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英语翻译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翻译在信息的交换、国家间的交流及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细化,英语翻译也变得越来越职业化与专业化,对翻译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翻译者的知识结构、综合修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是一座联结着不同语言的桥梁,翻译者充当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媒介。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原有对翻译的认知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因而,深化对翻译本质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当下就显得极为必要。常燕的《英语翻译多维视角新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年版)从多种视角对英语翻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阐述翻译基础、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英汉语言对比的基础上,从翻译与文化、翻译与美学、翻译与修辞、翻译与文体、翻译与教学等视角对翻译理论展开了探讨与论述。
  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语言的转换,而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因此,深入理解文化有利于翻译工作准确、高效地进行。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翻译过程中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现象,因为,不同国家的人的生存环境不同,他们的历史、信仰、思维、风俗等也各不相同,有些或许是相悖的。基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国家的人可能会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会产生误会。因而,了解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是进行准确翻译的前提。翻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平等原则、文化再现原则、风格再现原则及跨文化交际原则等等。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翻译的“信、达、雅”原则就显示着翻译不断向美学靠拢的思想,人们在进行翻译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些美学原则。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有着美的特征。对于译者而言,能够翻译出美文无疑很令人振奋;对于读者而言,在翻译后的语句中能够读出美感,无疑也是一种享受。在美学思想的主导下,译者的翻译应该注重转化、加工及再现等阶段,毕竟译者的翻译审美活动是一个反复又复杂的动态过程。
  修辞是研究语言的艺术,“修”是修饰,“辞”指辩论言词,后来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人类所有的传播活动中都有修辞的存在,新修辞学甚至认为人类的一切语言活动都是修辞性的,当然,也包括翻译。翻译的宗旨在于,用一种语言精准的描述原语言的意思。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形象地传达呢?这就要用到修辞,在翻译时,应该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手段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目标。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分析原文所处的语境,从多种角度出发对语言进行组合,从而表达出原文的意蕴。比如,作者认为,对于词语修辞格,应该采取直译法、意译法、对译法、套译法、加注法、拆译法等多种翻译方式;对于结构修辞格,应该采取直译法、增补法、转换法、省略法、反译法等翻译方法;对于音韵修辞格,应该采取直译法、对比法、对应法、转换法等翻译方法。
  文体也是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所谓文体,指的就是文章的风格,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嬉笑怒骂各不相同,在翻译时也应该将这些不同的风格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以求给读者提供更加原汁原味的译文。《英语翻译多维视角新探》指出,在翻译之初,我们就应该明确不同文体间翻译手法的不同:对于商务文体的翻译,应该注意文化差异,采用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分译法、合译法、增译法、减译法、创译法等方法;对于广告文体的翻译,应该尽量简洁,采用直译法、增译法、套译法、浓缩译等各种翻译方法;对于科技文体的翻译,则应该以追求准确性为主,采取音译法、转化法、形译法、重组法等翻译方法;对于新闻文体的翻译,则应该注重真實性与时效性,同时注重文字的对称、诗句的运用及灵活的翻译方式;对于法律文体的翻译,应该注重其严谨性,运用词性转换法、增译减译法、拆分法等方法;对于文学文体的翻译,则应该注重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及语言风格的鲜明性,应该综合采取多种翻译方式,灵活处理,以达到传情达意。
  翻译人才主要是大学培养的,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是培养的主要手段,因而,这就对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社会的发展对译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翻译人员的综合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只有从学校抓起,让学生们打牢基础,多学多练,才能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才能达到翻译的新高度。《英语翻译多维视角新探》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翻译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为翻译理论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同时也拓展翻译工作者的研究维度,为他们的工作与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借鉴。
  [作者系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促进辽宁省来华留学增长对策研究”( L15CYY002),2017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对外宣传话语体系翻译策略研究”(2017J072)]
其他文献
摘要:程莹博士撰写的《大学的压力之源是竞争而非排名》一文中把“大学的压力之源”归结为“竞争而非排名”,归因结论值得商榷。其一,大学压力的根源不是“竞争”。大学的压力源自于其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中心过程中在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需求与期待下所建构的多种角色与多重社会责任。其二,文章颠倒了“排名”与“竞争”的逻辑关系。排名通过改变竞争结构从而激化竞争。如今世界大学排名已将隐性、零散、零星、局部的竞争演
期刊
摘要: 学科建设与学科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一流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以组织要素的视角研究香港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状况,发现其具有引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目标、汇聚全球的科研人员、以学科研究平台促进知识交流、拥有丰富的学术物质资料这四个方面的特征。横向的学科研究平台在学科发展中居于主导的地位。学科研究平台整合科研人员,以学术物质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知识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加工、研究和传播
期刊
摘要: 教育生态空间是指教育在宏观稳定状态下各生态要素相互协作、彼此协调的环境总和。它具有动态的生产功能,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宏观和微观运行的协调发展。在教育生态空间作用下,大学生核心素能有效协同学科素养、教师素养、教学素养、课堂素养形成培育合力,从而使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具备相应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素养和能力。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处理好教育生态空间中各要素的协同关系,注重关键性素
期刊
摘要: 现代社会有关公共事务的任何重大决策与政策都要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与分析,高考改革作为关乎公共利益与价值的重要公共决策也必然需要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从风险的维度与高度对高考政策进行价值分析,其最基本的方面是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可行性。具体来说,高考改革是否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是否能够避免社会利益的冲突、实施过程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公正性、考试与录取标准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导向是否合理
期刊
摘要: 选考科目改革是目前高考改革的重点,高校对于选考科目范围制定的态度对整个考试科目改革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影响,而“双一流”学科选考科目的划定又能为其他院校与学科起到带头作用。以2019年在浙招生的41所一流大学中的269个一流学科为对象,对学科门类内部差异、选考科目内部差异、“双一流”学科与全部学科选考科目制定差异等进行分析可知:高校在划定选考科目范围时通常会考量新生应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往年招
期刊
摘要: 当前,对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过度重视,使得教育见实习不仅在性质上变成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且在目的上局限于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操作能力。然而,尚在学习如何做教师的学生既没有能力也没有道义承担实践者的角色。同时,教育见实习在时间量的安排与方式上的限制,也决定了教育见实习实际上不能对学生教育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作出多大贡献。依据教师职业要专业化的根本趋势和学生将来成长为专业
期刊
摘要: 生命的本质原是“虚无的、徒劳的、永恒生成-毁灭的无意识”,是无意义的“黑暗苦海”;教育(涵括科学、文艺、哲学、史学、宗教等因素),则为生命的“黑暗苦海”带来一种审美的生机——它通过各种途径来对生命予以拯救、辩护和创造。独立、宽容、自由是人的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个适性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独立宽容自由的生命品性,进而润泽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教育的上述属性让它成为“美德”,成为新的生命本质
期刊
摘要: 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有不少高校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但普遍存在体制机制保障缺乏、师资力量和企业实践导师队伍欠缺、恰当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制度缺失等问题。高校和企业要在联合培养专业硕士过程中实现合作共赢,需要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双主体”机制、完善联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师资队
期刊
摘要: 国际工程教育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我国的工程教育和新工科建设提供借鉴。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研究热点集中在综合实践能力、多维思维与实践能力、跨学科深度整合能力、高效获取并有效利用信息的基本素养和学术表达能力五个方面。基于以上分析和对核心文献的深度研究,可以确定国际工程教
期刊
摘要: 在美国,大学教师的公共言论自由是学术自由的一部分,是受联邦宪法保护的权利。但公共言论的自由相比教学自由、研究自由更为复杂。“911事件”后发生的沃德·邱吉尔案不同于以往的学术自由案例:科罗拉多大学并未否定邱吉尔公共言论的正当权利,也未从皮克林准则入手,而是将矛头对准其学术不端行为。科罗拉多大学以学术不端为由,最终将邱吉尔解聘,从而变相剥夺了大学教师公共言论的权利,损害到学术自由的实质正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