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语文教学完成由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是语文教师教和全班同学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可以从强化语文教师的教和全班同学的学两大方面入手,加强师生双方课堂活动力度,特别是调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全程的学习,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 双边互动 优化模式 提高实效
在我国现行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在教育教学中具学知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完成由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是教师教知识技能和学生识技能的双边互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好,至少应包括教师教好知识技能和学生学好知识技能两大方面。可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立足文本,勾连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反映生活,贴近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切忌以本(课本)教本(课本),要以大语文教学观来教读语文,要把文本和生活嫁接勾连起来,解读文本基于生活,融入生活中的相关元素,把文本生活化,把生活文本化,便于学生把文本和生活融会贯通,勾兑生活来学习语文。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调用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生活情感等各种生活储备来学习语文,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知,扩充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使语文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使语文教学也具有现实感和时代色彩,紧扣时代脉搏,恰当处理现代社会科学进步和学生发展的关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实现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语文,在生活中用好语文。
二、重视预设,巧用生成
备好课是授好课的前提,重视按照预设的备課来授课,可以有序有效推进课堂全程的教学。
但是,把学生当做灌装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固守预设照本宣科,是教师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是枯燥乏味的、僵化低效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才是原汁原味的、常态高效的。
在非媒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听语文课中的质疑发问,是课堂上临时的突发的生成,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应该让学生质疑发问并加以讨论探究,也生成一种动态的语文课程资源。
叶澜教授也认为有生成的课,才是丰实的课。语文课堂上随机应变,重视学生的质疑发问和学生听课中的其他生成,为学生解疑析难,语文教学就更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把语文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纳入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和调整教学内容,也能体现语文教师授课中的应变艺术和课堂驾驭能力,是语文教师授课水平高的表现之一。
三、借助探究,激活思维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和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新课标也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效的探究学习能有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以包容的态度呵护学生探究的热情,从习惯于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转向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鼓励学生从非常规的角度、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展示新颖见解、独特体验或独到感悟。
通过探究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创新思维能力或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解疑析难,探求创见,从而获得新知,提高认识,提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外在要求。锤炼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未来创新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实教育培育人才的根本宗旨,即以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摆正角色,加强互动
在当代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形成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方向、价值、内容、方式、手段等的选择,起着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教育影响的选择、内化等起着自主能动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评价的激励者。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必须着眼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各项教学活动,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现实条件,真正促进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而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是受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学生也跟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的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的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当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关注,主体意识被唤醒时,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自身,学会对自己负责,审视自身,增强自身要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积极地有广度和深度地参与课堂全程的教学活动。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要准确定位好各自的角色,有效互动,良性互动,默契配合,各司其职。时而教师唱主角,时而学生唱主角,时而师生合作联动。
此外,语文教学不能只是重在结果,还重在过程和方法,遵循学习交流,合作探究、系统小结等,促使学生通过认知过程获得认知结果,真正内化了知识和能力,也使课堂结构张弛结合,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总之,语文学科教无定法,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与时俱进,学习并实践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高效,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尽可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3] 于漪、新世纪教师素养专题[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祥明,林锦秀主编、当代教育学概论[M ]、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年
[5]王尚文主编,吴克强副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语文课堂 双边互动 优化模式 提高实效
在我国现行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在教育教学中具学知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完成由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是教师教知识技能和学生识技能的双边互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好,至少应包括教师教好知识技能和学生学好知识技能两大方面。可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立足文本,勾连生活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反映生活,贴近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切忌以本(课本)教本(课本),要以大语文教学观来教读语文,要把文本和生活嫁接勾连起来,解读文本基于生活,融入生活中的相关元素,把文本生活化,把生活文本化,便于学生把文本和生活融会贯通,勾兑生活来学习语文。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调用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生活情感等各种生活储备来学习语文,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知,扩充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使语文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使语文教学也具有现实感和时代色彩,紧扣时代脉搏,恰当处理现代社会科学进步和学生发展的关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实现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语文,在生活中用好语文。
二、重视预设,巧用生成
备好课是授好课的前提,重视按照预设的备課来授课,可以有序有效推进课堂全程的教学。
但是,把学生当做灌装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固守预设照本宣科,是教师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是枯燥乏味的、僵化低效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才是原汁原味的、常态高效的。
在非媒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听语文课中的质疑发问,是课堂上临时的突发的生成,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应该让学生质疑发问并加以讨论探究,也生成一种动态的语文课程资源。
叶澜教授也认为有生成的课,才是丰实的课。语文课堂上随机应变,重视学生的质疑发问和学生听课中的其他生成,为学生解疑析难,语文教学就更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把语文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纳入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和调整教学内容,也能体现语文教师授课中的应变艺术和课堂驾驭能力,是语文教师授课水平高的表现之一。
三、借助探究,激活思维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和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新课标也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效的探究学习能有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以包容的态度呵护学生探究的热情,从习惯于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转向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鼓励学生从非常规的角度、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展示新颖见解、独特体验或独到感悟。
通过探究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创新思维能力或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解疑析难,探求创见,从而获得新知,提高认识,提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外在要求。锤炼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未来创新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实教育培育人才的根本宗旨,即以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摆正角色,加强互动
在当代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形成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方向、价值、内容、方式、手段等的选择,起着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教育影响的选择、内化等起着自主能动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评价的激励者。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必须着眼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各项教学活动,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现实条件,真正促进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而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是受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学生也跟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的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的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当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关注,主体意识被唤醒时,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自身,学会对自己负责,审视自身,增强自身要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积极地有广度和深度地参与课堂全程的教学活动。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要准确定位好各自的角色,有效互动,良性互动,默契配合,各司其职。时而教师唱主角,时而学生唱主角,时而师生合作联动。
此外,语文教学不能只是重在结果,还重在过程和方法,遵循学习交流,合作探究、系统小结等,促使学生通过认知过程获得认知结果,真正内化了知识和能力,也使课堂结构张弛结合,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总之,语文学科教无定法,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与时俱进,学习并实践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高效,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尽可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3] 于漪、新世纪教师素养专题[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祥明,林锦秀主编、当代教育学概论[M ]、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年
[5]王尚文主编,吴克强副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