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百里者半九十,愈近成功愈艰难。脱贫攻坚战目前已进入收官之战,“最后一公里”更加不能懈怠。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系列纪录片《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讲述的就是中国扎实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故事。该系列纪录片将视角对准全国各地的十多个贫困村,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通过一個个真实案例,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脱贫攻坚时代画卷。
客观视角平实记录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共10集,导演团队来自全国各地,涵盖了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以及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新生代导演。他们既是当地脱贫过程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所以节目做了特别设计,除了常规的纪录片内容,导演们还以各自视角和见闻,亲述片中的故事背景及相关信息。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采用社会学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客观视角平实记录,长时间定点观察和跟踪拍摄,片中每个故事的跟踪时间均超过两年。如,《茶林故事》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的茶林堡村拍摄了三年,《落地生根》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沙瓦村拍摄了近四年,《云中的莲花》在西藏墨脱甘登乡多卡村拍摄两年。总导演张旭表示,“在节目形态上,《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选择了20多年前我刚进入纪录片行业时,所想象的纪录片的样子:长期跟踪,真实记录,影像克制而不失温度,没有解说,让故事自己说话。说实话,这是一次‘冒险’。”
导演纵红雨负责片中的湖北扶贫选题,他认为不用解说词,通过细节化的影像呈现来留存时代记忆,折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平等的视角,也是一种益于传递内在情绪的感染与影响方式。无解说词的故事化表达,也给观众足够的想象与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没有第三方干扰的环境中直接观察细节,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事件发生过程,并从中得到自我内化过的价值与精神认同。”
不过,无解说词方式的实际应用过程难度很大,纵红雨介绍,“方言障碍是困难之一。后期剪辑时,即使作为湖北籍导演的我,也需要反复听素材才能明白。团队需要从大量素材中,将有趣的细节和同期声挑选出来。因为需要反复观看,一集200小时的素材,差不多要看800个小时。”
选取脱贫攻坚典型样本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将镜头对准怒江峡谷、西藏墨脱、金沙江畔、黄河滩涂等地,全方位记录了老区、边疆及一些特殊生态地区的村庄摆脱贫困的全过程。每集的选题方向各有侧重,分别选取了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产业扶贫、驻村帮扶等脱贫攻坚模式的典型样本。谈及具体的选择标准,纵红雨表示,基本都以贫困户和基层村干部为选取对象,“现实类纪录片,未知性是一大特点。像《洪湖水岸》中的贫困户,中途由于政策调整而被剔除了资格,但是创作团队依然进行跟踪拍摄。从最后结果看,我们的跟拍很有意义,因为贫困户资格的变动,恰恰反映了精准扶贫中‘精准’二字的多重含义。”纵红雨认为,“精准”并不只是某种差异化、个体化的准确选择,还有在新时代扶贫语境中,不遗漏、不放弃每个处于实际贫困的人口。
在前期调研和拍摄过程中,《茶林故事》主人公杨直东的故事令纵红雨印象深刻。杨直东是个“唐吉诃德式”屡战屡败的人物,他曾在广东打工,开过面粉厂,自学过兽医,林林总总,有过七八次不同行业的创业经历,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次,他承包了三百亩土地种植白茶。“他在现实中的窘境其实远比片中强烈,我们当时内心很焦灼,害怕他会突然放弃眼前的努力,像以前一样离开村子外出打工。如果真的那样,我们这个片子也会随着他的放弃而失败。而作为一个记录者,我们又不能干预他的决定。”好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杨直东最终迎来了第一批茶叶的丰收。纵红雨表示,很多时候,摄制组成员都是跟随主人公一起感受焦灼,感受未知,感受疑惑;也一起感受坚定,感受顽强,感受希望。
寻求距离感与贴近性的平衡
长时间的观察、跟踪,又该如何保证村民能够保持自然、真实的状态?纵红雨坦承,任何人在镜头面前都有天然隐藏自身的本能,“贴近主人公的生活和内心,其实是个复杂过程,从人物选择开始,就要考虑主人公的适合性。团队非常注意与拍摄对象保持距离,努力做到距离感与贴近性的平衡。”但“度”的把握并不容易,太过贴近,会失去观察者的角度和立场;距离太远,又很难抓到拍摄对象的真实反应与真实情感。“尺度怎么把握,其实在于记录者自身的价值观与站位,这也是拍摄纪录片最根本的问题。”
“要想让拍摄对象在镜头前保持真实的反应,除了拍摄技巧,最根本的是导演自身真情实感的付出及正直善良坚定的价值观。” 纵红雨认为,纪录片导演的共情能力也是一项基本功, “这不是对拍摄对象现状的简单理解和判断,而是对拍摄对象内心意愿的感知和领会,这样你才会关注到拍摄对象的表情、语言、动作等许多细节,以及细节背后的含义,进而与镜头里的主人公形成内心趋同和相互之间的信任。当这些碎片化的细节组接到一起,就会凝聚成人物的真实。”
摄制组现场跟拍,多少都会引发当地政府重视。纵红雨表示,在实际沟通中,团队一直强调,不希望主人公成为一个被特别关照的个案或者特例,而是让其处在真实的脱贫氛围下,这样的拍摄才具有示范效应。“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摄制组,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主人公走投无路的时候,总能柳暗花明,并非因为受到特别照顾,而是因为有着扶贫政策和救助机制。这也是此次扶贫纪录片拍摄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客观视角平实记录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共10集,导演团队来自全国各地,涵盖了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以及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新生代导演。他们既是当地脱贫过程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所以节目做了特别设计,除了常规的纪录片内容,导演们还以各自视角和见闻,亲述片中的故事背景及相关信息。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采用社会学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客观视角平实记录,长时间定点观察和跟踪拍摄,片中每个故事的跟踪时间均超过两年。如,《茶林故事》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的茶林堡村拍摄了三年,《落地生根》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沙瓦村拍摄了近四年,《云中的莲花》在西藏墨脱甘登乡多卡村拍摄两年。总导演张旭表示,“在节目形态上,《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选择了20多年前我刚进入纪录片行业时,所想象的纪录片的样子:长期跟踪,真实记录,影像克制而不失温度,没有解说,让故事自己说话。说实话,这是一次‘冒险’。”
导演纵红雨负责片中的湖北扶贫选题,他认为不用解说词,通过细节化的影像呈现来留存时代记忆,折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平等的视角,也是一种益于传递内在情绪的感染与影响方式。无解说词的故事化表达,也给观众足够的想象与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没有第三方干扰的环境中直接观察细节,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事件发生过程,并从中得到自我内化过的价值与精神认同。”
不过,无解说词方式的实际应用过程难度很大,纵红雨介绍,“方言障碍是困难之一。后期剪辑时,即使作为湖北籍导演的我,也需要反复听素材才能明白。团队需要从大量素材中,将有趣的细节和同期声挑选出来。因为需要反复观看,一集200小时的素材,差不多要看800个小时。”
选取脱贫攻坚典型样本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将镜头对准怒江峡谷、西藏墨脱、金沙江畔、黄河滩涂等地,全方位记录了老区、边疆及一些特殊生态地区的村庄摆脱贫困的全过程。每集的选题方向各有侧重,分别选取了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产业扶贫、驻村帮扶等脱贫攻坚模式的典型样本。谈及具体的选择标准,纵红雨表示,基本都以贫困户和基层村干部为选取对象,“现实类纪录片,未知性是一大特点。像《洪湖水岸》中的贫困户,中途由于政策调整而被剔除了资格,但是创作团队依然进行跟踪拍摄。从最后结果看,我们的跟拍很有意义,因为贫困户资格的变动,恰恰反映了精准扶贫中‘精准’二字的多重含义。”纵红雨认为,“精准”并不只是某种差异化、个体化的准确选择,还有在新时代扶贫语境中,不遗漏、不放弃每个处于实际贫困的人口。
在前期调研和拍摄过程中,《茶林故事》主人公杨直东的故事令纵红雨印象深刻。杨直东是个“唐吉诃德式”屡战屡败的人物,他曾在广东打工,开过面粉厂,自学过兽医,林林总总,有过七八次不同行业的创业经历,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次,他承包了三百亩土地种植白茶。“他在现实中的窘境其实远比片中强烈,我们当时内心很焦灼,害怕他会突然放弃眼前的努力,像以前一样离开村子外出打工。如果真的那样,我们这个片子也会随着他的放弃而失败。而作为一个记录者,我们又不能干预他的决定。”好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杨直东最终迎来了第一批茶叶的丰收。纵红雨表示,很多时候,摄制组成员都是跟随主人公一起感受焦灼,感受未知,感受疑惑;也一起感受坚定,感受顽强,感受希望。
寻求距离感与贴近性的平衡
长时间的观察、跟踪,又该如何保证村民能够保持自然、真实的状态?纵红雨坦承,任何人在镜头面前都有天然隐藏自身的本能,“贴近主人公的生活和内心,其实是个复杂过程,从人物选择开始,就要考虑主人公的适合性。团队非常注意与拍摄对象保持距离,努力做到距离感与贴近性的平衡。”但“度”的把握并不容易,太过贴近,会失去观察者的角度和立场;距离太远,又很难抓到拍摄对象的真实反应与真实情感。“尺度怎么把握,其实在于记录者自身的价值观与站位,这也是拍摄纪录片最根本的问题。”
“要想让拍摄对象在镜头前保持真实的反应,除了拍摄技巧,最根本的是导演自身真情实感的付出及正直善良坚定的价值观。” 纵红雨认为,纪录片导演的共情能力也是一项基本功, “这不是对拍摄对象现状的简单理解和判断,而是对拍摄对象内心意愿的感知和领会,这样你才会关注到拍摄对象的表情、语言、动作等许多细节,以及细节背后的含义,进而与镜头里的主人公形成内心趋同和相互之间的信任。当这些碎片化的细节组接到一起,就会凝聚成人物的真实。”
摄制组现场跟拍,多少都会引发当地政府重视。纵红雨表示,在实际沟通中,团队一直强调,不希望主人公成为一个被特别关照的个案或者特例,而是让其处在真实的脱贫氛围下,这样的拍摄才具有示范效应。“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摄制组,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主人公走投无路的时候,总能柳暗花明,并非因为受到特别照顾,而是因为有着扶贫政策和救助机制。这也是此次扶贫纪录片拍摄最难能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