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生活温婉情怀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nd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的经典之作,影片截取了香港天水围社区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普通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切片,讲述了浓厚的母子亲情和和谐的邻里关系,导演以一种温婉的情怀传达了她对天水围居民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
  【关键词】《天水围的日与夜》
  生活
  亲情
  
  简介:《天水同的日与夜》(以下简称《天》)是香港女导演许鞍华2008年拍摄的一部电影,曾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许鞍华)、最佳编剧(吕筱华)、最佳女主角(鲍起静)、最佳女配角(陈丽云)四个奖项。导演许鞍华生于1947年生于辽宁鞍山,50年代迁居澳门。就读于香港大学英国文学系,专修比较文学。1972年获文学硕十学位。后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攻读电影课程。年返港,先后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和香港电台电视部任编导。1979年专业拍摄电影,首部大电影作品《疯劫》。1981年至82年分别拍摄越南三部曲中的《胡越的敞事》和《投奔怒海》,皆大获好评。之后拍摄的电影包括有《倾城之恋》、《书剑恩仇录》、《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口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等,被誉为香港新潮导演之一。《天水围得日夜》所讲述的内容和该片的英文名字《The Way We Are》一样,展示的是“我们就是这样生活的”,导演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天水围居民的平淡生活,让人感到丝丝暖意。
  
  一、独特的视角
  
  天水围位于香港西北陲,是香港的底层社区,现在的人口超过30万。这里曾爆发过震惊全港的灭门惨案,也是被传媒争相报道的“悲情”社区。刘同昌执导的《围·城》也是以天水围为故事背景,偏向于刻画这个礼区的悲情事件,描写童党残酷物语,将社区内的暴力、毒品问题无限放大,其激烈、痛苦宛如失控的逗噩梦。与之相比,天水围在许鞍华的眼中,只不过是香港另一个普通住宅社区,这里的居民一如普罗市民,默默耕耘、知足常乐。导演以贵姐与阿婆的故事显露了人形善良的一面,以及中国社会守望相助的群羊体精神。整个影片几乎没有剧情,亦没应有的戏剧冲突,而是平淡如流水的生活描写,导演以较大的篇幅刻画本地妇女生活得琐事与小情趣,如买菜、买油、搬电视、换灯泡、买报纸等生活场景,使影片洋溢着一利了人情味,温婉平淡,宛似一曲波澜不惊的春江花月夜。
  
  二、巧妙的人物设置
  
  影片中设置了三位主人公:单亲母亲、儿子、独居的阿婆,他们刚好就代表了天水围社区里最为普通的i代人。
  (一)年轻人的代表一儿子张家安
  一个与母亲住在天水围的应届会考生,他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与母亲一起卡相依为命,比较听从母亲的话,成绩也不算优秀。暑假等待放榜的日子里,他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家里看电视、睡觉过着百无聊赖的日子,偶尔也会去同学家玩玩游戏机,去参加一下刚契的活动。有时也帮母亲做些家务,比如收衣服、拖地、买报纸、给生病的婆婆送饭等等。
  (二)中年人的代表
  母亲贵姐
  一位单亲母亲,她在一家超级市场的生果梢做售货员,对待工作尽心敬业,对待生活从不自怨自艾。在她年少时她把努力1,作赚来的钱供两个弟弟到国外读书,现在与弟弟们之间虽然很少来往,但感情深厚。尽管贵姐在日常生活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喜怒哀乐早就融解于她的坚强之中,她安心而平静的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试图帮助别人,相信明天会更好。
  
  (三)老年人的代表——邻居阿婆梁欢
  梁欢丧偶丧女,与贵姐住在同一栋大厦,在年轻时前往香港市的繁华地段卖生果为生,年老之后落叶归根回到了故土天水同养老,似乎有些漫不经心的数着日子生活,但她内心深处却急切地寻找着情感支柱,在寻外孙和姑爷无果之后,贵姐母子成为了她的精神寄托。
  三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次的生命轮回,展现出了天水围居民各个年龄阶段的生活状态。他们三个人、甚至说三代人人就像多数香港平民一样。过着安静、平和、简单、甚至略带无趣的平凡生活,这样的人物设性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影片中甚至暗示了平平凡儿的张家安长大后将会到繁华市区工作,然后辛苦或者悠闲的打拼半辈子,最后再回到故居养老,这个暗示更突出了生命轮回的必然。
  
  三、含蓄的叙事手法
  
  《灭》的叙事于法内敛含蓄,没有分析问题,或提出解决方案,也没有意图去辩解这个城市是否“悲情”,只是拊绘了天水围一刘母子和邻居阿婆的平淡生活。影片开始于天水围湿地公园的晨曦,故事主人公单亲妈妈贵姐,这一天如常开始超市售货员琐碎的工作。影片中间穿插了几个平凡的生活场景,贵姐和弟妹一起为母亲祝寿,张家安去同学家玩游戏机,张家安和表姐一起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外婆,贵姐在超市买油并赠与阿婆,阿婆送冬菇给贵姐,阿婆寻找外孙和姑爷托等。影片结尾展现的是贵姐、阿婆、儿子三人共同度过中秋节,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买报纸,然后三个人围坐在桌边吃柚子,依然平淡无奇,但人生的生、老、病、死,爱意关}刀,已然道尽,影片将细节藏在平淡朴实的话语和动作型,一步一步地展示出那种被称作温情的东西。
  另外,影片中还大胆地尝试了插入人黑白老照片,成功的抓住了若干个细节。阿贵妣的母亲住院时,她起身喝粥,影片浮现出一组黑白老照片,这组照片将贵妣辛劳的一生展现的淋漓尽致,当阿贵姐要将丈夫遗留的裤子扔进垃圾桶的时候,她是想了想,把它又从垃圾桶里掏出来,放在垃圾箱上,如同对着一个心爱的人一般轻轻抚摸着裤子。这时,电影镜头迅速将画面切换到阿贵姐丈夫逝世的那一刻,她悲痛的哭泣镜头真实的再现了这位乐观女性曾经悲伤的日子;然后画而又转回现实,她停留片刻,还是离开了垃圾箱,这暗示着导演所想表现的一些想法,即某些可以抛弃的遗留东西终究是要抛弃的。同样的手法出现在末尾,电影用了大量黑白照片来追忆香港人曾经一起过中秋的日子,点着烛光,在《明月千里寄相思》歌声中宛若回到过去,把现实与曾经生活交融到了一起。
  这些黑白老照片的运用将贵姐的昨天与今天,进而是家庭与家族,最后是一整个天水围的过去与现在,由单一个体上升到时代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层次的变化对比。
  
  四、平凡的叙事意象
  
  影片中的叙事意向平淡无华,但给人的感觉真实、亲自近生活。如母亲告诉张家安不要在楼下的报纸档买报纸,要去OK买,那里送一小包纸巾,在影片以后的情节里,多次出现了母子俩用买报纸送的纸巾擦手擦嘴,让人感觉心酸,但又不乏真实之感。影片中还多次展示天水围夜晚的万家灯火,一盏盏亮起的灯显示着这个社区的活力,如同一个个星星点缀着香江的夜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意象是影片中关于吃的画面,虽是粗茶淡饭但母子俩吃起来宛如 美味佳肴。具体分析如下表:
  母子俩每餐都大口咀嚼津津有味,虽是一般的粗茶淡饭,但吃得很惬意,仿佛人间美味。吃饭期间随意闲聊的话题展现出生活的平淡,仿佛这对母子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关于吃的戏是阿婆的晚餐,她买了十块钱的牛肉,和着青菜分两次将牛肉炒来吃。一道牛肉炒青菜,一碗白饭,画面是从屋里拍摄出来的,图景左边大半是门,右边是一个独住的妇人默默地大口吃饭。阿婆吃得认真又快速,不是欢乐的样子,那过程像是心中郁结^麻木的吃,像随时可能噎着样子,让人感觉心酸但又无奈。
  此间还穿插了两场吃水果的戏,一是母子俩吃榴莲,儿子说很难切开,母亲却轻而易举的分开了,并且取了块打的给儿子,母爱的生活中不经意的流淌。最后一场戏,母子两人和阿婆围坐在一起过中秋,阿婆吃着张家安剥的柚子,幸福甜蜜的笑容写满了沧桑的面颊。
  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构成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它的真实产生了一种让人无法忽略的美,金灿灿的灼烧着观者的眼眸,心里一直暖和和。那些平淡的细节,不经意注目间却能发出耀人的光辉。
  
  五、简单的叙事语言
  
  《天》通篇渗透着一种朴素的感觉、一种淳朴的气息。剧情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跌宕起伏;演员表演亦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的只是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柴米油盐,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家长里短,甚至更像一部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天水围”社区港人生活纪录片。影片在台词对白的设计上更是惜墨如金、平实无华。母亲一声:
  “张家安”。儿子立即回应“哦”,接着便顺从的做妈妈吩咐下的事。比如,帮婆搬电视、换灯泡。
  在贵姐的陪同下,梁婆专程赶去沙田见外孙。而在失意而归的途中梁婆对贵姐说:“我就是做鬼也要保佑安仔(贵姐的儿子)学业有成的!”台词设计的简单,但不乏真实。而贵姐此时的沉默,亦能变现出她的同情与对生活得无奈,她揽过阿婆的臂膀,用肢体语言表达,“没事,还有我呢。”如此简单的叙事语言,让人感觉亲切、真实。
  电影另一独特之处是每一个人物的对话都是很生活化、很传统的粤语。与许多当代香港电影所讲的粤语比较,显得更具有原汁原味的语音与造句。这是电影为了反映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不刻意去除的一些生活遗产。
  
  六、结语
  
  《天》尽洗铅华回归朴素,它对戏剧化剧情的摒弃让影片泛上深深的怀旧色彩,关注平民的写实创作风格使电影温情四溢,总是在细微处展现出令人出其不意的感动。天水围的白天是普通的,虽然人人都在做着不同的事,但人们依然平凡过着平淡的生活,像绢绢细水一样过着水滴穿石般的生活。影片结尾,当孤单一人的梁欢和阿贵姐母子一起过中秋吃柚子的时候,一股温情如同暖流缓缓注入电影,使电影焕发出别样的感动,这种感动并不是刻意的,而是从真心能人感受到的力量,是一种朴素回归的力量。
其他文献
[摘要]《画皮》超出了观众的审美想象。影片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画皮》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改编,《画皮》以男性视角演绎了一场凄婉的现代爱情故事,对“妖”和“挖心”做了全新的诠释。表现了真与假、爱与恨、是与内激烈冲突,反映了现代人深层次的情感困惑与社会心理,指涉了在欲望横流的今天婚外恋和情感不忠、灵魂背叛的现实,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画皮》 男性视角 情感结构    带着看恐怖片的心情去
摘要 作为动画片本身,在角色形象的设定上并不是电影版《辛普森一家》所具有的过人之处,计算机特效技术的长足发展并没有为影片带来诸如《史前一万年》般恢宏的特效表现,没有夸张的虚拟角色的设置,没有波澜壮阔的空间场景,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观众对于这样一群“黄色小人”的追捧与拥戴,他们已经超越了作为一部动画角色本身而成为一种符号与象征。  关键词 讽刺 浓缩 后现代 社会性    在经历过20年屏幕辉煌之后,
摘要:西方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引入与介绍,为中国电影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电影批评学者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批评模式。她们借助这个新式武器,对中国电影文本进行“另类”阅读,并对电影创作者的性别加以区别对待,力图揭露电影中的男性霸权与性别差异,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主体性地位。以女性电影重新书写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为他们奋进的目标。  关键词:女权主义 女性电影 电影批评    中国对西方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认
[摘要]翻拍剧并不都是吃剩的甘蔗。有些被观众奉为经典的电视剧,在其流行的当年,其买也是作为前一版的翻拍剧。制作翻拍剧就如拍卖一般,只有开出更高的价码,才会推翻前一版本在观众心中留下的位置,使这个价位成为观众心中的又一个峰岭,等待着下一个来访者的挑战。而这个价码,并不仅仅是金钱的投资,还有演员的定位,主题音乐的选择,剧情的设置,本版最突出的特色和风格的划定所共同融合确定的价值。  [关键词]翻拍剧 
[摘要]《第七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呜曲中最杰出的一首,该作品以二战为创作背景,用普氏个性化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真实深刻地再现了残酷的战争场面,集中地反映了战争中人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在这部经典的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敲击性”的演奏,这种演奏法使该作品有了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也成为了作曲家的代表风格。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 《第七钢琴奏鸣曲》 敲击性 演奏法   
摘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特殊年代中,电影海报的平面设计多体现了民族性特质。本文通过相关探讨来了解当时的设计状态,希望给今天的电影海报和其他形式的平面设计者一些启迪。  关键词:电影海报 平面设计 艺术特质    电影海报可以被看作是电影的包装、名片。其中凝结了设计师的创意和智慧,人们有时候去看一场电影就是因为喜欢它的海报。电影海报从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今天,并未脱离影片本身而独立存在,它是
[摘要]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乡“幼小衔接”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儿童放学后在家看电视行为的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占多数的农村家庭中,家长忙于家事而将孩子变相托给电视“看管”的现象严重,“电视保姆”给予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价值观的错位,更多的对现实生活的疏离。  [关键词]幼小衔接 农村教育 电视影响 行为习惯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一颦一笑便深深牵动了父母的心,上学后,父母又担心孩子在学
[摘要]《窃听风云》、《窃听风云2》两部纯正港产影片的上映,引起观众对香港警匪片的再次“叫座”。由再次“卖座”的香港警匪片,引发对回归后香港电影发展历程的剖析,其中包括对香港警匪片中惯有的兄弟情义、因果轮回,以及对“窃听系列”获取成功的“现实”元素的分析。而在视听、续集以及营销方面,“窃听系列”也给其他港产片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回归 《窃听风云》 警匪片 现实 续集 营销  do
[摘要] 《太阳照常升起》用一种典型姜文式的野,陸与张狂讲述着一串错落有致的故事,让人在应接不暇的同时又忍不住去探索,去体味其中的美感。  [关键词] 姜文 纯视觉感官 荒诞 断裂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境的电影,甚至让人思索很久仍然不敢肯定自己是否已经融入这意境,因为它像是一首诗歌,一首断裂的诗歌。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词语,并且是断续的跳跃的词语,不能很轻易地把这些词语组成一句连贯完
【摘要】在贾樟柯以前的电影中,主人公似乎都是沉默寡言的,而在《二十四城记》里,主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以访谈的形式进入的。那么,这种访谈形式是不是就让电影打破沉默,而热闹起来了呢?其实不然,人物独白性质的受访语言、那些静默的影像、回归默片时代的黑屏处理、诗句的穿插、以及游走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叙事等等,让影片越来越凸显出来自于沉默的震撼力。  【关键词】黑屏 沉默 虚构 真实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