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找到了路,还是路遇到了脚?(创作谈)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我来说,写小说是需要一个契机的,否则,我就像站茫茫荒原上找不到路,不知脚步该往哪个方向走。
  而契机的获得实属不易,它首先需要有一个触发点,来点燃你心中的灵感,契合你的审美情趣,激发你的艺术想象。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人生是如此变幻莫测,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世事又有着天生的敏感,常常会有所触动,有所启发。所以得到触发点并不难,你不找它,它也会来找你。但并不是所有触发点都能成长为一个写作契机的,往往是,眨眼之间,顶多一夜之后,它就成了过眼烟云,甚至连过眼烟云都不是,只是一个倏忽即忘的念头而已。人的心理是很玄妙的,或许意识深处有某种筛选机制吧,那些不能成长为契机的念头就自然淘汰了,所以不必遗憾。
  最容易成为写作契机的触发点,最容易成功的小说契机,还是来源于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吧。我曾在乡下生活八年,我曾是一个地道的农人,我会所有的农活,我的青春期是在一个狭长的山谷里度过的,在乡村的风雨和泥土里我获得了最深切的生命感受。所以,我写过的小说至少有一半与这段生活有关,是所谓的农村题材;换言之,我至少有一半的写作契机是来自于乡村经历。譬如我的长篇小说《大地芬芳》,就来自我对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命运嬗变的长期思考,触发点很多,当我觉得人物有了大致走向,构思渐趋清晰,能够掌控这个题材了,创作激情也已充沛到了不写不快的地步,就晓得,写作契机来了,我得紧紧抓住它。于是我铺开稿纸上路了,无须提纲,也不打草稿,就这么一路滔滔地写了下去,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又愉悦的创作之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已远离泥土,但我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很关注,毕竟,我是从乡下走出来的人。我设想,假若我是个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我的命运会如何呢?我所需要的,无非也是生存的保障、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归宿。由于这种关注与设想,再加上我对人物的熟悉以及对农事的熟稔,后来就形成了我写作中篇小说《九三年的早稻》的契机。小说中,早稻的生长与主人公的成长互成隐喻,农人对土地的依赖和主人公对邻家嫂子的依恋也互为依托。回头来看,其实乡间风物与小说契机也互为因果——我们所经所历无不时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一旦与脑子里的某种意念发生化学反应,灵感就被触发了,想象就被激活了,小说契机也就来临了。
  毫无疑问,除了现实生活,阅读也能唤醒我们内心写作的冲动。特别是如果受到大师作品的启发,也能成为一篇新小说的写作契机,当然,必要的前提是这种启发能与你的经验积累和现实感悟相互投契。一九八五年的夏天,一本定价只有一块六毛钱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审美神经。小说原来还可以这么写!那些魔幻的艺术手法用来表现荒诞的现实是如此的贴切!我是经历过文革的人,我十二岁下放农村,就是因为父亲打成了“走资派”的缘故,我亲眼见过批斗、游街、戴高帽、剃阴阳头,吃过忆苦餐,跳过忠字舞,唱过语录歌,受过种种岐视与侮辱。这段经历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表现么?就像一粒火种掉进了干草里,创作的欲望一下被点燃了,或者说,小说契机出现了。此时我处在小说创作的起步期,艺不高却胆大,便不由自主地借鉴了它的表现手法,写了中篇小说《梦生子》。该小说发表后,有评论家说,“若论写文革,此篇的性格、场面、情节、细节,其极度夸张与变形,在我读过的小说中,算是走得最远的。”《梦生子》是我小说创作中的异数,我因此而感谢马尔克斯先生,我不但从他那里汲取了文学营养,还得到了一次写作的契机。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能出小说家。我的意思是说,强烈的情感再加上敏锐的洞察力,也能生发为小说契机。没有人能抓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离地面,现实总是从四面八方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我虽然供职于一个文化单位,却长期居住在机关宿舍大院,除了自己境遇带来的喜怒哀乐,机关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也会耳濡目染,给我以感慨和思索。特别是,对于机关小公务员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失落与精神苦闷感同身受。情绪的饱满、思考的升华和人物意象的出现,最终就会酿成一个小说事件,也就是说,你想写小说了,你想用小说来对这个世界发言了。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我先后写了长篇小说《溺水的鱼》和《花枝乱颤》,前者写小公务员如何在机关生活中挣扎,寻找自我价值与精神归宿,后者则写一个女科长如何坚持做清白正直的自己,维护人格尊严,对抗官场潜规则的故事。
  当然,小说契机远不止我说的这几种。它的形成是复杂的心理行为,更是大脑玄秘的审美活动的结果,不是我能说清的。谁也不晓得,我们的潜意识里埋藏着什么样的种子。我只知道,小说契机是我的原动力与内驱力,只有它出现了,我才会写小说,才能写小说。小说不是想写就能写的,必须要有契机的出现。我可以佩服你没有小说契机也可以硬写的毅力,但我不相信你能写出好小说。是的,有了小说契机,也不一定能写出好小说,但没有小说契机,一定写不出好小说。小说契机,至少提供了写好小说的可能,它给了我们一个可靠的也是魅惑的开端,让我们有兴致、有信心、有方向地往前走,至于能走到什么样的境界,写出什么样的小说,则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所谓小说家,或许就是这么一些人,他们对人性有强烈的探知欲,对世俗具备相当的洞察力,对审美境界有着一颗不懈追求的心。灵感火花的绽开和小说契机的出现,即是作家综合素质的必然,亦是写作生涯中的偶然。写作是一场长途跋涉,会有迷茫,会有停顿,但总会得到一个契机,让你得以继续前行。至于这个契机,是找来的还是等来的——是你的脚找到了路,还是路遇到了你的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就珍惜它吧,它的美好,近乎于遭遇爱情。
其他文献
一  如果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山坡下那片荒滩上,一幢五层楼拔地而起,拥有3D影院、游乐场、服装店、超市……无声的褐色玻璃,包裹出繁复的琥珀世界。夜晚,灯光开始流动,将一切擦亮:擦亮麦当劳的M,擦亮停车场的斜坡,擦亮广告牌的银质边框,擦亮摩天轮的弧状玻璃窗。灯光那么亮,让这些东西犹如幻景,成为人们好奇的对象,而在它的围墙以外,世界褪下隐喻恢复本相。  在山脚与商厦的围墙间,有条窄路,三百多米,通向我的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经之路,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对社会有用之才。这需进一步加大高校
《黄金时代》这部聚集了文艺片最佳编剧李樯、金像奖导演许鞍华和三十多位明星的文艺巨制,描述了上世纪天才女作家萧红短暂又传奇的一生。唯美的影调,严谨的剧本,精准的表演,被外国影人称为“中国壁画电影”。精致的海报宣传和前期的话题营销让影片未映先热,可尽管影片选择了十一黄金周档期却没有迎来票房的黄金时代。但《黄金时代》无疑是一部诚意之作,也是当下环境里一部有追求有情怀的文艺片。影片忠实于史料,萧红的作品和
深入月色的乡愁(组诗)  深入月色  蛙声沉落,村庄像一位老翁  渐渐睡去  荷香、绿色的梦、泥土的芬芳  在薄薄的夜色里,轻轻摇曳  此时,适合怀念  适合想起与清贫有关的词语  适合写一首诗  用温暖的手心  捧一片月光  叙述所有的爱和恨  月光用白色的血液在流淌  此时,我只想返回成一株植物  返回成一个轻盈的句子  以忧伤的名义  深入一片月光的心脏  深入一缕消瘦的炊烟  这样的夜里,
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人文素养,还要具有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和开放的市场观念。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如何借鉴发达
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落后的农业大国。国家为推进工业化,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持久深远的社会变革,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围绕工业化建立的体制将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部门。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下,国家明确将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低价的食品及其他生活用品(如住房、燃料、水电等)配给制度、国家统包的福利制度等形成,使得非农业户口附带了各种特权和利益。改革开
田人:您对自己的处女作印象如何?是什么触动了您去写这篇作品?您开始文学创作时,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吗?李长廷:在作家访谈中,这似乎是一个必答题,就像平时问一个人的情感生活:你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大学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建设大学校园新文化,是中国大学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的新文
田野里,露珠闪烁出晨光的晶莹;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了;背着篾篓,扛着锄;几声犬吠,无所顾忌的孩子们,沐着山间的雾岚,赶着牛群,在田坎间嬉戏;欺乃一声山水绿……天际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应当形成合力,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平台,从就业指导策略的宏观和微观角度,积极引进和采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