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藤野先生》中鲁迅精神的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wo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自尊心特强,他一生都在全力护卫着这份尊严,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了一生。鲁迅的心灵也格外敏感,种种世态人情,都会波及他的感情,甚至造成伤害。自尊而敏感的性格,使鲁迅成为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也使他的人生总是动荡不安。但鲁迅的自尊,不是出于个人名利得失上的自尊,而是建立在人格的尊严乃至民族的尊严基础上的自尊。他的敏感不是那种自我封闭式的神经过敏,而是一个“赤子”“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那种爱憎分明。在同各种反动势力的斗争中,他的自尊和敏感转化成一种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但在同友人和同道的共事相处中,他的过分敏感与多疑,就难免与周围的环境和有些人发生误解甚至冲突。他对社会、人生认识得越尖锐、越深刻,就使他自尊的性格越表现出一种执拗的不妥协性。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人就认为鲁迅“多疑”、“脾气大”、“爱骂人”。鲁迅自己也剖析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还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敏感、多疑、尖刻,这确实是鲁迅全部性格中的一个侧面,鲁迅正是依凭这种性格,敏锐地洞察到了国民精神中的种种劣根性,感受到了许多人包括他的一些朋友在内的阴暗面乃至潜意识,他同这些丑陋的东西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又深深感受到了鲁迅人格的高洁和性格的可贵。《藤野先生》是记叙鲁迅在日本留学——从东京到仙台的一段生活,鲁迅的多疑和敏感就表现得十分突出。就是这种特殊的性格,使他痛切地感受到人格的屈辱、民族的悲哀以及一些中国留学生的麻木,从而促使他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
   从17岁到21岁,鲁迅都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读书,他在总结这四年的经历时说:“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于是,为了民族的“维新”,为了自己的“学问”,鲁迅开始了长达7年的日本留学生涯。最初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和普通科学知识,为以后升入高等专门学校打基础。两年时间过去了,但鲁迅自己却产生了深深地失望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无非是”表达了鲁迅对东京的不满意、不满足和一种厌倦感。他热切的求学渴望化作了泡影。他为什么感到失望呢?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日本,国力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日益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中国的北洋水师,全国上下弥漫着一种鄙视中国人的风气。鲁迅此时去日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几次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受到过日本少年的辱骂。自尊自重的鲁迅怎能不感受到这种氛围,怎能不产生屈辱和激愤呢?二是一些中国留学生对他的刺激。日本人蔑视中国人,那是因为人家比你强大,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我们的许多留学生,少心没肺,不仅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吸取自我鞭策的动力,反而以自我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着自己是“劣等民族”。譬如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成群结队”的留学生沉醉在“异国风光”中,那条让鲁迅厌恶的长辫子,既不肯剪掉,又羞于展示,便让它或盘于学生帽中“形成一座富士山”,或解散开来挽在头顶“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忸怩作态,孤芳自赏。其浑浑噩噩、“乐不思蜀”,让鲁迅感到愤慨、悲哀。还有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情景,一到傍晚,洋房里咚咚作响的跳舞声,满屋的“烟尘斗乱”,更让鲁迅不堪忍受。
   当时,就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求学救国”的使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始终在进行着,鲁迅更是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多方探求“新知识”,热情投身“新运动”。学业之余和革命之外,逛逛公园和跳跳舞,本是正当的活动,但敏感的鲁迅,却从一些留学生的表现中感受到他们的不思进取和耽于玩乐,只为镀金及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这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愿、一心要寻求救国救民革命真理的精神追求,相去何其遥远,二者又是怎样的水火不容!于是,鲁迅不堪忍受,决心“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他从热闹的东京来到偏远的仙台,进入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以鲁迅的想象,离开东京就不会看到那些令人厌恶的“清国留学生”,做到“眼不见心静”,这一点他是办到了。他一定还会想到,离开东京这个政治、文化中心,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蔑会淡薄一些。但这后一点他是达不到的,因为当时在日本人的性格中,有一种极端自大的成分,而且上下一心,对中华民族的蔑视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民族情绪。一个“弱国”游子的心灵是多么敏感啊!你看鲁迅,在从东京到仙台的旅途中,两个站名就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一个叫“日暮里”的站名,让鲁迅沉吟不已,“日暮里”译成白话就是“太阳沉没的地方”吗?日本这样强大,为什么偏偏要起个这样不祥的地名呢?这起名的人是怎样想的呢?这让鲁迅感到惊奇难解,许多年之后还没有忘却。“水户”呢?是明末思想家、反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他想到这位仁人志士的悲壮事迹,真是激情潮涌,他还中途专门下车,瞻仰了这位先烈的遗址。总之,鲁迅的敏感,都是与他的忧国忧民、爱国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仙台在鲁迅的印象中是复杂的。他承认这个偏远的市镇社会氛围毕竟比东京好一些,医专学校校方及一些日本同学对他是友好的,这总还是一个讲学问、讲文明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日本学生依然抱着民族优越感看待鲁迅,让他耿耿于怀。鲁迅在仙台受到优待,譬如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关照他的住宿和伙食,班长还亲自到他下榻的客店了解他的生活。这种真诚的关心,鲁迅认为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他是这里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并联想到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福建的芦荟拉到北京,就变得格外金贵起来一样。他并不完全信任日本人,他的理解中带有一种疑惑。而对仙台两家客店生活上的不适,蚊子的叮咬和芋梗汤的难喝,他是格外的记忆犹深。一个人在心理上不能适应环境,在生活上就更容易挑剔了。
   真正让鲁迅忍无可忍的是“漏题风波”和“看电影事件”。在学年考试中,鲁迅的成绩名列前中游,这让争强好胜的学生会干事心里不服,他托辞检查鲁迅的课堂笔记,又写匿名信侮辱鲁迅是预先得知了先生的“漏题”。事情自然水落石出,流言不攻自破。但却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怒,他不仅仅认为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更是对民族尊严的无视。他悲愤的呼喊:“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紧接着是看电影一事,银幕上日军的残忍,中国看客的麻木,教室里日本学生的拍掌欢呼,真让在场的鲁迅五内俱焚、悲从中来。倘若在场的是一个心态平和、思想中庸的中国留学生,他会感到悲痛乃至警策自己,但断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人生选择。可刚直、敏感的鲁迅,却再也不能忍受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于是他毅然做出了中途退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
   在这样一种环境和背景下,鲁迅真正感受和认识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关于鲁迅和藤野先生的师生关系,藤野有一篇回忆录,尽管往事模糊,记叙亦简单,但其内容该是真实可靠的。他说他曾经学过汉文,因此“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所以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罢”。“我授完课了就留着给周君看笔记,改正添补他听错了的错处”。至于最后的分别、赠送纪念照片等,藤野先生都记不得了。他说:鲁迅“把我景仰为唯一的恩师,但说到我……仅仅给他看看笔记,我自己也觉得奇妙”。按照藤野的说法,他与鲁迅的交往不多,相处也短,因为鲁迅是学生中唯一的外国留学生,所以多一点关注、改正过课堂笔记而已。客观地讲,二人的师生关系并不见得有多么深厚。真正让鲁迅受到感动的是什么呢?就是藤野先生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的尊重,对中国人包括留学生感情的理解。他对鲁迅的关心和教诲,都源于这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胸怀和境界,对大学教授的藤野来说,是一种固有的修养,但在鲁迅那里,却觉得“特别亲切和难得”。因为从东京到仙台,鲁迅满眼看到的是日本人的傲气和蔑视,而中国的留学生也是一副“洋奴”嘴脸。
   藤野先生只是仙台医专的一位普通教授,他不仅具有一个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和人道主义,而且有一种深厚的学术良知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他痴迷于自己的专业,耐心的教授包括鲁迅在内的每一位学生,就是希望把新的医学不仅在日本推广而且传播到中国去。他给鲁迅添改笔记,纠正鲁迅解剖图上的错误,关心鲁迅的解剖的实习,处处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和在教学上的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还有对学生的真诚关爱。因此鲁迅把他尊为恩师,“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即使是在这样一位恩师面前,鲁迅也常常流露出他的敏感来。譬如藤野先生一开始上课,就讲述解剖学在日本的发达历史,鲁迅就敏感的想到: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再如藤野先生问道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时,鲁迅就觉得“很为难”。为什么“为难”?因为裹脚是中国的一种野蛮习俗,鲁迅向来深恶痛绝。1903年日本大阪曾举办过一个博览会,就把中国人的缠足列入野蛮人类馆进行展出。藤野先生本来作为一个科学问题与鲁迅探讨的,但民族自尊心极强的鲁迅,立刻就有一种受辱的感觉,而又难以启齿,所以觉得很为难。在这些地方,鲁迅是太过敏感和多疑了,但这又恰恰反映了鲁迅的性格和骨气。
  
  彭乐群,语文教师,现居江西湖口。本文编校:秦晓燕
其他文献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不仅追求有品味的人生,同时也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不锈钢作为一种新型材料,进入千家万户,的的确确使人感受到了生活质量的改善。不仅如此,都市里的市政工
《阿Q正传》与《围城》的意义万书元《阿Q正传》与《围城》在现代中国的命运──遭受政治性曲解或政治性“忘却”──作为一种耐人寻味而又颇具讽刺意味的悲剧现实,虽然已经成为
2003年10月7日,开炉投产仅3天的4号750m~3高炉生铁日产量就达到了1832t,利用系数达到了2.443t/(m~3.d)。而且是在开炉不放火渣的前提下取得的。为实现“确保四天达产,力争三
果戈理以其批判讽刺风格、神秘的魔幻现实主义,赢得了世界声誉。这一切都是与作家的生平、经历、世界观密不可分的。果戈理的艺术世界十分复杂。他是东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
魏晋玄学既影响到五言诗和赋体,也影响到当时古老的四言体诗。在题材内容上,玄学促使四言诗改易了它千百年来的题材定式,实现了由儒学到玄学的转变;在艺术表现上,玄学迫使四言诗一
本文研究1931年国民政府“裁厘改统”政策对于国内粮食市场整合的效应。考虑到贸易成本的存在,地区间粮食价格之差只有超过一定阈值之后套利交易才会出现,粮价才会出现收敛趋势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周末,早早地做完了作业,我随手拿起一本数学课外书,不经意间,“不怕撕的数”跃入眼帘,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怀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看完。  什么是不怕撕的数呢?比如,把3025“撕”成两半,得到两个两位数:30和25。30和25相加,和是55,把55自乘又得到原来的数3025。可见,3025是个不怕撕的数。  文中又说9801是一个不怕撕的四位数,998001是一个不怕撕的六位数。我发现“980l”
过抛物线y~2=2px(p>0)焦点F的一条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设准线为l,作于AA_1⊥l于A_1,BB_1⊥l于B_1.连结A_1F,B_1F.众所周知,在直角梯形AA_1B_1B中,可以探究出抛物线的一
国家继续支持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的意义何在?我国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途径和策略有哪些?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科研院所、大学、企业有何关联与纠葛?如何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