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故乡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圈读到了石俊荣的散文《一生一场风》。那场风,瞬间抓住了我的眼,我的心。精粹朴素,笔底留韵,让我欲罢不能。那场风,极具特点,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引人思考。
  那场风,很有力度。“风就像我惹了不该惹的女人,在全村儿找我”“带着杀气腾腾的寒冷”“吹着哨子”“从西北带着怒气过来”“狠狠地摇”“撕咬着树枝”,笔势奔腾,酣畅淋漓,渲染出这场风极有魄力,极为豪壮。作者从触觉角度描写,让你体验风的温度;从视觉角度描写,让你领略那场风的气势;从听觉角度描写,让你感知风的威力;从情态写出速度写出凶猛。特别是“谁阻挡风,风就纠缠谁,直到對手投降”,风为了找到我,排除一切障碍,愈挫愈勇,风执着,坚定,勇往直前,想到做到。
  那场风,很有温度。风来时,“杀气腾腾的寒冷”,还带着呼啸,更增凉意。等风找到我,揉得我的脸“冰凉冰凉”的,这种感受更为真切。待到天亮了,有些许不舍的风从衣领、从袖口、从裤脚朝我的衣服里钻,此时风的彻骨寒冷已经有所消减,到风吹开了油菜花,冬风变成了东风,大片的油菜花里,蜜蜂与蝴蝶飞舞,争抢最好的位置,“风轻轻地摇摇这株,摇摇那株”,此时的风似乎在与花嬉戏逗趣,又像是长辈在安抚。此时风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轻柔的。行文中的风,温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起伏,有渐变,有对照,寒暖交相辉映。表现了风性格的多样性及其作用的多重性。风是无形的,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却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正如王勃有诗云“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冬去春来,本是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作者却将之归为风的成全,它可以吹散,有摧枯拉朽之威;也可以吹生,生发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状。两种风两种温度,带来了两种感情,两种不同的心境,引发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尽管差异明显,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作者在具体描写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感情,也倾注了自身对它们的深情,表现出对它的独有情思。文中还有一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村头的南墙根,上了年纪的老汉,任凭风在他眼前扬起一把一把的土。让我们又进一步感受到风的变化与它的多姿多态。作者既善浓墨重彩凸显风的豪放凌厉,也能言简意赅地描绘它的清馨美好。风既有横扫一切的威力,让人敬畏;也有温润之韵,让人心生慰藉。但风的主体特征鲜明,详略得当。
  那场风,很有深度。作者笔下的那场风,从冬刮到春,历时不短。有轰轰烈烈,凶猛剽悍;也有和煦温暖,明艳动人。从西北刮来的那场风,不断地找我,经年不变。当它与黄土、窑洞、土炕、灶台、枣刺这些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事物紧密连在一起的时候,这一自然物象的风,就变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文存在,充满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这既是我生存、成长的环境,也是我性格形成与发展的沃土。“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作者正是以自己生活的村庄为背景,对风进行了长卷式的摹写。将村庄固有的民俗民风,生活际遇铺展开来,乡村的过去与现在,都交汇在一个共同的点上,充满激情乡情,具有较强的历史感。
  那场风,是我青年时代生活的一种形象符号。带给我独特的感悟,也是那个村庄的共同记忆,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唤起与之有相似生活经历的读者的共鸣。对待风,我早早做好充分准备,等待风,迎接风,面对风,盼望风,回想风,感叹风。这是一种真实生活的记录,是我面对生活的一种真实态度,也是我对风思想感情不断起伏变化的外现。我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不逃避不抱怨,这种深切的体悟,痛苦与抗争,让读者感慨万千。
  那场风,写出原乡对我那种持续的精神影响。行文从我对风的态度这一视角反映我思想情感变化的历程,生存与精神的一种状态,从起初抗拒到坦然面对它的这种复杂情绪。特别是在时代的遽变中,人们的远离,日渐空荡的村庄,传统乡土文明的延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被寒风吹彻的岁月是那种无法回头的初衷,正散落在逐渐萎缩的村庄里。乡村的文明也随着发生转变。“一层一层,一堵一堵,我打的那些墙已经没剩几堵了。”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温度,传递了一种沧桑、苍凉的况味,暗含着作者对乡土现代性的忧虑。人们就是这样,越在水泥钢筋铸造起来的林立大厦上久居,越喜欢回忆农耕生活。那场风,消磨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生命。行文突出了那场风带给我的深远影响,对我的改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这种割裂痛心和那种浓浓的乡愁。无论是对故乡的怀念,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叩问,耐人寻味。风粗粝如铁锉,它对生命的筛选与淘汰是无情的。只要生存中精神有漂泊,乡愁就无法消解,永无尽时。
  那场风,很有巧度。通篇运用拟人手法,文字百变多态,生动地刻画出风的形象。它很有个性,有暴烈也有温情,充满情意,特点鲜明。叙事写景状物,景与情与理与事,巧妙融合,意味深长。选取几个典型的意象,如柿树、干枣刺、破狗盆、麦秸堆等,恰当的组合,毕现风的喜怒哀乐,生动形象,流露出原乡对我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巧妙通过意音形组合,姿态横生,传达自身的深切感悟。同时冠以对比手法,进行烘托,映衬。如风的粗犷狂野与我的孤立渺小的悬殊力量对比;柿子树对待村里的“结婚”“死亡”都无动于衷与它对待来袭的风“打起寒战”,哭声传得很远的态度对比;寒暖的鲜明对照;沉郁与明艳色彩的辉映,紧张与舒缓的氛围营造;我老了,风还年轻的慨叹等,这种对比,将我与自然,与世界,与自身的微妙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将怀乡之情、断裂之痛,表达得清晰明了。时空变换下,作者从情感出发,寻找深层的意象与主旨,气脉连贯,充满想象。
  风作为重点刻画的主体,是有特定内涵的,它是黄土高原上吹刮来的风,是家乡的风,也是作者心底里铭记的风。作者描摹风来时的景象,层次感极强,画面立体。从植物到动物,由远及近,从外而内,各个独立又无缝衔接,栩栩如生,扣人心弦。景致不同,情绪不同,通过远近时间的变化,空间距离的跨越,使抽象的乡土情怀以可感可赏可体验的具象呈现,带给读者不同的认知,蕴含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行文中的风,来自黄土高原。我们知道,黄土的结构为“点、棱接触支架式多空结构”,行文以我与风的定向关系为主线,以风的变化为内容,将它的特点、对我的影响及我对它忧思结合起来,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既写实又隐喻。
  特别是结尾处“我老了,风还年轻”一句,贴切内心,真诚感人,古味新声,寓意深远。“我老了”点明年龄的实际,也暗指着成熟,似乎也隐喻着自己缺乏激情与活力,自然道出了生命的有限性。“还年轻”指自然的无限性,变化无穷性,故乡永存性。年轻还意味着勃勃的朝气,冲破束缚的创造力,正因为年轻,才能有机会改变,才有精神、活力和胆识。作者以老、年轻对应,互为见证,呼应题目,点明新老交替,推陈出新的规律,更包含一种情怀,有限的生命可以无限地扩张,创造无限的价值。巧妙地观照自然和人生,抒发自己的胸襟和意气,充满坚毅和乐观。文势峭劲亦不乏错落舒展,“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一生一场风,作者曾说:“人生就像一场风,被消磨”。是啊,被消磨也被改变。
  全文虽然突出了那场风带给我的深远影响,却没提及我对“风”的影响与改变。文中字里行间,显示了作者对城乡之间种种冲突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只限于摆出问题,没有给出应对的策略。或者说作者的生存意识也有一些模糊的地方,这种模糊在行文中会不自觉给人带来一种消极,一种逃避,一种无所适从的暧昧,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字遗憾。
其他文献
职场上,人人都渴望获得成功,并为之努力。可是,总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水平,领导不赏识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了,可是在领导那里却什么也没做。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不是领导不欣赏,更不是刁难你,而是你的工作结果是零。  1.有想法,没计划  李梦歌是一家自助餐厅的优秀员工,一天,他跑来找经理,说:“我发现咱们单位有很严重的浪费现象,咱们餐厅的很多食品过了用餐时间后,就直接扔了,实在太可惜了。这是一种不必要
期刊
1920年左右,蒋介石因受粤系军阀排挤,离开广东来到上海。他找到了孙中山的好朋友虞洽卿。虞洽卿二话没说,便将其安排在了陈果夫手下做助理经纪人。可蒋介石却跟陈果夫关系没处好,甩手而去,再次失业。虞洽卿知道后,主动找他,介绍他投入青帮大佬黄金荣门下。蒋介石此时郁郁不得志,整日狂赌滥饮,屡犯帮规,黄金荣要处罚他。虞洽卿再次赶到,为他求情。黄金荣说:“此人和你也没什么交情,为何三番五次帮他?”虞洽卿说:“
期刊
1929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给了这个时期一个专门名词:“大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他一上台就雷厉风行地颁布了多项措施,力图缓解经济危机。其最重要的法令《国家工业复兴法》就是因为对经济干预过多而招致诟病。1935年,一只不服气的“小公鸡”对它提出挑战。   当时,在纽约州有一个舍希特尔家禽公司,经营该公司的兄弟三人马丁、艾利克斯、亚伦,是来自俄国的犹太人。他们的产品
期刊
一流的管理者能为团队成员创造既高效又有魅力的工作环境。因此,盖洛普最近发表的《美国管理人现状:给领导者的分析及建议》报告显示:员工敬业度的变化,70%要看管理人员。也就是说,好的管理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敬业度,能使团队工作更加高效。  性格是关键  管理者对自己团队成员的不同性格越是了解,就越容易吸引和鼓舞他们。对于一般人来说,只需要了解哪些性格之间会有冲突以及如何处理,而对于一流的管理者来说,则要
期刊
龙其林,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大众狂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透析》。  《中国青年》:你平时在使用微信等互联网工具时有过什么不愉快的经历吗?  龙其林:微信的设计初衷是加强朋友间的互动,朋友圈的设计也可以使我们了解朋友的动态,微信群也便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但在实际使用时,经常会遇到让人尴尬的事情,比较常见的有,微信群常常演变为聊天群、八卦群,内容多以政治传闻、娱乐八卦为多,不
期刊
传统中国,自隋唐以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是无数士子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直到距今110年前的1905年,这种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才告最后终结。引人注目的是,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且直接关乎其个人、家庭、家族、宗族等可能获取诸多利益的人生捷径,被明确宣布停废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社会波动或骚乱,这也可说是清末新政诸多改革举措中的亮点。  废科举的前奏:“新政”的出台  世界刚步入20世纪,中华民族正陷于
期刊
当全球掀起轰轰烈烈的健身运动,跑步、骑行、瑜伽等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运动的行列中时,以追求健康、塑形、减压为主要目的的人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运动为他们带来的巨大收益——强健肌肉和增加心肺功能只是运动最基本的作用,运动最关键的价值在于强健和改善大脑。  四肢越发达,头脑越灵光  在许多人看来,大脑好似一个坐在象牙塔内发号施令的神秘指挥官,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到它,更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奥秘。而理解了大脑如
期刊
人与人交流,离不开说话。领导干部与群众交流,更离不开说话。说话是了解情况、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化解矛盾、增进信任的重要介质,也是领导干部进行思想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掌握与群众说话的艺术,要说“民话”“俗话”“分量话”“真情话”,才能让群众爱听。  首先,要说“民话”。“民话”,就是群众说的话,以群众的立场、观点发声。与“民话”对应的是官话,群众最厌恶的就是官话。开会发言空无一物的
期刊
什么是文化
期刊
尽管奥巴马在他的第一任期四年内以及第二任期的第一年,无论推动外交与内政,几乎都磕磕绊绊地走来,除了首次任期内获得那个争议不少甚至令人笑话的诺贝尔和平奖,更多的是讥评不息。  奥巴马身为政界的一匹黑马,从州参议员、联邦参议员直到登上政坛巅峰总统宝座,几乎都带给世人旋风般的震撼与惊奇。然而美国特定的三权鼎立机制下,任何人贵为总统也不可能实现一言九鼎的威权,奥巴马则更因为其书生气,而在某些方面与华盛顿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