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来相乏学者对垃圾处置理论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很少有垃圾问题。但随着经济开发区林立和城区大规模向四周扩展,以及各城市工业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鲜物品出现,丰富我们生活之余,也让世界各个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窘境。
垃圾不但占地过多、污染空气,而且进而会影响水体,甚至出现火灾隐患,有些垃圾还是有害生物的巢穴,焚烧处理垃圾更会造成空气污染。当今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包括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环节。坚持先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再物质利用、后能量利用和最后填埋处置的分级处理与逐级利用理念,均衡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充分发挥各种垃圾处理方式的作用,尤其是加强分类垃圾的物质利用,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并减少每级处理后的垃圾排放量。
2002年,日本出台“建设循环型社会的3种方案”,并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反复宣传,进一步强化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垃圾的力度。同时每年印发垃圾分类处置的资料,鼓励民众使用标有循环再利用标注的再生品,如每年12月份,日本居民都会收到一份来年的“年历”,下方注明哪一天可以扔哪一种垃圾。另外还派人上门调查,有针对性地对力、公场所的垃圾排放进行指导。德国各县市都设置了环保信息中心和垃圾分类咨询电话,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减少垃圾产生、缩减垃圾费用、解决环保问题的咨询。
台湾在历史上处理垃圾的方式以填埋为主,但随后媒体曝光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对焚烧厂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引发民众抗议。经过专家论证和社会意见征询,从2000年左右开始,“垃圾不落地”政策首先在台北施行,现已基本推广到整个台湾地区。
“垃圾围城”倒逼杭州出新政
2013年,杭州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308.67万吨,日均8456.78吨,其中主城区日均4614.18吨,仅此一年垃圾量就能填满1/5个西湖。目前,天子岭填埋库容仅剩下4年,杭州的生活固废处理已经亮起红灯。
回顾1999年,上城区制订了《关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的实施方案》,此套实施方案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做了严格规定。2000年,西湖区也开始试点分类收集,设计了有标识的垃圾桶,将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三类投放。2005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通过《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规定杭州市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分类投放的单位和居民,应当按照规定袋装分类投放生活垃圾。2010年3月25日,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正式启动。次年5月,《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办法》在市城管办的积极倡导下顺利通过。2012年9月颁布的《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对分类与投放和监督管理作了详细规定。至2014年11月,杭州市区已有1516个小区实施垃圾分类。
垃圾扔得越多付费越多。“除了加快垃圾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垃圾处置能力之外,源头减量非常重要。”杭州市人大代表卢建华在年初的市两会上这样建议,他同时呼吁建立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交易付费制度。针对垃圾的产生量,确立“谁产生、谁付费”的责任机制,通过这种交易付费的制度,有效遏制垃圾量的增长。
正是基于对此类建议的回应,近日,杭州市针对“垃圾”问题再出重拳,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市区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便进一步提高杭州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置(统称“三化四分”)水平,从而有效地解决杭州的“垃圾围城”。
从2015年起,杭州市政府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垃圾减量,并建立财政统筹管理的环境改善专项资金,同时完善环卫有偿服务收费机制,按年度向各区政府(管委会)下达生活垃圾总量控制目标和任务,对垃圾处理费实行阶梯式管理。与此同时,我市将全面推广以城区为责任主体的清洁直运模式,统一分类收运车辆颜色和标识,加强收运作业监管,提升收运服务质量。
垃圾处置现代化强调“两手硬”
垃圾处置是城市运作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一座城市要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手抓源头,一手寻出口。这两手都做好了,能起到事半功信之效。
因此,此次《实施意见》出台,源头减量成为了工作重心。主要从三点人手: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废弃物管理,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禁塑令”的执行力度,逐步实现净菜进城,减少生活垃圾源头产生量;在农贸市场、果品市场和餐厨垃圾产生量较大的单位开展就地资源化处理试点,推进辖区再生资源的统收统运,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大力推进天子岭产业园建设,增加集中处理、综合利用、清洁能源服务功能,建立二次分选回收利用生产线,不断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关系到每一个人,就是在新政实施的背景下,进一步对“只有真正让垃圾减少了,分类才更加有意义”达成共识。正如杭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副总队长孙毅指出的,“如果我们总是在清运、处置上下功夫,而源头没有有效控制和主动干预的话,我们显然忽略了市民及各垃圾产生主体在垃圾减量方面的主体责任,最终事倍功半。”
而要想解决好“出口”问题,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芦俊认为,眼光要放更长远一些,从单纯的企业处理垃圾,政府管理垃圾,到最终的全民治理垃圾。杭州正建立一整套抵御环境风险的全社会参与和沟通机制,以及完善的市场治理体系。前不久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完成了混合垃圾机械生物处理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以后对于混合垃圾,除了填埋和焚烧,将实现第三种处理途径——机械生物处理。
“混合垃圾机械生物处理技术,在德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也派专人去德国考察学习该项技术。”杭州市环境集团副总经理张海华这样说。除了探索新技术外,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垃圾处置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日前,杭州市餐厨垃圾处理一期工程在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开工了。这意味着到2017年6月验收投用后,每天200顿餐厨垃圾有了具体去处。
垃圾不但占地过多、污染空气,而且进而会影响水体,甚至出现火灾隐患,有些垃圾还是有害生物的巢穴,焚烧处理垃圾更会造成空气污染。当今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包括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环节。坚持先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再物质利用、后能量利用和最后填埋处置的分级处理与逐级利用理念,均衡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充分发挥各种垃圾处理方式的作用,尤其是加强分类垃圾的物质利用,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并减少每级处理后的垃圾排放量。
2002年,日本出台“建设循环型社会的3种方案”,并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反复宣传,进一步强化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垃圾的力度。同时每年印发垃圾分类处置的资料,鼓励民众使用标有循环再利用标注的再生品,如每年12月份,日本居民都会收到一份来年的“年历”,下方注明哪一天可以扔哪一种垃圾。另外还派人上门调查,有针对性地对力、公场所的垃圾排放进行指导。德国各县市都设置了环保信息中心和垃圾分类咨询电话,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减少垃圾产生、缩减垃圾费用、解决环保问题的咨询。
台湾在历史上处理垃圾的方式以填埋为主,但随后媒体曝光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对焚烧厂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引发民众抗议。经过专家论证和社会意见征询,从2000年左右开始,“垃圾不落地”政策首先在台北施行,现已基本推广到整个台湾地区。
“垃圾围城”倒逼杭州出新政
2013年,杭州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308.67万吨,日均8456.78吨,其中主城区日均4614.18吨,仅此一年垃圾量就能填满1/5个西湖。目前,天子岭填埋库容仅剩下4年,杭州的生活固废处理已经亮起红灯。
回顾1999年,上城区制订了《关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的实施方案》,此套实施方案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做了严格规定。2000年,西湖区也开始试点分类收集,设计了有标识的垃圾桶,将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三类投放。2005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通过《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规定杭州市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分类投放的单位和居民,应当按照规定袋装分类投放生活垃圾。2010年3月25日,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正式启动。次年5月,《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办法》在市城管办的积极倡导下顺利通过。2012年9月颁布的《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对分类与投放和监督管理作了详细规定。至2014年11月,杭州市区已有1516个小区实施垃圾分类。
垃圾扔得越多付费越多。“除了加快垃圾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垃圾处置能力之外,源头减量非常重要。”杭州市人大代表卢建华在年初的市两会上这样建议,他同时呼吁建立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交易付费制度。针对垃圾的产生量,确立“谁产生、谁付费”的责任机制,通过这种交易付费的制度,有效遏制垃圾量的增长。
正是基于对此类建议的回应,近日,杭州市针对“垃圾”问题再出重拳,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市区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便进一步提高杭州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置(统称“三化四分”)水平,从而有效地解决杭州的“垃圾围城”。
从2015年起,杭州市政府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垃圾减量,并建立财政统筹管理的环境改善专项资金,同时完善环卫有偿服务收费机制,按年度向各区政府(管委会)下达生活垃圾总量控制目标和任务,对垃圾处理费实行阶梯式管理。与此同时,我市将全面推广以城区为责任主体的清洁直运模式,统一分类收运车辆颜色和标识,加强收运作业监管,提升收运服务质量。
垃圾处置现代化强调“两手硬”
垃圾处置是城市运作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一座城市要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手抓源头,一手寻出口。这两手都做好了,能起到事半功信之效。
因此,此次《实施意见》出台,源头减量成为了工作重心。主要从三点人手: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废弃物管理,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禁塑令”的执行力度,逐步实现净菜进城,减少生活垃圾源头产生量;在农贸市场、果品市场和餐厨垃圾产生量较大的单位开展就地资源化处理试点,推进辖区再生资源的统收统运,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大力推进天子岭产业园建设,增加集中处理、综合利用、清洁能源服务功能,建立二次分选回收利用生产线,不断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关系到每一个人,就是在新政实施的背景下,进一步对“只有真正让垃圾减少了,分类才更加有意义”达成共识。正如杭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副总队长孙毅指出的,“如果我们总是在清运、处置上下功夫,而源头没有有效控制和主动干预的话,我们显然忽略了市民及各垃圾产生主体在垃圾减量方面的主体责任,最终事倍功半。”
而要想解决好“出口”问题,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芦俊认为,眼光要放更长远一些,从单纯的企业处理垃圾,政府管理垃圾,到最终的全民治理垃圾。杭州正建立一整套抵御环境风险的全社会参与和沟通机制,以及完善的市场治理体系。前不久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完成了混合垃圾机械生物处理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以后对于混合垃圾,除了填埋和焚烧,将实现第三种处理途径——机械生物处理。
“混合垃圾机械生物处理技术,在德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也派专人去德国考察学习该项技术。”杭州市环境集团副总经理张海华这样说。除了探索新技术外,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垃圾处置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日前,杭州市餐厨垃圾处理一期工程在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开工了。这意味着到2017年6月验收投用后,每天200顿餐厨垃圾有了具体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