨作品,无论浓墨重彩的山水作品,还是清俊飘逸的花鸟、人物,让人深深地沉浸在一片和谐安宁之中。
他的画,营造了现代人心中向往的安闲、平静、适意的山林生活,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物质消费、危机防范心态种种弊端形成鲜明的对比。虽说他的作品里也透露了些许清寂的情境,但是营造的画境能使观赏者得到片刻的安宁与思考。其画作中充沛的精神向往和心灵寄托,需要观者心气平和地来慢慢品味,这样才能从相对单纯、简括、淡雅的画面中,体会到道禅的意境和几许人生哲理。
都说画品如人品,唯有心胸开阔之人,不自负,不狭隘,方能在集百家之长后自成一格。在绘画艺术的探索中,沈三草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在创作新文人画的同时,他还尝试着创作生动张扬的彩墨作品。用传统的笔法铺底,再把鲜艳的色彩在画纸上渲染,以激昂、狂放、夸张的形式,塑造强烈变幻的色彩画面。他的彩墨系列作品中西结合,风格独特、色彩浓烈、形式新颖而备受藏家关注。
艺无止境,在艺术生涯中,沈三草积累着生活故事,白纸黑墨、素笔艳彩,画尽山林美景、禅心佛境,以自己的语言和表现图式,抒写当代绘画艺术的绚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