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呈现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度盛世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华文明立风雨安如山。何以?中华文明藏有无尽韧性也。正是因为有深厚的文明之韧、悠远的历史之韧和无数伟人先辈的品格之韧,中华文明才独树一帜、悠远绵长。
在中华文明的灿烂星河里,有《山海经》里游龙灵眸初启扶摇而去的古人想象的汪洋恣肆,亦有《齐民要术》“耕而不耢,不如作暴”的百姓智慧润物无声;有明君大殿上“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飞檐,亦有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有塞北高原上腰鼓阵阵激荡黄河之水,亦有幕春深处玉笛声声唤起故园之情。茶马古道上,驼铃声声,新摘的茶叶,新染的绸缎交到异乡商人手中。官廷之内,塞外名曲悠扬婉转,贵妃弄胡旋舞醉了君王。
包罗万象,海纳百川,这是中华文明的柔软。它敢于扬弃,善于包容,总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纳各种文明并内化为自身血肉,因此能不断革故鼎新,焕发新的生机。
多少次野火纷燃,狼烟四起;多少次危在旦夕,国如累卵,中华人民也曾畏葸不前,一溃千里,却始终不敢苟且。一声“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呐喊使他们汇成燎原之火,他们将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坚韧不屈,终得以重整家国,光复中华文明。中华人民用血肉之躯筑成铜墙铁壁,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内核——那是一颗跳动不息的心, 这颗心用它的血液滋养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岿然不動,坚不可摧,这是中华文明的坚实。这份坚实烙印在中华人民心上就成了顽强不屈的品格,有如汉字里的“人”,只是站着,便可力扛江山万万年。这份坚实让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不改本色,亦能够步履铿锵,迈入新时代世界文明的殿堂。
丘吉尔曾说:“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柔软而坚实的人性力量哺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面对各国文明互相竞逐的新时代,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历史车辙下没落文明的遗骸,时刻警惕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以蒲苇之柔软包容,以磐石之坚实捍卫,坚守韧性,护中华文明之河生机盎然,万世流长。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中华文明用她特有的“韧性”绵延整个民族,养育一代代精魂。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已然越走越宽,作为青年的我们,不如先从以身传承这种民族韧性开始,向着心中的理想迈进……
评点:文章立意精准,主旨句鲜明突出。文章先论述中华文明的柔软,再转论中华文明的坚实,最后论述中华文明韧性的独特之处:以柔蕴刚,以刚蓄柔,刚柔并济,不折不崩。文章开篇最大特点是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并结合设问,引出中心论点,即“中华文明藏有无尽韧性”总领全文。类比方法的使用,使文章的说服力倍增。
应试妙招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简而言之,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种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这样的问题自古有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鲁国虽保留祭祀,但只是保留了杀羊这项礼仪。子贡认为这种祭祀方式过于简单,还不如连羊都免去,不去祭祀为好。孔子一句“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就是对子贡认识事物不够全面的批评。孔子目光深远,他看出了杀羊这项礼仪的存在对保存“礼”的长远影响和意义。
时间来到21世纪,我们会发现,认识事物不够全面的问题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我们总爱以韩寒、比尔·盖茨等人在辍学之后取得的成功事例来证明“读书无用论”,却忽视掉更多的不读书之人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事实。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以全面思维观事物本质》
文章用《论语》中“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来证明全面深入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使得文章在人文底蕴上显得足够深厚。再辅以“读书无用论”的反例,又使得文章的论述显得较为深刻。实际上,这篇文章正是从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升到认识论层面,从而显得独树一帜。
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
类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具体的事物,所以它具有其他论证方法所不具备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接受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到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片段训练】
分析下面文段是如何运用类比论证的。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答案:此文段运用了“类比论证法”。风掠过水面,阳光穿过云中,岁月走过树林……它们都有相同点:就是留下点什么,然后接着论证“人生该留些什么”这个中心观点。
(编辑:王莹)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度盛世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华文明立风雨安如山。何以?中华文明藏有无尽韧性也。正是因为有深厚的文明之韧、悠远的历史之韧和无数伟人先辈的品格之韧,中华文明才独树一帜、悠远绵长。
在中华文明的灿烂星河里,有《山海经》里游龙灵眸初启扶摇而去的古人想象的汪洋恣肆,亦有《齐民要术》“耕而不耢,不如作暴”的百姓智慧润物无声;有明君大殿上“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飞檐,亦有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有塞北高原上腰鼓阵阵激荡黄河之水,亦有幕春深处玉笛声声唤起故园之情。茶马古道上,驼铃声声,新摘的茶叶,新染的绸缎交到异乡商人手中。官廷之内,塞外名曲悠扬婉转,贵妃弄胡旋舞醉了君王。
包罗万象,海纳百川,这是中华文明的柔软。它敢于扬弃,善于包容,总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纳各种文明并内化为自身血肉,因此能不断革故鼎新,焕发新的生机。
多少次野火纷燃,狼烟四起;多少次危在旦夕,国如累卵,中华人民也曾畏葸不前,一溃千里,却始终不敢苟且。一声“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呐喊使他们汇成燎原之火,他们将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坚韧不屈,终得以重整家国,光复中华文明。中华人民用血肉之躯筑成铜墙铁壁,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内核——那是一颗跳动不息的心, 这颗心用它的血液滋养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岿然不動,坚不可摧,这是中华文明的坚实。这份坚实烙印在中华人民心上就成了顽强不屈的品格,有如汉字里的“人”,只是站着,便可力扛江山万万年。这份坚实让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不改本色,亦能够步履铿锵,迈入新时代世界文明的殿堂。
丘吉尔曾说:“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柔软而坚实的人性力量哺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面对各国文明互相竞逐的新时代,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历史车辙下没落文明的遗骸,时刻警惕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以蒲苇之柔软包容,以磐石之坚实捍卫,坚守韧性,护中华文明之河生机盎然,万世流长。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中华文明用她特有的“韧性”绵延整个民族,养育一代代精魂。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已然越走越宽,作为青年的我们,不如先从以身传承这种民族韧性开始,向着心中的理想迈进……
评点:文章立意精准,主旨句鲜明突出。文章先论述中华文明的柔软,再转论中华文明的坚实,最后论述中华文明韧性的独特之处:以柔蕴刚,以刚蓄柔,刚柔并济,不折不崩。文章开篇最大特点是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并结合设问,引出中心论点,即“中华文明藏有无尽韧性”总领全文。类比方法的使用,使文章的说服力倍增。
应试妙招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简而言之,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种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这样的问题自古有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鲁国虽保留祭祀,但只是保留了杀羊这项礼仪。子贡认为这种祭祀方式过于简单,还不如连羊都免去,不去祭祀为好。孔子一句“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就是对子贡认识事物不够全面的批评。孔子目光深远,他看出了杀羊这项礼仪的存在对保存“礼”的长远影响和意义。
时间来到21世纪,我们会发现,认识事物不够全面的问题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我们总爱以韩寒、比尔·盖茨等人在辍学之后取得的成功事例来证明“读书无用论”,却忽视掉更多的不读书之人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事实。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以全面思维观事物本质》
文章用《论语》中“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来证明全面深入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使得文章在人文底蕴上显得足够深厚。再辅以“读书无用论”的反例,又使得文章的论述显得较为深刻。实际上,这篇文章正是从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升到认识论层面,从而显得独树一帜。
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
类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具体的事物,所以它具有其他论证方法所不具备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接受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到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片段训练】
分析下面文段是如何运用类比论证的。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答案:此文段运用了“类比论证法”。风掠过水面,阳光穿过云中,岁月走过树林……它们都有相同点:就是留下点什么,然后接着论证“人生该留些什么”这个中心观点。
(编辑:王莹)