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不仅要以理性为指导,以个体经验为基础,而且还应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其中师生在情感交流时的人格融合,是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全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作为语文老师,应如何在无声中润物,在无形中与学生人格相融呢?
一、重熏陶相染
正如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勵、唤醒、鼓舞。”语文老师的职责,不只是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投入自身的真情,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熏陶学生。用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一切真善美的热爱之情去感染学生,从而唤起他们美好的善根,提高他们的情商。
二、砥砺相长
语文课,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以物态化的文本作为媒介,以语文的学习品味和思维训练作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生命沟通与交流。课堂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在多边对话中实现教学目标的现场。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是讨论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讨论中与学生切磋砥砺,思想碰撞,互相分享,从而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上《行道树》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用旁批的方式解释“神圣”一词的含义,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批语,当一个学生念道:“行道树‘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天献出浓荫’这样的事业是为人类作贡献的,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是神圣的。”我上前一步握住她的手,说:“这个批语独到、深刻,比老师批得好!”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原来这位同学运用前面所学的《理想》一课的认识来理解“神圣”一词。听了她的发言,我深深感到教材的编者在语文主题的设计和课文编排上的独具匠心,学生学习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能够由此及彼,知识与思想达到融合。
三、共赏相融
1. 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美好情感
语文的情,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内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教学《雨说》时,我引用多媒体播放动画《雨说》的朗读来调动学生情绪,然后选用班得瑞的音乐《春野》作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欢快的轻音乐中运用朗诵技巧诵读诗歌。音乐轻轻叩打学生的心扉,读着读着,诗中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受到“雨”喃喃细语的温情亲切。此时的“雨”幻化成一位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使者,它闪烁生命灵性布施着仁爱雨露,给孩子们带来自由﹑欢笑﹑快乐和幸福。同学们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角色,情深深,意浓浓,和雨走过奉献生命历程,完成一次愉快播种希望的精神之旅。
2. 以意感人,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许多表现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的文章,无不融进作者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倾向性,并能给人以丰富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领悟和感知课文那些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感知语言形象﹑情趣﹑意境。通过语言和精神的领悟浸润,形成艺术美感,这对于熏陶学生性情,涵养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三峡》是一篇借境表意,情景交融描写山水的佳作。我以“审美”为突破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然后以疏通文意、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最后,用其他描写山水的文章作横向比较,理解文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3. 以道树人,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文学是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意志﹑品性﹑气质等方面丰富内容,具有深厚的鲜明文化特征和深厚感召力。在语文教学过程应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因文释道。如讲《最后一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散步》激发人间亲情向上力量;《音乐巨人贝多芬》激励学生追求理想,与困难作不屈不挠斗争;《伟大的悲剧》认识人的生命价值;《敬畏自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意识。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对人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而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独立尊严。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重熏陶相染
正如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勵、唤醒、鼓舞。”语文老师的职责,不只是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投入自身的真情,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熏陶学生。用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一切真善美的热爱之情去感染学生,从而唤起他们美好的善根,提高他们的情商。
二、砥砺相长
语文课,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以物态化的文本作为媒介,以语文的学习品味和思维训练作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生命沟通与交流。课堂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在多边对话中实现教学目标的现场。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是讨论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讨论中与学生切磋砥砺,思想碰撞,互相分享,从而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上《行道树》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用旁批的方式解释“神圣”一词的含义,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批语,当一个学生念道:“行道树‘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天献出浓荫’这样的事业是为人类作贡献的,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是神圣的。”我上前一步握住她的手,说:“这个批语独到、深刻,比老师批得好!”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原来这位同学运用前面所学的《理想》一课的认识来理解“神圣”一词。听了她的发言,我深深感到教材的编者在语文主题的设计和课文编排上的独具匠心,学生学习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能够由此及彼,知识与思想达到融合。
三、共赏相融
1. 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美好情感
语文的情,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内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教学《雨说》时,我引用多媒体播放动画《雨说》的朗读来调动学生情绪,然后选用班得瑞的音乐《春野》作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欢快的轻音乐中运用朗诵技巧诵读诗歌。音乐轻轻叩打学生的心扉,读着读着,诗中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受到“雨”喃喃细语的温情亲切。此时的“雨”幻化成一位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使者,它闪烁生命灵性布施着仁爱雨露,给孩子们带来自由﹑欢笑﹑快乐和幸福。同学们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角色,情深深,意浓浓,和雨走过奉献生命历程,完成一次愉快播种希望的精神之旅。
2. 以意感人,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许多表现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的文章,无不融进作者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倾向性,并能给人以丰富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领悟和感知课文那些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感知语言形象﹑情趣﹑意境。通过语言和精神的领悟浸润,形成艺术美感,这对于熏陶学生性情,涵养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三峡》是一篇借境表意,情景交融描写山水的佳作。我以“审美”为突破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然后以疏通文意、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最后,用其他描写山水的文章作横向比较,理解文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3. 以道树人,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文学是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意志﹑品性﹑气质等方面丰富内容,具有深厚的鲜明文化特征和深厚感召力。在语文教学过程应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因文释道。如讲《最后一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散步》激发人间亲情向上力量;《音乐巨人贝多芬》激励学生追求理想,与困难作不屈不挠斗争;《伟大的悲剧》认识人的生命价值;《敬畏自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意识。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对人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而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独立尊严。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