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发展,抽象的概念和规律不易理解和接受,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推导和理解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去启发去诱导,用准确有趣的实验去演示,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突破这些重、难点,他们就能够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物理 难点 突破
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感到难以处理的内容,而这些难点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受前概念的干扰是形成难点的原因
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形成的看法。它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前概念反映的不是现象的本质,它会对学生接受科学的物理知识造成一些障碍。例如,在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经验观察到,一辆静止的车子,用力推它以后就动了,停止施力,车子就会停下来。于是学生便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表面现象严重干扰了学生对物理學中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的学习。又如,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轮船、木块、皮球等物体能浮在水面上,从而认识到物体受到浮力,而对在水中下沉的石头、铁块也受到浮力就不易理解。
二、加强实验,丰富感性,排除前概念干扰
丰富感性认识是防止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或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包括实验、模型、图示、实物等),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包括分组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通过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丰富感性认识后,对物理概念或规律、定律或原理的理解深刻,对新的知识的感受自然、易懂。例如,为了突破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这一教学难点,可设计如下方案,学生将用线捆好的石块、铁块挂在弹簧秤上称出在空气中的重量,再将石块、铁块浸没在水中称出其重量,通过比较两种情况下弹簧秤上的示数,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这一感性认识。又如,为了突破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除了做好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外,再让学生观察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实验,将滑块推一下,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滑块在水平方面上不受力作用,说明物体的运动不一定要力维持,从而帮助学生纠正物体的运动需力维持的错误认识。
三、恰当地运用比喻和类比
物理教学中的比喻的运用,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对此知识的学习。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开普勒说:“我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前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认识总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总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因此通过类比,可以加快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新规律的认识,进而加速学生的学习进程。例如初中电流概念的教学,先用水量类比电量,再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流强弱类比电流强度。关于电压概念的教学,可用水压类比电压,水压是形成水流的条件,而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再如,在原子结构教学时,讲授的内容看不见,摸不着,空洞抽象,学生更难理解,教学时可借助宏观世界来比喻微观世界,用太阳系比喻原子结构,原子核犹如太阳,电子就象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一样绕核运转,行星和太阳之间有引力,电子和原子核之间也有引力,这样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对那些虚无缥缈的微观世界,有一个粗略的模型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初中物理中可用比喻和类比的概念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比喻或类比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概念后,应指出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本质,说明它们的区别。
四、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敢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讲物理概念时,应着重讲清它的物理意义。例如,在进行密度、比热、电阻等几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教学时,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外,应着重强调其物理意义。它们都是反映物质的某种特性,在物质种类确定后,密度、比热就确定了,而与物质的体积、质量等因素无关,当某段导体确定后,该导体的电阻就已确定,而与它是否通电、与电流的大小、电压的大小均无关。在进行温度、热量、内能等概念教学时,应强调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学无止境,教无定方,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就会找到更好、更科学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物理 难点 突破
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感到难以处理的内容,而这些难点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受前概念的干扰是形成难点的原因
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形成的看法。它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前概念反映的不是现象的本质,它会对学生接受科学的物理知识造成一些障碍。例如,在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经验观察到,一辆静止的车子,用力推它以后就动了,停止施力,车子就会停下来。于是学生便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表面现象严重干扰了学生对物理學中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的学习。又如,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轮船、木块、皮球等物体能浮在水面上,从而认识到物体受到浮力,而对在水中下沉的石头、铁块也受到浮力就不易理解。
二、加强实验,丰富感性,排除前概念干扰
丰富感性认识是防止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或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包括实验、模型、图示、实物等),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包括分组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通过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丰富感性认识后,对物理概念或规律、定律或原理的理解深刻,对新的知识的感受自然、易懂。例如,为了突破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这一教学难点,可设计如下方案,学生将用线捆好的石块、铁块挂在弹簧秤上称出在空气中的重量,再将石块、铁块浸没在水中称出其重量,通过比较两种情况下弹簧秤上的示数,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这一感性认识。又如,为了突破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除了做好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外,再让学生观察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实验,将滑块推一下,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滑块在水平方面上不受力作用,说明物体的运动不一定要力维持,从而帮助学生纠正物体的运动需力维持的错误认识。
三、恰当地运用比喻和类比
物理教学中的比喻的运用,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对此知识的学习。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开普勒说:“我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前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认识总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总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因此通过类比,可以加快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新规律的认识,进而加速学生的学习进程。例如初中电流概念的教学,先用水量类比电量,再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流强弱类比电流强度。关于电压概念的教学,可用水压类比电压,水压是形成水流的条件,而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再如,在原子结构教学时,讲授的内容看不见,摸不着,空洞抽象,学生更难理解,教学时可借助宏观世界来比喻微观世界,用太阳系比喻原子结构,原子核犹如太阳,电子就象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一样绕核运转,行星和太阳之间有引力,电子和原子核之间也有引力,这样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对那些虚无缥缈的微观世界,有一个粗略的模型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初中物理中可用比喻和类比的概念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比喻或类比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概念后,应指出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本质,说明它们的区别。
四、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敢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讲物理概念时,应着重讲清它的物理意义。例如,在进行密度、比热、电阻等几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教学时,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外,应着重强调其物理意义。它们都是反映物质的某种特性,在物质种类确定后,密度、比热就确定了,而与物质的体积、质量等因素无关,当某段导体确定后,该导体的电阻就已确定,而与它是否通电、与电流的大小、电压的大小均无关。在进行温度、热量、内能等概念教学时,应强调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学无止境,教无定方,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就会找到更好、更科学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