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炉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ia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寒夜,冷风嗖嗖,山野寂静。夜幕下,茹雪岩沿着崎岖的山道,向山坳间哨位走去。
  突然,一声怪叫划破夜空,猫头鹰在路边树上憋足劲叫开了。望着黑黢黢的荒野,初来乍到的他,顿觉毛骨悚然,不由加快了步子。冷不防,一只受惊的野兔“嗖”地从脚下窜过,他惊叫着跳起来。随同查哨的战士小廖安慰道:“茹干事,受惊了吧?这是常有的事,慢慢适应就好了。”意识到失态后,他脸上一热。
  在团机关任宣传干事的茹雪岩,下连代职锻炼,去向是驻山区的连队单独执勤点。
  从高校硕士毕业入伍的茹雪岩,早盼着能有“回炉”机会。虽说学历不低,笔杆子不赖,可总被人说没兵味。他不服:“我军装都穿两年了,还没兵味?”渐渐地,他就感觉到与当过兵的“老机关”比,自己身上少种东西。
  下来前,他听说小点上的兵“战味”足,训练不含糊,大小比武没遇过对手。
  次日晨,哨声响过,当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室外时,隐约看见五公里武装越野的队伍,已消失在山路尽头。见其边跑边系纽扣,留下来等他的战士小于忙接过水壶和挎包,一同朝前追去。刚跑过半程,到达终点的队伍已返回了。“茹干事,这次越野比上次又提前了30秒。”迎上前来的班长曹峰兴奋地报告道。他赞许地点点头后,脸红了。
  几天下来,紧张有序的生活作息,高强度体能技能训练,他累得浑身像散了架,被汗浸透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身上汗味也重了,可训练成绩仍差一大截子。
  “一个干部有没有兵味,一看军姿,二摸老茧,三闻汗味。如果没这三样,那就不像个兵!”当初,团领导上面讲,他下面嘀咕:“这还不容易吗?” 在碰了硬茬后,他在心里默默地鼓劲:坚持,别退缩,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相处久了,他发现那些兵训练都有绝活儿,心里开条缝:“嘿,取经之路在身边,何必西天万里遥?就拜他们为师!”
  哪知兵们推来推去,都不愿收他做“徒弟”。
  他急了,把带来的那条烟,一分十份,不管会吸不会吸,一人一盒:“这里没有硕士、干事,只有战士!”
  兵们见他没架子,就没了距离感,帮教就开始了。长跑冠军小张,每天陪一个五公里;“体操大王”小李成了单双杆教练;“俯卧撑达人”小刘教他增强臂力……
  几周后,他训练跟得上趟了。
  冬天黑得早,群山隐没进夜色,营区就成了孤岛,周围死寂一片。他寂寞发慌。走进班里后,却丝毫看不出孤寂:喜欢收藏的小张摆弄着从河床捡来的鹅卵石,爱好绘画的小吴素描群山峭峰,报考军校的小刘抱着书本看得入迷,足球迷小谢和小胡在侃世界杯……班长曹峰看透了他的心思,打趣道:“茹干事,寂寞了吧,明天要不释放一下?”望着满面疑惑的他,曹班长抿嘴一笑。
  次日一早,他留下值守,队伍上山了。站在顶峰举目远眺,战士们像下山的猛虎,对着山谷狂吼:“哟吼——吼——吼——嘿!”“哟吼——吼——吼——嘿! ”吼声在空旷的山间回荡,受到感染的茹雪岩,内心变得豪壮起来。
  曹班长告诉他:“小点生活单调,人不能蔫,上山吼过瘾,就添了坚守的勇气和力量。”他又说:“在点上当兵,就要敢打敢拼,能吼能叫,有一种虎虎生威的兵味!”他不禁朝这位年龄相仿的士官班长投去敬佩的目光。
  寒风呼啸,夜色朦胧。“茹雪岩,上哨!”值班员叫哨。来点上后,班长照顾他上营区自卫哨。两周下来,他已熟悉了周围环境,坚持要上目标哨。班长曹峰也不再劝阻,副班长梁小虎却要陪他上第一班哨。望着岗楼外漆黑的山峦,听着呼啸的寒风,梁小虎问:“茹干事,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点上老班长打狼的故事,你想听吗?”不待他回答,小梁便讲开了:“有年冬夜,老班长刘虎臣下哨归来,猛然听到营区旁边露天猪圈里的猪在嚎叫,借着月光走近一看,原来是两条狼在猪圈边上。刘班长大喊一声,拎起木棍就冲了过去,吓得狼朝后山窜去,他一气追出几百米,狼钻进灌木丛不见了。往后,劉班长打狼的事就载入了咱小点的历史。”听他绘声绘色讲完后,茹雪岩问:“你见过刘班长吗?”“没有,这都是老兵带俺上第一班哨时讲的故事。”在明白其用意后,茹雪岩会意地笑了。
  一晃两月余,代职结束,望着送别的战士难分难舍,他心里涌起一股热流,觉得身上有了浓浓的“兵味”。
  选自《荷风》
其他文献
一  天很高,月很圆,又是一个中秋节。  背靠著枣树的柳婆婆两眼仰望空中,她在寻找那颗最亮的星星。两行泪顺着眼角流在脸颊,又一滴一滴地滴到地上。  “这枣子还和以前一样好吃,真甜!”  柳婆婆的眼也睁开了。她猛地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处亮点,隐隐约约有个人在说话。  自己死去的男人林柱从天上走下来,一锹一锹地挖着土,在院子里栽着一棵小枣树。  二  柳婆婆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莲花。父亲柳南是一个货
期刊
小镇站北一所大院里,住着关家三代人。关奶奶说,这火车站可比她的年龄大多了,她是坐绿皮火车嫁来小镇的。  冬天的一个午后,关奶奶的儿子关伯浑身是雪,耷拉着脑袋推开了家门,这是关爷爷被医生告知病危的第五天。关奶奶瞥了儿子一眼问,那倔老头子没救了吧?让他有事没事总跟我找茬!  关伯摘下棉帽子拍打着身上的雪,没回话,只是叹了口气。  关奶奶眼都没眨一下,叨叨咕咕地说,我嫁给这老家伙五十多年,也打打闹闹五十
期刊
老早以前张家庄有一条木鱼——木头雕的鱼,全村就这么一条,梧桐木的。据说是道光年间全村集资请城里当时有名的木匠“孙一刀”雕成的。  张家庄自古以来就有个风俗,叫“无鱼不成席”,无论谁家待客,其他的菜都可以缺,但绝不能少了一条整鱼。可这张家庄离着海十万八千里,即便是村里活得最长的张老太爷也说不明白这个村为啥非跟鱼过不去。一会儿说是因为老张家先祖是从海边避祸迁来的,吃鱼是想家;一会儿又说老张家就是此地的
期刊
“我曾经爱过一个女孩……”  戴文说:“打住。都什么年代了?”  “什么年代都得有爱吧?难道爱也会过时?”我表示不服。  “大数据时代。”戴文斩钉截铁地说,“你在微信上上传的每一张照片,你在‘星爸爸’里用支付宝买的每一杯咖啡,甚至你在某个4A级景区奉献的那一点儿微弱的手机信号,都将成为大数据的原始素材,最终汇成大数据的滚滚洪流。大数据知道你这一刻在想什么,知道你喜欢什么口味的咖啡,知道你爱去哪样的
期刊
一间屋子大的城南邮局,每当筱百灵上班的时候总是人满为患。寄信,发电报,取报纸,打长途,挤挤插插一屋子的人。  挤挤插插一屋子的人里头,有的人并不是为了来寄信发电报取报纸和打长途,他们只是挤在人群里,只为看一眼坐在柜台里的筱百灵。  筱百灵短头发、大眼睛、红嘴唇、长脖子,走起路来一蹦一颠的,就像树上跳来跳去的小百灵,真的就应了她的名字。  筱百灵上学的时候就爱唱歌、爱跳舞,是校园里出了名的校花。参加
期刊
小院不大却精致,一栋二层小楼在正北面,小楼的两侧各植一树:东边梨树,西边桂树,正南面是铺满爬山虎的围墙,围墙的中心是黑漆漆的大门,乌黑里透着亮,大门外的左侧是一棵杏树。  小院里平时安静得很,只有周末才人影晃动,先是成双成对的晃动,后来是一个人的晃动,那是女主人诗雅。  诗雅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离这里不远的小镇教书。她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习惯,没事的时候喜欢翻翻书,看看唐诗宋词和现当代的一些著作。
期刊
严喇叭在公婆潭看见水鬼了。  水鬼从水里浮出来,爬上春牛用竹子搭的鱼掠捡鱼吃,吃饱了它便抖着满身的黑绿绒毛,大腹便便地潜回水中。严喇叭描绘水鬼时,一副神经兮兮的模样,大伙猜测她撞邪了。大伙觉得,她明显有损人的意思,以水鬼说春牛。土围人谈公婆潭色变,只有春牛敢奔公婆潭戏水,更绝的是他潜下水久久不冒头,露出水面手里便会举着尺把长的大鱼,然后游往潭边把鱼送上岸。敢跟水鬼抢食,春牛不是水鬼胜似水鬼。严喇叭
期刊
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子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相同的是,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回来了。娘说。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嗯,我给你们做着吃一点,看把你们冻的。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稻草中睡着的叶子。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娘揭开锅盖,上了几瓢水,在灶下把着了火。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
期刊
捉 鬼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县的知青点在离县城十几公里的雷劈山下,山那边就是县火葬场。  知青点虽然都是年轻人,对火葬场也有本能的排斥恐惧心理,惟恐避之不及。而长年在这里工作的人见惯了死亡,没遇到过任何超自然现象,自有异于常人的镇静沉着,帮助一个人在这里完成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是他们的职责。  知青点与火葬场,原本两相无事,不想有一天,火葬场闹起鬼来了。  首先发现闹鬼的是守夜老头。深夜,他听
期刊
总想着能有一条小溪,满山滴翠,碧水静流,掬一捧喝了,一切就都忘却了。入夜,长江岸边小城的滨江路,人来人往,茶园小坐,总有一处清静之地。女人刚坐下,喝了一口白开水,随口说了一句。男人吃了一惊。  忘却,为什么要忘却呢?男人入坐,喝了一口茶,看了女人一眼。男人知道,女人一定是有话要说的。不然,怎么会相约至此。  女人看着男人有一丝想倾听的欲望,一切都说开了。倾听,城市的每一个夜晚,灯红酒绿,霓虹满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