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下传播叙事的媒体呈现

来源 :国际公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5_1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革命带来“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社会和传媒领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技术逻辑主导下的传播格局面临着全面迭代,社会关系按照智能传播格局剪裁内容,技术要素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技术要素在新时代新闻传播中的功能,充分利用技术迭代为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优化和效能提升带来的红利,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对外传播的现实逻辑:媒体叙事的缺失
  新技术蓬勃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大潮中,主流新媒体肩负着生产传播优质精神内容的崇高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应当是所有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些年,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央媒体到省级媒体,就如何“走出去”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威胁论”对话,捕捉负面舆情,对中国和平崛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正面形象构建,这些传播实践为中国媒体在世界舆论格局中发挥影响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无论是传播“中国梦”,还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媒体叙事构架中,缺少主体性的对话,因而也就缺失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和意识。对外传播,需要重新看待传播问题,充分利用他国和民间传播力量在传播场域中形成具有效果的声量,并力争通过声量连接承载和构建新的社会化传播场域,从而让我国的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理解和价值共识。具体来说,对外传播要应对整个社会认知结构和习惯的调整,形成多声量叙事,多圈层融合的叙事构架。
  二、重构话语结构:多声量复调叙事
  大量的实践证明,面对多样化的世界格局,如果用说服是很难改变和干预他者,通过说服实现多种声音,单调认识的目的是不符合对外传播规律的。有效的传播效果,需要建立复调叙事的共识,重新构建传播的话语结构。
  (一)传播叙事视角下的复调理论
  20世纪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提出复调理论(Polyphonic Principle),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复调”(也叫多声部),提出“复调小说”的概念,目的是区别独白型(单一旋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蕴含着很多传播学的意义。对外传播中,宏大的主题容易形成独白式的国家叙事。
  主流媒体是我国政策、倡议、构想、主张的重要发声道,我们积极讲述“现代中国”故事,利用东道主的身份积极表达中国立场、提出中国方案,主办国际性会议、国际性赛事,提倡多方对话,创造“主场外交”模式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例如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峰会、20国集团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但是实践表明,“我们的一些话语概念和发展理念在经过了反复的对外传播后,难以引起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即使认同中国话语的国家也难以和中国一同进行话语实践。”巴赫金认为,复调不是要达成静态协议的对话,也并非单纯的多声道,而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这样的观点:单纯追求思想一致,语调一致的多种声音本质上还是“单声语篇”(single-voiced discourse)。因此,根据复调理论,正视已有问题,实现对外传播的话语革新,需要改进并超越独白式的国家叙事方式。
  (二)国家叙事中的复调修辞
  复调是对叙事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给予充分的话语权,对话是其中的关键,通过对话呈现叙事的意义。对外传播实践中,采用复调叙事,和民间甚至他国话语构建对话语境,反省国家叙事的短板,是有效的传播手段。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西方媒体罕见的对中国媒体做出了清一色的正面评价和报道。ABC,甚至华盛顿邮报,多次强调大象成为中国的明星,BBC曾多次強调中国为保护大象做出的努力,日本朝日新闻全程回顾了大象北迁的全过程。大象北迁报道的风向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差别,因为国际上整体风向动态的原因,在此之前,国际范围内很多的外国媒体对于中国的很多报道大多都是不实,或者是偏向负面消息的,但这一次在大象事件当中,对涉及到中国的因素,他们反而有了非常正面的消息,并且罕见地给了中国政府一致好评。这次事件中,我们在对话中实现了共同底层情感的话题,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细微之处通过对话中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报专门指出大象北迁给我国带来的损失,我们的报道呈现了村民原谅大象:它一定饿了以及大象大摇大摆的各种横冲直撞;对话中我们转换了报道主题,反转之前的报道,大象事件展现了中国与人为善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视觉呈现了大象睡觉、小象想要玩耍等。
  (三)对外传播中的复调共识
  巴赫金认为:“一个人甚至对自己的外表也不能真正地看清楚,不能整体地加以思考,任何镜子和照片都帮不了忙;只有他人才能看清和理解他那真正的外表,因为他人具有空间上的外位性,因为他们是他人。”以外位性立场反观自我,还意味着承认多重视角或多重世界,在具体的对外传播实践中,体现为重视非国家叙事的多重视角,例如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对外交流,鼓励民间的复调参与,探索多声部、多维度、多形态的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大象事件说明中国话语只有在与他国话语发生关联才有意义,也只有将说话者和参与者视为共同的传播者,共同参与意义的建构,将对话视为过程,在与参与者的互动与交锋中不断适应他者语境,而不是为了宣传而对话,才有可能真正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能力,增强大国自信。亚洲象北迁事件中,多元化声道与国家叙事相互关照,通过复调叙事,两者相互成就,在对话中获得长远发展,积淀深厚的意义。因此,复调叙事目的不是达成共识,是通过多方参与者对话题的分享,让我们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加真实的自己,这样的历程,可以让我们在对外传播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构传播生态:多圈层网络出圈
  “出圈”发轫于饭圈,是指某位明星或者事件,获得了粉丝以外的社会大众的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被应用到更多的场景,意指特定的事件或者话题溢出原来的领域在社会中发展了新的群体关注。
  (一)互联网圈子的现实社会基础   圈子是基于人们直觉,情感和情绪的共振基础上的关系认同。在对重大事件的认识和把握中,圈子之间通过情绪共振,共情体验,孕育灵感等实现跨圈层的心理连接和相互认同。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随着未成年群体和老年群体陆续触网,我国近十亿网民体量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其中作为结圈基础的即时通讯类社交应用(以微信、QQ、钉钉等为代表)用户规模达9.81亿,即理论上99.2%的网民都能够组建或参与相应的圈子。目前“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达85%,且连续五年保持在83%以上,即2016年以来,每年参与互联网圈的人大约有6亿。
  (二)出圈的媒介生态逻辑
  网络平台是承载圈子的活动,完成出圈的空间场所。平台开发的交互界面的各类点击按钮,点赞转发关注评论,都会引发一连串的关系连接,降低固有圈子之间的门槛,以便捷的方式实现社会某一话题的出圈,即不同圈子之间的关注,而且交互界面中的各种点击按钮,可以触发个体愉悦的享乐感。我国市场上可以监测到的客户端数量达到345万,像抖音短视频、快手、小红书、微博等头部平台以文化调性吸引用户进行快速匹配到大圈层,兴趣标签将用户进一步垂直细分到群组形态的小圈层。任何一个用户节点都可以发起的#话题#作为网络的标配功能,在引导事态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被允许使用话题那一刻,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网路关系,就为亚文化事件出圈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技术支持。#话题#聚集了大量手持话筒的用户,每个成员都可以根据内部规则和周遭的环境做出反应。
  (三)出圈的社会认同
  现代社会在数字媒介的催化下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麦克卢汉的预言,即人类社会在进入电子文明之后将会回到“重新部落化 ”(retribalization)的世界 。在聚合空间,交互按钮和话题隐藏着流动的控制力,以及对文化的影响,甚至重塑事件的文化属性,通过开放性的公共对话,形成集体认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庆典仪式的画面及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传播, #cpc100years#迅速成为推特热门话题,多个国家的网友积极互动,祝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祝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推文下,收获数千海外网友点赞和转发。网络上各种关于自己的爷爷奶奶辈得到老党员纪念勋章的晒图晒文,观看七一讲话的各种场面等等这些都是出圈的话题牵引,我甚至在朋友圈看到一张英国首相和夫人一起观看的七一讲话的照片。墨西哥网友“Carlitos”:几十年前,我的祖父很有远见地告诉我父亲:“中国将崛起。”他当时的妻子是位美国白人,很生气:“永远不可能!”她无法想象一个白人以外的社会会变得伟大和成功。
  出圈背后是表达空间,资源整合和形成连接以及催生行动的综合考量。自2021年06月25日22:00:00至2021年07月02日22:00:00,#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共有相关信息92055条。在传播媒体中,微信相关信息最多,总计65738条,占比71.41%;其中“微信”总计发布相关信息65738条。整体来看,正面信息最多,总计73970条,占比80.35%。话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通过各个平台在不同的圈子之间传播,以主流媒体主流话题为圆心凝结各种需求多样的庞大用户群,通过圈与圈之间的互嵌,圈子之间互动和连接的传播行为,圈群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形成黏连整个社会的传播空间。微博上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参与讨论的微博量总和达到5534.4万次;在微博平台内各个场景下被阅读的次数加总量达到了123.1亿次。
  (四)出圈的情感能量黏结
  目前,国际传播理论中情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情感的变形,尤其是群体集会中情感能量对仪式有着强烈的渲染。基于情感层面的连接,出圈可以在互联网空间建立更高自由度和便捷度的连接和整合。在互联网圈子认知限阀下,情感的共享比事实的共享更容易产生互动。李子柒借由全球性的网络社区表达特定类型的中国文化,“丁真热”不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对外传递了中国在脱贫攻坚上的成效。借助不同微博、B站和抖音等平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视频节目《唐宫夜宴》努力打破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差异性、圈层性与区隔性,从而让中国地方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数字时代培育“网络命运共同体”意识,“出圈”的过程也是在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织和纷争中凝聚一种相对主流的、公共的、良性的社会共识的过程。圈是主流意识与民间以圈层意识相互认同的连接点,出圈可以壮大主流媒体的声量,是汇聚庞大的社会价值共同体的行为。
  四、结语
  我们希望通过对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在媒介、文化和社会日趋多元融合的语境中,做建设性的力量,对传播叙事进行适调,重建对外传播话语,改革对外传播模式,多方对话,圈层互融,在互联网中建立良好的互动生态,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
  参考信息
  1.参见曾军《从“葛兰西转向”到“转型的隐喻”———巴赫金是如何影响伯明翰学派的》,《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邱戈:《巴赫金理论的传播学史意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等等。
  2.Taylor.J.R:The rational organization reconsidered: an exploration of some of the organizational implications of self-organizing: communication theory,Vol,11,No.2.2001.pp.137-177
  3.[苏]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0-411页。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年2月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年4月18日
  6.(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 译,江苏:2019年04月 第55、236、316-318、406、456页。
  7.清博智能:清博热点http://hot.gsdata.cn/[EB/OL] 2021年7月2日
  8.新浪微博:话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7月2日
  孙华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新闻学副教授
其他文献
项目主体:深圳市欢太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执行:中青旅联科(深圳)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执行时间:2021.1.14-2021.3.10  项目背景:  2021年1月初,中国多地出现多点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在此背景下,各地陆续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就地过年。截至2021年1月13日,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29个省份倡议“就地过年”。本次活动以此为
期刊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把握发展大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作为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墨西哥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以墨西哥《宇宙报》《至上报》《千年报》三家媒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量、主题、倾向性等方面,分析其在2012年7月1日~2019年4月30日时间段对习近平治国
期刊
朋友圈是个有趣的地方——既不公开,也不私密;既不严肃,也不随意,是一个在定位上可上可下的信息集散平台。在中国这样一个温柔的人情社会与冰冷的法治社会交相互融的特色公关大环境中,“朋友圈”这类界限不明确的社交空间便为公关行动的展开提供了暧昧生长的土壤。你可以在這里抒发好心情,也可在这里骂骂讨厌鬼,你可以在这里指点江山评论时政股票,也可以在这里吟诗作画传达生活方式。总的来说,少有人会想到这里是一片公关人
期刊
我四年前辞职离开跨国企业,做了自己的公关培训公司,没有团队,只好叫“独立公关人”,心里挺不踏实,参加个活动,人家位置都不好给你摆。  最近参加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几次活动,领导讲话时说行业代表有甲方央企、国企、民企、创业公司,乙方公关公司,还有独立公关人。可能说我呢,环顾四周,还有几个从大公司离职自己做顾问、做新媒体、视频号的公关同行,大家相视一笑。  现在公关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立公关人”
期刊
著作等身的吴军博士又出了一本书——《信息传》。相比于他之前的《见识》、《格局》、《态度》这种几乎没有阅读障碍的畅销书,个人预判《信息传》作为严肃作品风行天下的几率很小,书中不仅关联非常多的学术语言,甚至还需要不小的篇幅去讲清楚背后的理论及逻辑。专业壁垒也注定了它可能不是一本备受大众追捧的爆款,但其价值却不能被掩盖分毫。这是迄今为止极为罕见的从“信息”这一细分维度做系统梳理的著作,值得一看。  正如
期刊
新媒体时代,企业所处环境动态易变,且高度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常常危机四伏。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可能凭借网络传播都会使负面舆论快速发酵,企业自然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倘若企业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抑或是未有及时危机公关能力去应对,那么企业多年苦心经营的形象就会一夜之间坍塌。在餐饮界,前有网红火锅小龙坎“口水油”事件,后有老字号狗不理的“霸道”公关,可以说,传统餐饮企业更是要好好恶补危机公关这一课。
期刊
上期专栏,我们确认了销售、品牌、广告、公关是一件事——卖货。那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从哪开始呢?从销售语言开始。  各种卖货方法的源头,是面对面把货卖出去。找到有效的销售语言,再不断放大,卖货的规模就不断增长。  首先,去哪里找销售语言?——真实成交场景。  有店铺的,就是去店里找;做电商的,就在电商转化页面和客服语言里找;做企业业务的,就去客户销售现场找。  对于销售语言而言,发现重于创造。一是,
期刊
7月9日上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城市品牌与国际传播力”专题讨论会,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系列沙龙第五期活动。  本次沙龙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教授联合主持。参会嘉宾包括: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城市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眭谦,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副总经理、中国城市品牌研究院副院
期刊
多少年以后,备考的学子们复习2020年的历史时,很可能会因大事件汹涌不绝而犯上密集恐惧症。疫情、洪水、内政、外交,令人措不及防的事一件接着一件,20年来,即便是当年非典之疫,时代也从没有给公关行业提出过这么大的挑战,在给出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将空间压缩到了极致。  2020过得极慢,却又过得极快。正应了贾平凹的那句话:年好过,越好过,日子难过。  新冠疫情爆发的烈度及深远前所未有,从武汉封城开始,全
期刊
我曾经给公关赋能下过一个定义:公关思维充分普及作用于组织运行的各个节点,下沉、前置甚至外延,直面一线公关问题。  这样一来,公关的边界就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公关的对象不能仅仅是狭义的媒体,而是包括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其二,公关不能只是作为公关部门的专属职责,而是要发动全员参与公关行动;其三,公关与品牌、营销、服务、运营等经营行为的融合更加全面、深入,而不是相互割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